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去年我國水利建設投資近12000億元,創歷史新高,這樣巨量的資金來自哪,又將投向何處?下面,我們來看“一滴水”是如何撬動市場投資的。
這些是2023年全國新開工的水利工程,共2.79萬項。過去的一年,水利建設完成投資達到11996億元,比首次邁上萬億元大臺階的2022年再次增長10.1%。
那麼鉅額的建設資金從何而來?
我們把目光聚焦到國家第一批省級水網先導區——浙江。分析浙江去年開工的47個項目,我們發現這些項目的融資渠道更加多元化:杭州西險大塘達標加固工程成功發行10億元專項債券,1個月內完成5億元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基金落地投放;松陽縣實施水庫資産盤活行動,將縣屬黃南等5座水庫出讓給縣水投公司,累計可回收資金達15.5億元,在一系列市場化融資模式的助力下,浙江去年完成水利投資784.8億元,創歷史新高。其中財政資金與市場融資比例首次達到1:1。放眼全國,去年水利建設投資中,近一半是來自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金融信貸和社會資本,這個數字跟“十三五”時期相比,年均提高22.5個百分點,進一步激發了市場投資的活力。
按照《國家水網建設規劃綱要》要求,到2035年,我國要基本形成國家水網總體格局,這也意味着未來十年,將會有一大批的水利工程要開工建設。今年,我國將繼續發揮政府投資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積極吸引更多社會資本等市場主體參與水利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