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類“吃瓜群”竟成網絡謠言源頭,如何在合法範圍內理性“吃瓜”?

央視網2023年09月17日 10:03

央視網消息(記者 杜安琪):近日,一些被包裝成“新聞爆料”的造謠短視頻在網絡上造成惡劣影響。例如,一則標題為“網傳濟南女生被欺凌”的短視頻一度在網絡上引發關注,後經查證當地並未發生這類事件。

經警方調查,這類虛假視頻大多出自一些網絡“吃瓜群組”,犯罪團夥從網上搜索視頻進行剪輯、拼接、配字,再轉發到社交平臺並聲稱為“本地新聞爆料”,讓很多“吃瓜群組”成為網絡謠言的源頭和集散地。

網絡“吃瓜群”中可能存在哪些法律問題?如何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理性“吃瓜”?

北京市天沐律師事務所徐芳律師表示,發佈虛假信息,並在網絡或者其他媒體上進行傳播,可能涉及不同的刑事責任、行政責任或民事責任。加入“吃瓜群”僅圍觀沒有風險,但對謠言、虛假信息進行轉發、散佈,或者發表評論超過合理的限度,可能承擔民事責任、行政處罰、嚴重的將被追究刑事責任。

《新聞+》記者:建立“吃瓜群”併發布虛假信息,可能違反哪些法律?

徐芳:根據發佈信息的具體內容,發佈者可能要承擔刑事責任、行政責任或民事責任。

首先,刑事責任方面,編造虛假的險情、災情、警情,在網絡或其他媒體上傳播,就可能構成“編造、故意傳播虛假信息罪”。依據《刑法》,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另外,如果在“吃瓜群”裏發佈了淫穢內容,也將依據《刑法》相應的規定進行定罪處罰。

其次,行政責任方面,傳播虛假信息如果尚不構成刑事犯罪,也屬於一般的違法行為,可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處以五日以上十日以下的拘留,並可處500元以下的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是500元以下的罰款。

最後,民事責任方面,發佈的虛假信息如果侵犯了他人的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等人格權,依據我國《民法典》相關規定,還要承擔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及賠償損失的責任。

《新聞+》記者:加入“吃瓜群”是否有違法風險?

徐芳:加入“吃瓜群”僅圍觀,不轉發、不評論,本身沒有風險。但對謠言、虛假信息進行轉發,或者發表評論超過了合理的限度,就可能涉及民事侵權、行政處罰,嚴重的要承擔刑事責任。

在發表評論、表達觀點時,要厘清“合法表達”的界限。如果依據他人發佈的信息,在合理的範圍內進行評價,這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如果在評價的過程當中使用了過激的或者侮辱性的語言,貶損了他人人格,就會構成侵權,甚至會被認定為違法犯罪行為。

《新聞+》記者:在網絡上看到難辨真假的“新聞爆料”應該怎麼辦?

徐芳:首先,對於難辨真假的視頻、信息,不轉發、不傳播,可以截圖或保存相關證據,以備後續舉報或報案使用。其次,與發佈視頻的平臺或網站聯絡,將視頻舉報給相關社交媒體平臺或網站管理員。這些平臺通常有專門的舉報渠道來處理不實信息。最後,還可以向警方報案。

在網絡時代,大家對於新奇事物的好奇心催生了“吃瓜群”。但是,“吃瓜群”裏所謂的“瓜”,可能是被不法分子捏造出來的。加入“吃瓜群”,不但浪費了我們大量的時間,而且可能被收割流量。建議廣大網民不信謠、不傳謠,拒絕網絡謠言,謹慎加入“吃瓜群”。

編輯:闞純裕責任編輯:劉亮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