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9月21日是“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根據估算,目前我國有近1000萬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而且診斷率和治療率較低。這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常會出現認知障礙、記憶障礙等症狀,就像腦海中有個橡皮擦,記憶被一點一點擦掉。
75歲的鄉村教師張開文,就是一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雖然已經不記得自己退休了,但他依然記得自己是個老師,要給學生上課。
1973年,25歲的張開文,開始在江蘇省徐州市溝上小學擔任語文老師。35年的鄉村教學生涯中,張開文教了一屆又一屆的孩子,還常利用課餘時間為孩子們義務補課。
張開文前同事 李鵬:我認為他是個胸懷教育、心中有愛、自身發光的這樣一個人。對每一個孩子都是無微不至的關愛。
2016年,68歲的張開文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病,記憶力逐漸衰退並産生錯亂,開始出現記不得回家的路、記不清有沒有吃過飯的情況。但他卻記得自己是老師,常常半夜爬起來,準備教案。今年8月15日,張開文又“走失了”。家人、朋友還有他以前教過的學生一起尋找,最終在銅山區棠張鎮實驗小學門口,找到了正在和門衛爭執的張老師。
張開文的學生 劉峰:他就想進學校去上課,説為什麼不讓我進,就是這麼個情況。後來我給他家裏的師母打電話,把他接回去了。
家人帶著張開文做了全面檢查。醫生表示,未來張開文可能會出現失語的情況。為了幫助老師完成未了的心願,劉峰找到學校尋求支持,最後學校積極配合,協調了10多名學生來開一堂特殊的課程。9月7日一早,張開文穿正裝、打領帶,昂首挺胸走進教室,在講臺為學生們上了“最後一課”。
講完課後,劉峰還為張老師繫上了紅領巾。
別讓記憶“褪色”
像張開文老師這樣,記得住以前的事,但卻記不住現在的事,這也是不少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主要症狀之一。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症狀呢?又該如何儘早發現和治療呢?
近日,山東曹縣的張樹花老人,記憶力變得越來越差,影響到了正常生活,家屬將她送去醫院檢查。
山東曹縣第三人民醫院內科副主任醫師 李學敏:問她早晨吃的什麼飯,這個患者往往回答不出來,甚至是説沒有吃飯,其實她家屬反映她已經吃過飯了。她的女兒還有兒子來看她,她就不知道是誰。
核磁共振及腦部CT檢查結果顯示,患者大腦海馬區出現嚴重萎縮,最後確診為阿爾茨海默病。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疾病高創中心主任 賈建平:千萬不要誤認為過去的事、那麼遠的事都能記得很清楚,這個記憶力就好了。實際上我們看一個老年人,主要看他近記憶力如何。 因為近記憶力主要是由“海馬區”來負責的。“海馬區”的神經元散失過多,是這樣造成的(阿爾茨海默病)。
專家表示,阿爾茨海默病分為有症狀期和無症狀期,其實早在有記憶障礙症狀出現之前的15—20年,腦內已經出現了病理生理表現。所以要識別阿爾茨海默病,越早越好。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疾病高創中心主任 賈建平:它最早期的症狀,就是比如説人在談話中間,雖然他能跟你進行談話,他老是囉唆地講一個事情,或者他反復地問一個問題,或者説他在詞語表達上有一定不準確性,找詞困難等等,這都是早期的阿爾茨海默病表現。還有脾氣、生活習慣、他的改變,我們要注意觀察,儘快地去找專業醫生進行評定。
日常生活中,我們該如何主動預防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生呢? 專家介紹,要長期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疾病高創中心主任 賈建平:我們團隊做過一個10年的3萬多人的覆蓋全部有代表性地區的研究。如果他能夠很好地去沿襲一個好的生活方式,包括健康飲食、體育鍛鍊、多社交、多用腦子、遠離煙酒,能夠少發生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