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推動改革開放工作中,習近平提出了諸多具有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的工作方法,並用平實生動的語言闡釋表達。央視網《天天學習》推出“習近平改革方法論”系列策劃,講述習近平推進改革開放、破解發展難題的故事,闡釋這些改革方法論中蘊含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天天學習“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更沒有決策權。”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召開部分省市負責人座談會時指出,研究、思考、確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舉措,刻舟求劍不行,閉門造車不行,異想天開更不行,必須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
《幹在實處 走在前列》一書記錄了習近平對調查研究的深刻思考:“人的正確思想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不是頭腦裏固有的,而是從實踐中來的。”
這實踐,指的就是調查研究。
1983年夏收後的一天,時任河北正定縣委書記的習近平拉上縣政府辦公室的工作人員説:“走,我們去找人聊聊。”
兩個人騎著自行車來到縣城附近的三角村村外,十來個村民正在田間鋤草、間苗。看到地頭還放著幾把農具,習近平擼起袖子,拿起鋤頭跟著大家熟練地幹起來。
趁著歇晌的時候,習近平跟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嘮家常、聊生産。談到正定縣未來發展,村民暢所欲言:“三角村離縣城很近,種點兒經濟作物供給縣城,不是更好嗎?”
習近平仔細聽完村民意見後説:“回去就認真研究。”
1983年,時任河北正定縣委書記的習近平,臨時在大街上擺桌子聽取老百姓意見。
這次深入群眾走訪調研,為河北正定縣後來試行多种經營改革打下了民意基礎,也為正定縣更好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強化了調研思路。不久,多种經營就有計劃地在正定鋪展開來。
在正定,那輛挂著紅底白字銘牌“北京0518308”的舊鳳凰“二八”自行車,見證了習近平走遍鄉間田野、穿梭于滹沱河南北兩岸的調研足跡,也見證了他響應時代號召、投身改革開放一線的堅定決心。
調查研究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也是中國共産黨的傳家寶。
習近平辯證指出:調查研究是一個推動工作的過程,是一個聯絡群眾、為民辦事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學習提高的過程。他在《之江新語》一書中提出做好調查研究工作的“五字訣”,即“深、實、細、準、效”。
2003年6月12日,習近平在浙江金華磐安縣新渥鎮“365辦事窗口”調研。
調查研究是習近平最常用的工作方法之一。
多年後,他在正定縣城街頭髮放民意調查表的那張老照片,以及寫給正定縣四大領導班子的信,伴隨著關鍵詞“調查研究”被媒體反復提及;“四下基層”工作制度在八閩大地豐富深化,走向全國,成為黨員幹部踐行群眾路線的自覺行動;“兩山”理論在實事求是、踏實調研的基礎上不斷走深走實,成為推動浙江改革發展、引領美麗中國建設的“富礦”……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冒風雪、踏泥濘,走遍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摸實情、聽實話,通過紮實的調研,提出精準扶貧戰略。這一戰略成為我國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制勝法寶。
2012年12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省阜平縣龍泉關鎮駱駝灣村看望唐榮斌老人一家。
怎樣才算好的調查研究?習近平曾強調,“關鍵要看調查研究的實效,看調研成果的運用,看能不能把問題解決好”。
“調”以務實、“研”以致用。如今,堅持以問題為導向的調查研究,早已貫穿于國家治理、改革決策之中,其瞄準的正是人民所需、群眾所盼。
2020年9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長沙主持召開基層代表座談會,包括村支書、鄉村教師、扶貧幹部、農民工、種糧大戶、貨車司機、快遞小哥、餐館店主、法律工作者等在內的30名基層代表被請進了會場。
總書記説:“大家都處在改革發展和生産一線,參與經濟社會生活最直接,同群眾聯絡最經常,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地見效感知最真切,提出的意見和建議能夠更加貼近基層實際、反映群眾心聲。”
在這兩個多小時的基層代表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同每一位發言代表都進行了交流。而像這樣的座談會,從2020年7月到9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了7場,為的就是起草好“十四五”規劃建議。
2023年10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九江城區段冒雨考察。
“知中國,服務中國。”
1928年,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在主持制定《南開大學發展方案》中寫下這句話。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到天津考察。在南開大學校史館,他輕聲念誦並仔細揣摩:“説得好!”
“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眼睛發現中國精神,用耳朵傾聽人民呼聲,用內心感應時代脈搏。”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只要我們腳踏實地,用好調查研究這個傳家寶,就一定能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道路上不斷攻堅克難,從一個成功走向另一個更大的成功。
總監製丨駱紅秉 魏驅虎
監 制丨王敬東
主 編丨李璇
策 劃丨孟利錚 孫曉媛
編 輯丨孫曉媛
視 覺丨黃元 郝鳳林
校 對丨劉禛 孫潔 婁郝 范立君 梁雅琴 宋春燕
出 品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
掃二維碼 訪問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