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小知識:月餅何時出現?為何要祭月?

來源:中國新聞網 | 2023年09月29日 06:51:25
中國新聞網 | 2023年09月29日 06:51:25
原標題:中秋節的小知識:月餅何時出現?為何要祭月?
正在加載

  中新網北京9月29日電(記者 上官雲)“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一輪明月,寄託了人們的無限情思。

  重慶工商大學法學與社會學學院副教授孟令法表示,中秋在先秦時代就是一個重要的計時節點,在唐代定型為節日。月餅與月亮外形相似,全家于中秋節一起賞月吃月餅,故月餅也被賦予“團圓”之意。

  在漫長的歲月裏,建立於月亮崇拜這一原始信仰上的中秋節,習俗不斷豐富,其核心主題則是以月圓之兆,期盼團圓,慶祝豐收,寄託思鄉之情,融洽親友鄰里關係。

  中秋為何稱“仲秋”?

  中秋亦稱“仲秋”,有“月夕” “追月節”“秋節”等稱謂。

  據中國天文曆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第二個月,古人常以“孟(伯)、仲、叔、季”排序,故農曆八月又稱“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為“中秋”。

  作為計時標記,其文字記載或可追溯至先秦時代。如《周禮·春官·宗伯》即載:“中秋夜迎寒,亦如之”,而其《天官·冢宰》則言“中秋,獻良裘,王乃行羽物”。

  可以説,先秦時代的“中秋”尚未形成“節日”,但《周禮》所載表明,上層社會此時已經形成相對穩定的禮物互贈習俗,這為後來中秋節俗的發展奠定了一定基礎。

  祭月習俗有哪些寓意?

  “祭月”作為一種信俗活動,起源於古人的自然崇拜,諸如蟾蜍、玉兔、桂樹、嫦娥等信俗象徵則是與之對應的想象産物。

  相關史籍顯示,較為原始的“祭月”活動曾定在干支歷的“秋分”之日。作為不同計時方式,秋分的確定要早于中秋節的普及。

  隨著干支歷為夏曆取代,又因兩節鄰近,祭月逐漸融入中秋活動。古人的祭月禮儀複雜且有等級、地域差異,但其目的不外乎祈求福佑、托月追思,表達對闔家團圓、生活美好的期盼。

  古人如何祭月?

  古代,民間祭月儀式相對簡單。

  一般來説,人們于中秋之夜在庭院設香案,上安“月神”牌位,並以時令瓜果和糕點為供品,如西瓜、蘋果、石榴、葡萄、菱角等,月餅則是必不可少的。

  祭月場所佈置完畢,主祭隨後就位,依據“讚詩”“上香”“奠酒”等順序祭月。祭畢,全家老少團座一起,敘話家常,飲筵賞月。

  隨著時代的發展,祭月的娛樂性大大增強,在宋代已有表現。如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即載:“中秋節前……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十分熱鬧。

  賞月象徵闔家團圓?

  賞月是中秋節較為核心的集體活動,大體形成于魏晉時期,興盛于唐宋。傳説賞月習俗與“嫦娥”神話有關,有象徵闔家團圓的寓意。

  其實,賞月是“祭月”的一種延伸。《禮記·祭法》規定:“王宮,祭日也;夜明,祭月也。”漢鄭玄注:“夜明,月壇也。”唐孔穎達疏:“夜明著,祭月壇名也。”

  賞月習俗之外,投壺、擊鼓傳花以及詩文唱和等遊戲行為也充實了中秋節的集體活動,如今中秋出遊亦成人們的重要選擇。

  為何要飲桂花酒?

  桂花酒在中國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從屈原《九歌·東皇太一》所寫“蕙肴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即可知道,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就在釀飲桂花酒。

  中秋節飲桂花酒的習俗究竟起源於何時何地,目前尚無定論,但從現存古詩文大可推之於唐或之前,如顏真卿寫道:“桂酒牽詩興,蘭釭照客情”,而“吳剛伐桂”神話也常用來解釋桂花酒的來歷。

  桂花本身也是一味中藥,俗謂桂花乃百藥之長,浸有桂花之酒有開胃醒神、健脾補虛之功效,因言“飲之壽千歲”。在中秋節這一團圓日飲桂花酒,不僅具有強身健體之實效,還有向月神祈求延年益壽之意蘊。

  古籍記述了桂花酒的釀造方法。一種是“桂花泡酒”,即將新鮮桂花浸泡于白酒之中;一種是“桂花釀酒”,即將所採桂花同蒸好的糯米一起攪拌酒曲等原料,裝缸發酵。

  月餅有哪些類型?

  吃月餅是當下中秋節最為典型的集體習俗。從神話傳説角度看,人們將江浙一帶在殷商時用於祭祀聞仲的“太師餅”視為月餅起源,但並無史料支撐。

  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卷十六中記“月餅”,同時期的週密亦于《武林舊事》卷六“蒸作從食”中載有“月餅”,因而月餅在宋代即已出現。

  後來,月餅逐漸成為一種節令食品,且發展出多種樣式,如廣式、晉式、京式、蘇式等,作為重要時令禮品,對聯絡親朋好友間的感情也發揮著積極作用。

  俗話説:“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形狀與中秋明月相似,且全家於是日歡聚一堂,賞月食餅,故其被賦予“團圓”之意。

  這些習俗包含什麼意蘊?

  賞月和吃月餅是中秋節的典型習俗,此外,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中亦有相對獨特的民俗活動,但其形成並非一蹴即就,而是在相對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得以集體傳承。

  如潮汕地區流行中秋吃芋頭;江西吉安有中秋用稻草燒瓦罐,並澆醋以發香氣的習俗,北京一帶則有中秋供兔兒爺習俗,後來,“兔兒爺”逐漸演變成特定時節的兒童玩具。

  總之,中秋節的節日意蘊包含了“祈福”“感恩”“會親”“競技”“娛樂”等多重要素,是人們勘察區域或民族文化個性的重要參照。

  中秋節也要賞花燈?

  在人們印象中,元宵節要賞花燈,其實在中國的歲時節日中,人們通常把春節、元宵節和中秋節稱為“三大燈節”。相較于元宵節,春節和中秋節的“燈”元素就少了很多。

  古籍對中秋節“觀燈”習俗的記載,較早出現在宋週密的《武林舊事》中,其卷三《中秋》寫道:“此夕浙江放‘一點紅’羊皮小水燈數十萬盞,浮滿水面,爛如繁星,有足觀者。”

  結合文獻與田野調查可知,在中秋節的各種“燈”裏,除了柚子燈,還有南瓜燈、桔子燈等,而燃“塔燈”、挂“草燈”、玩“果燈”等則意在驅鬼辟邪。

  這些“燈”的製作、使用模式及寓意與元宵節完全不同。它們多以真實的瓜果及建築材料臨時製作,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趨吉避兇,有彰顯豐收之意。(完)

編輯:黃佐春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中秋節的小知識:月餅何時出現?為何要祭月?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