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晚霞是一件正經事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3年09月19日 14:15:41
中國青年報 | 2023年09月19日 14:15:41
原標題:追晚霞是一件正經事
正在加載

天氣晴好的傍晚,北京前海和後海的水面在落日余暉下,泛起粼粼波光,宛如一片“橘子海”。這時,離水面不遠的銀錠橋上總是擠滿了人。其中,有的是遊客,有的是偶遇美景的路人,更有不少人是特地前來的晚霞愛好者。

  作為一種自然景觀,晚霞本是常見景象,是路遇隨手拍下的溫暖碎片。而對於有些人來説,追晚霞則是一件正經事,是需要常常打卡、仔細探究的存在。

  劉欣羽是上海某校的研究生,她的追逐晚霞之路從高中時便開始了。那時她每天吃完晚飯都會去看晚霞,“這是一件很有儀式感的事情”。在等待考研初試成績期間,劉欣羽對未來感到迷茫,糾結自己是否要留在上海,而後她去浦東美術館旁邊的觀景長廊看了晚霞。“晚霞映在黃浦江上,雖然旁邊人來人往,但我感覺它只為我而亮,很治愈。”雖然現在劉欣羽考上了研究生,但她依舊常常去浦東美術館追晚霞。看著橙紅色的光暈,她總是回想起自己當時的感受,堅定努力的方向。

  相對於靜態欣賞,在北京讀研的田闊則將“追”付諸行動,將晚霞的捕捉變為動態情境。什剎海、北海公園、景山公園萬春亭和故宮,同一片晚霞,四個定位,八張日落照片。在他今年6月發佈的朋友圈中,田闊用這種方式記錄著他在一小時內追逐的四個不同角度的晚霞,詮釋著他“記錄日落”的獨特方式。“晚霞轉瞬即逝,需要一個追的過程,才能把你看到的景色最大化。”他説。

  雖然在多數情況下,田闊都是一個人在追晚霞,但他在網絡上關注了許多志同道合的“追霞者”,社交平臺上的發帖和互動帶給他一定的“社群感”。每當來到北京熱門晚霞拍照點,田闊還常常遇到同樣愛好攝影的老人,並和他們交流照片和拍攝心得。“他們比我年長這麼多,還在不斷追求生活的樂趣,持續學習新的知識。”田闊表示,自己經常在和爺爺們的聊天中收穫生活的動力。

  設計師付勇帥追晚霞的過程則融入了更多科技元素。他常常在社交平臺上瀏覽晚霞相關帖子,尋找不同的拍攝方位。每天過了零點,他就會打開預測晚霞指數的小程序,如果顯示出現晚霞的概率較大,第二天上班前他就會把相機、三腳架等設備放在車裏。拍攝結束後,還會儘快對照片進行後期處理,發在平臺上,讓同樣熱愛晚霞的網友們能夠及時看到美景。

  追晚霞為什麼吸引人?常見的景色何以在他們眼中變得特別?

  在田闊看來,追晚霞的過程帶來一種和自然風光的互動感。“追晚霞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觀察和計算去制定路線。”他表示,什麼季節的晚霞更漂亮?日落的方位是什麼?這些問題都需要考慮。此外,追晚霞的成本較低,基本上坐地鐵、公交和步行即可完成。

  《想要一個全是日落的評論區》,劉欣羽以此為標題,把自己拍攝的晚霞照片發佈在某平臺後,得到了近100個人的評論。文學作品《小王子》中寫道:“有一天,我看了四十四次日落!你知道嗎,人在難過的時候就會愛上日落。”看著大家的晚霞分享,劉欣羽感慨“人生值得”。

  起初付勇帥沒有追晚霞的想法,只是由於喜歡攝影、戶外和露營,在遊玩的過程中拍攝了大量的風景圖片。後來拍得多了,對比發現還是晚霞最能治愈他。場地開闊的頤和園是付勇帥看夕陽的常去地點之一。“看著夕陽西下,光影變幻,即便坐在那裏什麼都不做,一天工作的疲憊似乎會一掃而空。”在他看來,追晚霞是情緒的寄託,似一首歌曲,“你跟著旋律哼唱,心聲仿佛得以訴説”。

  對於從事新媒體運營工作的李可來説,追晚霞是生活的調和劑。平時不論多忙,不管是否是剛剛上樓回家,只要她在朋友圈看到有人發了當日夕陽圖,她都會立馬衝出去拍照。“多添加工作之外的生活印記,日子似乎就會多一些趣味。”在李可看來,不論是出於和自然互動的享受,還是治愈的心靈承載,追晚霞本質上就是在認真生活。除了追晚霞,李可還會對每日晚餐進行創意擺盤,對桌上的花朵定時更新記錄。“認真對待著生活中的小事,在日常細節中體會美好。”她説。

  那麼,應該如何追晚霞呢?付勇帥和田闊根據自身經驗,給出了建議。付勇帥説,晚霞愛好者在觀察前可以先根據晚霞指數預告和天氣決定是否外出拍攝。此外,要選擇視野開闊的地點和合適的拍攝設備。田闊認為,追晚霞不必刻意追求百分之百看到。“如果一個人扛著長槍短炮出門,抱著‘我必拍到’的打算,追晚霞的樂趣就會減少。”他説,這就是一種休閒方式,看不到也沒什麼。

  (應受訪者要求,本文中田闊和李可為化名)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李丹萍 實習生 萬齊夢

編輯:陳詩文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追晚霞是一件正經事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