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課上的“勞動能力”,是什麼時候失去的?

來源:潮新聞 | 2024年05月01日 14:54:10
潮新聞 | 2024年05月01日 14:54:10
原標題:潮聲丨勞動課上的“勞動能力”,是什麼時候失去的?
正在加載

  5月已至,勞動的話題最相配。

  且不説前段時間,在網絡上走紅的“辛者庫幼兒園”中,萌娃們身穿圍裙、頭戴廚師帽,燒火烙餅、刮鱗殺魚、切菜炒菜,那一個熱火朝天,太感染人!眾多網友像追爽劇一樣追著這所幼兒園的日常。

  徐海路幼兒園發佈的園內做飯視頻在網絡上走紅。

  再説勞動課,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回憶。60後、70後收麥子、拾柴火,80後、90後掃操場、做手工……

  自2022年秋季學期開始,勞動教育更是獨立成課,正式走上課程表,成為了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標配”。

  勞動,本是人應有的能力,在成長中自然養成。從什麼時候開始,以日常生活技能為代表的“勞動”必須上課才能學會了?而勞動課入課表以後的一年多時間,這門課到底上得怎麼樣?

  “辛者庫幼兒園”一探

  記者先來到網絡上爆火的“辛者庫幼兒園”。這家幼兒園的名字其實是江蘇徐州徐海路幼兒園。“辛者庫”只是網友從字面理解“勞動”之意,對它的笑稱。

  徐海路幼兒園 受訪者供圖

  從徐州高鐵東站出站後,記者乘坐網約車一路向東,大約十幾分鐘後,到達徐海路幼兒園所在的張莊村安置小區。這裡,距離徐州市中心約20公里。

  這是當地的一家民辦幼兒園,園長叫張乾。初次見面,握手問候,她那雙佈滿老繭、手指關節處還有脫皮皸裂的手,讓我們感到些許驚訝。眼前這位眼睛大大、個子小小的姑娘,出生於1988年,明明還年輕啊。

  “都是這幾年幹活幹出來的,小到搭棚,大到小院設計,啥都幹。”張乾解釋説。

  火在這個春天的徐海路幼兒園,開設自然勞動體驗活動其實已有四年。

  “我一直認為,教育要回歸生活,回歸本真。讓孩子成為孩子,讓教育自然發生。”張乾從小在農村長大,曾經每天與山風林鳥以及農活打交道,過了一個盡興快活的童年。看到身邊越來越多的孩子每天圍著電子産品轉,她著急啊,很想把童年攢的甜分給孩子們嘗嘗。

  開闢出森林區,孔雀、松鼠等夥伴入住,孩子們在鳥鳴聲中觀察小動物,成了懂照顧、有責任心的玩伴;百果園裏,種上櫻桃樹、石榴樹、山楂樹,孩子們不僅嘗到“四季”的味道,還能盪鞦千,敲敲打打進行植物拓印。

  “希望他們在大自然中盡情成長。”張乾説。

  去年秋天,金魚池旁的山楂樹結出了紅彤彤的果子。看到孩子撿著山楂興奮的樣子,他們想,不如砌個灶臺,帶著孩子們做冰糖葫蘆。就這樣,幼兒園裏有了兩口大鍋,勤勞的小手創造了勞動的“奇跡”。

  記者現場見證了一堂幼兒園的“勞動課”。

  面點區,七八個穿著小圍裙、戴著廚師帽的孩子,圍在一起和麵粉“大作戰”。他們賣力地揉面、捍麵,經過近半個小時的“極限拉扯”,造型各異的饅頭、花卷、菜饃就擺滿了兩個大蒸籠。

  紅磚砌成的土灶,是根據孩子們的身高量身定制的,“大廚”航航已全副武裝準備上場了。鍋熱倒油,鹽豆下鍋,煸香後下入雞蛋……戴著面罩和手套的萌“大廚”,嫻熟地用木勺在鍋中翻炒。不一會兒,一道“很徐州”的鹽豆炒雞蛋就出鍋了。

  要不是親眼所見,真的很難相信,這些菜肴、點心,竟全部出自幼兒園娃娃之手。

  採訪當天,適逢徐海路幼兒園家長開放日。

  熱氣騰騰的饅頭、花卷被端上桌,家長們迫不及待地想要嘗鮮。雖然還很燙,夢辰爸爸還是一口咬下,“真香,我女兒做的!”原本每天為孩子忙碌,現在竟然可以享受孩子的勞動果實,這讓家長們話語間不自覺添了點驕傲。

  勞動,原來帶來那麼多的幸福滋味。

  勞動課要教會什麼

  親身感受了爆火的勞動課堂,不得不説,張乾是懂孩子的。對於大人來説,做飯這件事,意味著勞動和家務。但對於小朋友來説,這可是“過家家照進現實”,是遊戲也是技能。

  “只有體驗到生活的樂趣,才能培養出熱愛生活的孩子。”小朋友勞動的時候,記者看到張乾也沒閒著,她一邊用手機記錄著,一邊在偷偷觀察。

  她認為,通過勞動體驗,孩子的改變是顯而易見的。“別看只是做個飯,做什麼、怎麼做,都要動腦筋,也要講團結協作。孩子們動手能力、生活能力有了提高,語言能力、思維能力、社交能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鍛鍊。”

