文化中國行|走進濟南百花洲 感受齊魯大地老城老街文化底蘊

來源:央視網 | 2024年05月03日 15:54:56
央視網 | 2024年05月03日 15:54:56
原標題:
正在加載

央視網消息: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在擁有兩千多年建城史的山東濟南,百花洲歷史文化街區至今延續著古風古貌,泉水滋養的街區極具老濟南韻味。5月3日的《文化中國行》,我們一起走進濟南百花洲,感受齊魯大地老城老街的文化底蘊。

在濟南古城中心區域有這樣一片歷史文化街區,名叫百花洲,它名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北宋時期,北宋文學家曾鞏任齊州也就是現在的濟南知州時在這一片修築了百花堤、百花臺等,因而取名百花洲。

北宋時的齊州城經常遭受水患,曾鞏到任齊州知州後進行了大規模的水利建設,包括修建水閘、修築堤堰等等。

文史學者張繼平介紹:“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先生把大明湖,現在叫大明湖,過去叫西湖,他把西湖的淤泥疏浚,疏浚之後就修了一道堤壩,叫百花堤,然後有百花臺。説起百花洲,有18個字可以概括它的特點,歷史久、文化厚、風景美、特色濃、故事多、煙火旺。歷代的文人墨客來到了百花洲附近,留下了大量讚美百花洲的詩篇。”

曾鞏所作《百花臺》詩流傳至今,“煙波與客同樽酒,風月全家上採舟。莫問臺前花遠近,試看何似武陵遊”,他眼中的百花洲芙蕖映綠、鮮花爛漫,如同在桃花源中游覽一般。

百花洲的秀美景致備受古代文人青睞,明代著名文學家李攀龍曾在百花洲畔築白雪樓,隱居在此。為紀念這段故事,如今街區裏也有一座白雪樓,作為舉辦展覽和演出的公共美學空間。

“家家泉水、戶戶垂楊”,這是清末作家劉鶚對濟南的傳神描述,至今在百花洲依然可以看到這樣的風貌。自古以來,濟南群泉奔流,光名泉就有72處,濟南老城內的珍珠泉、芙蓉泉等眾多泉水都匯流於百花洲,再向北流入大明湖。

濟南泉水與天然染料相結合,誕生了獨具泉城特色的扎染技藝。在百花洲歷史文化街區,向到訪的遊客們呈現著代代傳承的美好,非遺已經成為這裡一張亮眼的“名片”。

匠心造物、以物傳情,街區內一座座非遺工坊傳遞跨越千年的指尖情懷。

2018年,百花洲掛牌成立了國內首家位於省會城市中心區的傳統工藝工作站,邀請當地非遺傳承人入駐。

出身皮影世家的李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濟南皮影戲的第五代傳承人,皮影製作、創作劇本、上臺表演樣樣拿手。李娟還創辦了以“80後”“90後”為主力的“皮影女團”。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濟南皮影戲傳承人李娟稱:“濟南皮影世世代代傳承,傳到我這兒是五代了,過去叫傳男不傳女,但是到我這兒就已經非常開放,女孩也可以學皮影。我就想實現我的夢想,讓更多的女孩子有機會接觸到皮影,在濟南這麼美麗的百花洲,我們就在這裡成立了一個皮影女團,有很多年輕的女孩通過學習皮影,甚至看演出的時候她只是一個觀眾,她發現皮影非常有意思,就非常希望能夠加入到我們團隊裏來,幫著我們一起去傳承發展皮影。”

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橋氏木作”技藝傳承人喬一兵在工作站裏也有自己的工作室,他用一整塊木料,不用一釘一鉚,製作魯班枕結構的系列用品。

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橋氏木作”技藝傳承人喬一兵介紹:“它本身是一整塊木頭六個面,通過鋸和鑿形成一個器物。這個器物過去古人是幹什麼用的?當枕頭用的,也可以當凳子用,它最大的特點是可以折疊,攜帶非常方便,傳説是魯班發明的。和眾多的優秀的傳統技藝一樣,它深層次代表的是中國的一些思想、一些哲學、一些文化在裏邊,魯班枕的核心是平衡和和諧,我覺得我很有必要把它傳承下來,發揚光大。”

工作站不僅展示技藝和作品,還面向學生開展非遺研學活動,成為了解非遺、學習非遺的技能庫。

這片曾讓不少古代文人流連的街區,在詩詞裏既有“樹影山光逐水流”的自然美景,也有“池畔弦歌漾酒旗”的市井煙火,還記錄過“採蓮煙水裏”的勞動場景。詩歌不只活在歷史中,這個假期,在百花洲舉辦對詩擂臺賽,詩詞愛好者們來到這裡參加詩詞接龍挑戰。

百花洲遊客李柏萸稱:“傳統文化我覺得就像是我們民族精神的一個根基,大家可以來到百花洲親自感受一下,一定會愛上這樣的傳統文化。”

在流動的光陰中,文化音符始終在百花洲流淌。

編輯:劉珊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望海熱線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文化中國行|走進濟南百花洲 感受齊魯大地老城老街文化底蘊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