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含“綠”量提升 美麗中國向“新”而行創造綠色奇跡

來源:央視網 | 2024年03月13日 11:18:31
央視網 | 2024年03月13日 11:18:31
原標題:
正在加載

  央視網消息:春意濃,萬物蘇。3月12日是我國第46個植樹節,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公佈《2023年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通過一組數字,看看中國創造的綠色奇跡。

  我國是世界上人工林面積最大的國家

  13.14億畝,我國是世界上人工林面積最大的國家。根據公報,2023年,我國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完成造林5997萬畝,種草改良6568.5萬畝,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2857.5萬畝。

  近十年,我國新增人工林面積2.74億畝,約佔全球新增森林面積的四分之一,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快的國家。

  我國率先實現土地退化“零增長”

  土地退化“零增長”,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積“雙減少”,我國已在世界範圍內率先實現這一目標。

  2023年,我國完成森林撫育任務1588.5萬畝,完成首批11個省區草原健康和退化評估工作,批復19個省級防沙治沙規劃,沙化土地封禁保護面積達2707.5萬畝。

  作為我國荒漠化綜合防治的重點生態工程,2023年,中央全面啟動“三北”工程攻堅戰,規劃佈局68個重點項目。截至目前,“三北”工程造林種草超過1800萬畝。

  城市人居環境持續改善

  城市人居環境持續改善。2023年,我國加強城市園林綠化建設,全國新建和改造提升城市綠地51萬畝,開工建設“口袋公園”4128個,建設綠道5325公里。如今,我國村莊綠化覆蓋率超過32%,國家森林城市有219個,林草産業總産值達9.28萬億。

  2024年全國計劃完成國土綠化任務1億畝

  2024年,全國的春季造林已從南到北全面展開。記者從國家林草局了解到,2024年,全國計劃完成國土綠化任務1億畝,其中,造林5400萬畝。國家林草局最新統計顯示,截至目前,已完成700萬畝左右。

  “植”此青綠·因地制宜 因材施策

  對於中國人來説,樹象徵許多崇高美好的事物。古人將思念寄予梧桐、將學生比作“桃李”,中國人的植樹活動也常被賦予不同的文化含義。各地因地制宜、因材施策,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種下片片綠色,繪出美麗中國的更新畫卷。

  開山島:荒島植綠 幾代人的傳承堅守

  種樹可以是一份堅守、一方傳承。江蘇省連雲港市開山島曾經自然條件惡劣,島上幾乎沒有樹木。為了改變孤島面貌,曾經的守島人王繼才與妻子從陸地上一點一點地運來泥土,在石頭縫裏種樹。如今,守島民兵也不斷接力,精心管護著開山島的樹木,包括苦楝樹在內的100多棵樹在開山島上頑強生長。

  不光是在島上,懸崖峭壁間中國人也能種樹。在重慶巫山縣,2017年,這裡的石漠化面積達到整個縣面積的四分之一。植樹工靠著人力肩扛手提運樹苗,硬是在石頭山上種成了樹,如今的巫山縣森林覆蓋率已超過70%。

  高科技助力 育苗護林防治荒漠化

  種樹還可以是一種創新。在越來越多的地方,大數據、人工智慧、“雲”監測等高科技手段,正在中國大地上各展其能。隨著近年來無人機技術的發展,育苗護林也變得更為便捷高效。

  種植是一種智慧,可以發揮多種作用。按照我國相關法律以及國家標準的定義,森林包括喬木林、竹林和國家特別規定的灌木林,按用途可分為防護林、特種用途林、用材林、經濟林和能源林。

  在位於廣西北海的廣西山口紅樹林生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作為海岸線保護不可或缺的紅樹林,在防風防浪、防護海岸堤壩、調控海岸生態平衡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考量防過敏因素 城市綠化科學種植

  在城市綠化中,除了美觀和防風沙,樹木的致敏性也被納入綠化的考量中。2023年,北京市開展了城市新建綠地潛在花粉污染定量評估,為後續植樹造林活動提供參考。在河南鄭州,當地在城市綠化中逐步淘汰柳樹楊樹等易引過敏樹種,每年還會對現有的楊樹進行修剪,並注射抑製劑以減少楊絮柳絮滿天飛的現象。

  “雲端”植樹 種下綠色的希望

  植樹造林是深深根植于每個人心中的綠色信念。在山西太原,“雲”上植樹成為一種新風尚,市民可以通過參與造林綠化、撫育管護、認建認養、志願服務等八大類活動,開展義務植樹。在江西上饒,當地正在推進“互聯網+生態”的模式,點開手機App,預約、登記、認種認養等方便好用的功能便躍入眼前。

  一家三代四十載 “植”出綠色奇跡

  在福建省寧德市周寧縣,黃振芳一家三代人接力植樹造林,並帶動全縣家家參與。一片片荒山披上綠裝的同時,村民們也“以林興業”,種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像往年一樣,植樹節這天,黃振芳的大兒子,66歲的黃傳融帶著女兒和外孫,拿著鐵鍬和香樟樹苗上山種樹。鏟土、挖穴、扶苗培土,黃傳融手把手地示範。

  鄭川也現在看到的滿目蒼翠,正源於40多年前,曾外祖父黃振芳的植樹造林行動。當時因為村民沒有太多收入來源,只能上山砍樹賣錢換糧食。附近的山砍光了,就去更遠的山。為了徹底改變這一狀態,當地鼓勵農民發展林業脫貧致富。1983年,年過半百的後洋村村民黃振芳帶領全家貸款8萬元,開墾荒山,3年時間造林1207畝,成為當地有名的“造林大王”。    

  黃振芳和黃傳融父子倆還嘗試“以短養長”,在速生林中套種馬鈴薯、玉米、魔芋、茶葉等作物增收。在黃振芳家庭林場的帶動下,後洋村掀起了造林熱,短短幾年,林地面積擴增到7307畝。

  如今,管護家庭林場的接力棒已經傳到了黃傳融手裏。2016年,黃傳融返鄉創業,發展林下種養,在林下養蜂、種植中草藥,實現林下資源提升、産業增值。

  身為黃家第三代林場人,黃娟娟現在是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另一個重要身份是護林宣講員。從小聽爺爺和父親講植樹、護樹故事的她,如今成了講故事的人。

  “森林既是水庫、錢庫、糧庫,也是碳庫。”懷揣“綠色銀行”,後洋村依託家庭林場探索出林養、林種、林遊融合新模式。牧業、花卉、林下中草藥種植等綠色産業紛紛涌入,“以林興業”讓村民們堅信,守護這片大山就是守護自己的幸福家園。

編輯:楊書傑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望海熱線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經濟發展含“綠”量提升 美麗中國向“新”而行創造綠色奇跡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