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 俠 克
近期,全國多地出現降雨天氣,降雨過後,野生蘑菇生長進入旺盛期,公園、山區、樹林、綠地常常會“冒出”各種各樣的野生蘑菇,一些有毒蘑菇也混跡其中。
專家表示,9月份仍是蘑菇中毒的高發期,提醒外出遊玩的市民群眾勿採勿食勿買野生菌,謹防蘑菇中毒。
北京市疾控中心營養與食品衛生所副所長馬曉晨介紹,野生蘑菇的種類很多,其中有毒的有500余種,劇毒的有40余種。毒蘑菇的毒素成分各異,中毒後出現的症狀也不相同。常見的可分為胃腸炎型、急性肝損害型、急性腎衰竭型、神經精神型、溶血型、橫紋肌溶解型、光敏皮炎型7種類型。中毒後輕者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道症狀及視力模糊、精神亢奮、錯亂、幻覺等精神症狀,嚴重的可出現溶血、肝臟和腎臟損害,甚至導致死亡。“在中毒事件中最常見的是胃腸炎型和神經精神型,而主要引起死亡的是急性肝損害型和橫紋肌溶解型。”馬曉晨説。
目前對蘑菇中毒尚無特效治療方法,一旦發生中毒,發病急、症狀重、病死率高。預防蘑菇中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採摘、不購買、不食用野生蘑菇。
專家表示,蘑菇中毒的潛伏期較短,一旦食用野生蘑菇出現不適,無論症狀輕重,都應儘快就醫。如意識清醒可立即催吐,若中毒者出現昏迷則不宜進行人為催吐,以免引起窒息。一起食用過毒蘑菇的人,無論是否出現中毒症狀,都應該及時就醫,避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馬曉晨説,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肝損害型蘑菇中毒在臨床上存在“假愈期”。患者在嘔吐、腹瀉等急性胃腸炎期過後,自我感覺已經“康復”,特別容易忽視而不願意就診,而此時體內已經出現嚴重的肝腎功能異常,救治不及時可能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因此,對於超過6小時以上潛伏期的中毒患者要及時轉診到有診療能力的綜合醫院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