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江之源,客家祖地,紅色是福建三明最厚重的底色。
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三明市將樂縣常口村調研時叮囑:“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山區要畫好‘山水畫’,做好山水田文章。”
如今,三明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託,踔厲奮發、務實篤行,傳承深厚的文化底蘊,依託鮮明的産業特色,從守護的山水間捧出“金飯碗”,讓紅色熱土實現綠色蝶變。
將樂:工業“輕騎兵”的百億藍圖
很少有人知道,“復興號”動車組關鍵部件“客室門鎖”是三明製造,廠家是位於將樂的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將樂)半固態技術研究所有限公司。
將樂是老區蘇區縣,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孕育地實踐地。2008年,將樂引進瑞奧麥特輕金屬公司,邁出輕合金産業化發展第一步;2012年12月,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將樂)半固態技術研究所有限公司成立,重點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高強度、高韌性及高導熱率的高端鋁合金産品。
隨著中國高鐵的提速,以往採用的德國進口門鎖已達不到技術要求。作為國內唯一以半固態技術命名的專業研究機構,半固態技術研究所自主研發的半固態擠壓鑄造技術,通過對車門關鍵件包括車門主鎖鎖體等在內的系列産品在輕量化領域的開發完善與規模生産,打破了該類産品長期依賴進口的現狀,並在短短幾年時間內,100%搶佔了“復興號”動車門鎖市場。
龍頭帶動,産業集聚。經過十幾年的砥礪前行,將樂著力於輕合金半固態産業的延鏈強鏈,重點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形成“引來一個、帶動一批、輻射一片”的聚集效應,先後兩次被中國鑄造協會授予“中國輕合金半固態産業基地”。
如今,輕合金産業已成為將樂特色産業,正向百億産業集群邁進,不僅是“復興號”動車門鎖,華為、中興、愛立信等通訊業巨頭通訊濾波器、散熱器……也都從將樂走向了全國。
“我們要用好創新平臺,推動政産學研用深度融合,支持企業開展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加快設備更新、工藝改進,打造一批國家級和省級單項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高新技術企業,拓展産業鏈供應鏈價值鏈高端環節,不斷提升製造業發展能級。”三明市委書記李興湖如是説。
依靠創新搶抓機遇,三明正迎來新一輪的突破,成為一座蓬勃發展的産業之城。
建寧:穩穩端牢中國人的“飯碗”
三明,因工業而生,也因農業而興。曾是中央蘇區反“圍剿”中心的建寧,現在是全國最大雜交水稻種子生産基地縣之一。
自1976年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在建寧紮下根後,建寧雜交水稻制種品種發展到現在已有400多個。今年,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公佈第五批20個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認定名單,建寧以雜交水稻制種為主導創建的現代農業産業園名列其中。
“全國每10粒水稻種子就有1粒以上來自這裡。40多年來,全縣累計生産種子5億公斤,成為‘國家隊’中的‘領頭羊’。”建寧縣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管理委員會副主任余友成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目前全縣雜交水稻制種面積和産量均佔全國10%以上,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
眼下,建寧建設國家級現代農業産業園,扶持企業建設種子加工、精選、倉儲等設施設備;嫁接科研院校資源協同開展育種攻關,培育科技創新人才;對選育新品種實行激勵;成立全省首家種業巡迴法庭,在知識産權保護等方面護航種業發展、改善田間基礎設施……一系列措施相繼落地,在培育引進龍頭企業、提升機械化水平、促進産業融合以及強化種業科技人才賦能等方面取得突破。
糧安天下,種鑄基石。2022年,建寧縣雜交水稻制種面積和産量分別達到15.5萬畝、3550萬公斤,總産值超20億元,種子銷往菲律賓、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和全國各水稻産區,形成了“北張掖、南建寧”兩大主要農作物種子品牌格局,穩穩地撐起了中國人的“飯碗”。
泰寧:讓古建築“破繭重生”
“種子”的故事在三明並不是個例,“如畫三明”成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創新實踐地。
泰寧是千年古城,有“漢唐古鎮,兩宋名城”之譽,現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登記不可移動文物365處。多年來,由於産權複雜、資金不足等原因,不少古建築在歷史洪流中黯淡失色。
去年8月,泰寧被列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目前正推進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工作。以此為契機,當地籌資4.5億元,由政府總體規劃,以明城文旅發展公司為運營主體,聘請老工匠、運用老工藝、使用老材料,“繡花功”漸進式最大限度恢復古城原有肌理、原有風貌。
為了讓古建築真正“活化”,且不因商業價值忽視其歷史文化價值,泰寧經過多方調研,採取“公認民養”新模式,由全縣鄉鎮部門單位自願“認養”古厝,實行一對一管理,再由他們委託給經濟能人或第三方公司進行運營,植入業態,同時圍繞尚書街、紅軍街、後坊街和爐烽山街區“三街一區”格局,整合各類房地産資源,編制《古城業態招商圖冊》,鼓勵原住民和返鄉青年參與古城發展,已形成“工藝美術大師一條街”“泰寧晚茶一條街”等特色商業街區。
認養運營,古厝活化利用,不僅豐富了泰寧旅遊的夜色經濟,也讓古城煥發新的活力:今年國慶假期當天,全縣遊客接待量就達到18.21萬人次,同比增長283.33%,旅遊總收入20302.1萬元,同比增長443.09%,遊客接待量和總收入均創歷史新高。
三明的改革故事還在進行,繼續走出一條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相協調、相促進的新路子,也必將成為三明不停探索的課題。(記者 張李源清)
(文章據《中國經濟時報》)
掃二維碼 訪問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