  對於這家幼兒園在網上的出圈,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專委會的專家章振樂認為,看似偶然,實則是人們看到勞動教育生動實踐的價值所在,也反映出人們對勞動教育的重視和期待。

  人生總有遺憾,才會有期待。

  在徐海路幼兒園採訪時,我們碰到了一位80後家長彭媛。作為家裏的獨生女,她從小被父母捧在手心里長大。“小時候父母説得最多的一句話是,‘你只要好好學習就行,其他啥也不用管’。”直到結婚生子,面對每天的柴米油鹽,她漸漸發現,自己好像缺了一種必需的能力。

  直到看到6歲兒子包的餃子、做的饅頭,特別是成功後孩子閃亮的眼中,滿滿的自豪感以及發自內心的快樂,她才深刻意識到,勞動教育並不是簡單教人幹活,還有對孩子人格的培養,比如自信、從容,不怕困難、堅持不懈。

  採訪中,有老師表示,太多家長和學校把重心放在孩子的分數上,忽略了勞動能力的培養,甚至包括最基礎的生活自理能力。有時,孩子帶著“勞動作業”回家,也會被家長用各種理由剝奪權利。“刀太危險了,一會切到手了,奶奶來幫你。”“學校讓你們炒菜,一會擺拍一下,打個卡,完成作業就行了,不用花很多時間。”……

  當有人反復告訴孩子,“不用做”“不用管”,久而久之,勞動這件事好像真沒那麼重要了。

  因此,長大了的網友納悶了:“大人真的蠻奇怪的,小時候叫我們啥都不用管,等大了,又埋怨我們,啥都不會做。”

  那麼現在的孩子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失去”勞動能力的呢?對這個問題,記者得到了不同的答案:有説幼兒園的,也有説小學時候,更多的孩子是在學業緊張的初中開始,不再介入家庭和社會上的勞動實踐……

  總之,那些在成長中被忽略的“勞動能力”,是家庭和學校教育中必需補齊的一塊板子。

  什麼是好的勞動課

  轉眼,勞動課進入中小學生課表已一年有餘,具體上些啥?很多人不知道。

  湖州市愛山小學教育集團青塘校區二年級的一位學生家長説,他家孩子主要是學習整理書桌、疊被子、洗碗等,倒是解鎖了很多新技能。

  記者了解到,《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勞動課程內容共設置十個任務群,每個任務群由若干項目組成。其中,日常生活勞動包括清潔與衛生、整理與收納、烹飪與營養、家用器具使用與維護四個任務群;生産勞動包括農業生産、傳統工藝製作、工業生産、新技術體驗與應用四個任務群;服務性勞動包括現代服務業勞動、公益勞動與志願服務兩個任務群。

  這些任務,不同學段有不同的要求,不僅具體,要求也不低。比如日常生活勞動,一、二年級要會簡單的清潔勞動,用笤帚掃地、擦桌椅,會整理自己的衣物、文具等;五、六年級學生除了會製作2至3道家常菜外,還要了解家庭常用電器的使用方法;初中生要能設計一日三餐的食譜等等。

  “出發點就是讓學生動手實踐、接受鍛鍊、磨煉意志,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章振樂認為,各地目前較為緊迫的,是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進一步豐富勞動課程的內容,讓勞動課有趣,能吸引學生參與。

  “這些項目必須是和生活相關的,而且是孩子們發自內心喜歡的,他們才會願意參與其中。”

  眼下,為了增加學生參與勞動的熱情,浙江省各地校園展開了一系列探索和實踐。

  杭州市富陽區富春第七小學的新勞動教育在全國都小有名氣。為了讓五穀不分、四體不勤的孩子們回歸田園,愛上勞動,學校開闢了20畝“開心農場”,每個班級都承包一小塊菜地。一年級種蠶豆,二年級種土豆,三年級種桑養蠶,四年級種油菜,五年級種向日葵,六年級開展小動物養殖。孩子們通過種植、養護、收穫、分享,充分體驗勞動的艱辛與快樂。田間地頭,漸漸成為孩子們心馳神往的新課堂。

  早在2009年,該校提出的“新勞動教育”,從回歸自然的角度切入,強調在真實生活、生産、生態中的體驗和學習。這和現在的勞動教育,無論是目標還是實現路徑,都高度一致。曾經,全校91%的學生缺乏真正親歷農耕勞動的體驗;如今,全校100%的學生在植物成長中體驗生命,在義賣農産品時感悟勞動創造一切、財富源於勞動的價值觀。

  其他學校也紛紛“出招”,引導學生在泥土裏學會耕耘,在煙火氣中體味生活。

  在長興縣畫溪街道包橋中心小學,765個孩子輪流守護一群破殼而出的小雞。從1隻、2隻、3隻,到一群,孩子們見證了生命的誕生與消失。無需更多言語,孩子們在勞動中找到對生命科學探索的興趣,真切感悟生命的珍貴。

  在浙江天臺,全縣48所中小學校打破學校圍墻,打造“鄉村名校勞動課堂”數字應用平臺,共建共享勞動精品課程和校外活動。

  勞動,樹德、增智、強體、育美。在勞動中,我們看到了精神狀態的自由與快樂,“追風”的孩子,又有誰會不喜歡呢?

編輯:黃佐春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望海熱線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勞動課上的“勞動能力”,是什麼時候失去的?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