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記者/姚抒廷):國家資助政策作為補助形式,旨在幫助經濟困難的學生完成學業,但近年來,助學金分配中的不公平現象,以及領取助學金的高校學生出現高消費的行為引發了爭議。
教育部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發佈的《2022年中國學生資助發展報告》顯示,2022年,各類助學金共資助全國普通高等教育學生1380.71萬人次,資助金額499.77億元。
央視網《新聞+》記者連線採訪多位高校學生,大部分同學都了解學校的助學政策,並表示每個班級都有申領助學金的名額,且較為充裕。“申請的同學也不是很多,所以只要符合標準,申請的同學基本都能領到。”來自湖北某高校的張同學説道。
“據我了解,我們班申請助學金的同學並不多,申請助學金的同學家裏也確實比較困難。”來自北京某高校的楊同學説道。
目前,國家在高等教育本專科階段建立起多種形式有機結合的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解決學費、住宿費問題,以國家助學貸款為主,以國家勵志獎學金等為輔;解決生活費問題,以國家助學金為主,以勤工助學等為輔。
國家助學金用於資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全日制普通本專科(含高職、第二學士學位)在校學生的助學金,全國平均每人每年3000元。具體標準,中央高校由財政部商有關部門確定,地方高校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確定。
各大高校對於申領助學金的審核評議流程有不同設置,學生投票這一評選流程也並非是所有高校都有的規定。
對於助學金的申領流程,山西某高校學生王同學表示,學校會成立五人的評議小組,學校負責的老師和輔導員都會核查資料,確保拿到助學金的同學符合標準,沒有同學投票的環節,但是會公示結果,確實有個別領取助學金的同學消費水平不低的情況。
“助學金”遇上“高消費”,有網友這樣評論,“真正口渴的人是不會拿水來澆花的”,認為家庭經濟困難就應該省吃儉用。但也有網友持不同意見:難道家庭經濟困難就必須“吃糠咽菜”嗎?如果是自己勤工儉學,為了學習的需要購買也不行嗎?
對此,央視網《新聞+》記者對話首都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法律研究院教授榮利穎,以下為採訪實錄。
《新聞+》記者:設立助學金的初心是什麼?資助原則有哪些?
榮利穎:高校資助政策的初心就是不讓任何一個學生因為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堅持立德樹人,切實發揮資助育人功效,讓每個學生都能不因為經濟原因而放棄自身的發展。
只要是家庭存在經濟困難的學生都可以申請助學金,比如烈士子女、孤兒、殘疾人家庭或是自身殘疾、父母一方去世等等,家庭有這些情況的同學都可以申請助學金。還有一類就是家庭經濟狀況存在困難,比如,家庭主要收入來源者因故喪失勞動能力,或沒有固定收入的;遭遇自然災害,家庭收入嚴重下降的;家庭成員長期患病,醫療費用支出比較大的。如果有這些情況也可以申請助學金。
另外,我們國家各級各類高校都遵守的資助原則是:
第一,主動申請原則。需要資助的學生一般應主動提出申請。
第二,差異性原則。學校對家庭經濟困難程度不同的學生的資助應體現梯度差異。困難程度較低的學生所獲得的資助額一般不應高於困難程度高的學生,資助數額較大的資助項目應優先評定給困難程度高的學生。
第三,救急優先原則。在家庭經濟困難程度相近的情況下,更急迫需要幫助的學生優先得到資助,如遭受自然災害、重大疾病等。
《新聞+》記者:您如何看待高校助學金評選中所謂“不公平的行為”?
榮利穎:出現這樣的情況確實會讓大家産生疑問,助學金到底是評比家庭經濟狀況,還是評比人際關係?助學金政策應該以實際情況為主,還是以資料文件為主?
其實在申領助學金時出現不公平的問題,一方面要與學生的誠信問題挂鉤,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個別高校中存在不良的道德風氣,也能夠看出有些學校在組織和完成資助工作時存在疏忽。
不過通常情況下,學校的助學金髮放都是比較嚴格的,很少會存在不公平的情況。部分高校設立學生投票的環節,其目的是為了更加透明,同時起到監督作用,能夠從側面反映學生在校的日常表現。且學生投票所佔比重有限,評議小組會綜合測評學生情況,不會影響到最終的結果。
另外,學校老師也應該提高誠信教育,有義務引導學生合理消費,正確使用助學金。
《新聞+》記者:您如何看待個別領取助學金的學生消費水平高的情況?
榮利穎:國家設立助學金的出發點是幫助有需要的學生完成學業,助學金也有固定的目的,旨在維持學生基本生活,比如購買教材書籍、自我提升,不包括高層次需求的花銷,比如購買奢侈品、高端的電子産品等。所以如果貧困生進行了相關的高消費活動,其實就是違反了國家實施政策的規定。
但是,我認為針對此類問題我們也不能採取“一刀切”的方式。我們應該更加具體地分析問題,貧困生高消費的行為是不是和他們的心理有關?他們是不是通過平時省吃儉用、參加勤工儉學等,希望自己也能夠像其他同學那樣高消費一下?這其實是由於學生個人的消費觀念和真實的家庭經濟情況並不相符導致的。
而且當前各高校的助學金政策通常都會分為不同等級,通常能夠申請特別困難等級的學生肯定沒有錢來高消費,但是如果是一般困難等級的同學可能願意在其他地方節省,用節省下來的錢去旅行或者購買一些高價的電子産品,我覺得也是無可厚非的,還是要辯證地看待這個問題。
而且現在高校學生普遍消費水平比較高,追求也不一樣。我們幫助貧困生不應該僅僅是讓他們“吃得起飯”,還應該給予他們足夠的尊重。我覺得還是要對貧困生進行理性消費的教育,不要提前消費、不要攀比消費。
《新聞+》記者:建立健康助學環境,學校應該怎麼做?
榮利穎:首先,學校要根據國家的政策,落實國家的要求,加大宣傳和教育的力度,使學生能夠了解到國家助學金政策的實施目的和要求,以及違反規定的相關後果。同時,要加強學生的誠信教育,要求學生或者監護人如實提供家庭經濟情況,並且及時告知家庭經濟情況的變化情況。
第二,學校要切實完善審核評議的流程。根據國家規定,完善助學金的審核、評議、認定,採取公平公開、透明的形式進行審核,要求教師、學生等多方的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評議來增加認定程序的認可度。
第三,學校要加強後期監督,制定學校層面、教師層面和學生層面多方面相結合的方式,構建一個多層次的監督體系。發現和政策宗旨不相符的行為要及時制止,及時了解情況,採取處理措施。還要構建多渠道的助學金髮放渠道,通過學校開放勤工儉學崗位、校內獎學金等多元的形式構建獎學金髮放的渠道,幫助學生自力更生,培養積極樂觀、踏實勤奮的品德和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