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見習記者 丁一
□ 本報記者 陳磊
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錄取工作即將開始。近日,教育部發佈提醒稱,一些不法分子受利益驅使,利用考生和家長的急切心理,針對招生錄取等環節實施詐騙,嚴重擾亂考試招生秩序。
據了解,考生遭遇招生詐騙的常見情形是:“一不小心”上了虛假大學——只要不在教育部公示名單裏的辦學機構,就是虛假大學。
一些考生是怎麼落入虛假大學、野雞大學等招生騙局的?這些招生騙局何以屢禁不止?又該如何治理?帶著這些問題,《法治日報》記者進行了調查採訪。
輕信包過實為自考
藝考生遇違規招生
來自河南省週口市的王芳(化名)是今年高考應屆藝術生,一度以為自己很幸運、能上個本科的她,現在可能“連個好點的大專都沒得上了”。
事情還要從去年底説起。當時,王芳頗為焦慮,因為她轉為藝考方向的時間較晚,專業課成績相對不佳。準備報校考(藝術類院校對於高三年級藝術類考生單獨進行的考試)時,她在多個藝考生常用的App上發帖求助,不久便收到一名自稱某高校招生老師的回復:才藝展示沒那麼局限,只要上得了臺面就可以。
為獲取更多信息,王芳加了這名招生老師的社交賬號。老師對她非常熱情,極力推薦王芳上其所在高校的助學班,稱“我們學校有編導專業,今年是好機會,擴招一千人”。
王芳向《法治日報》記者回憶説,她反復向這名招生老師確認助學班是否為全日制?均得到肯定答覆:“是全日制的,有全日制的本科畢業證和學士學位證。”
“我本來半信半疑,但那段時間我們經常聊天,就像朋友,他説可以直接走親屬關係的名額,但不能外傳。”王芳説,老師很關心她的生活,高考前還在鼓勵她,稱學校的每名老師都有5個內部名額,交400元就能保證她的校考直接通過。
2023年1月,王芳支付了400元費用。招生老師隨後告訴她,初審已經通過了。
記者查詢發現,助學班全稱全日制自考本科助學班,是教育部針對上不了統招本科的學生的一項政策,允許部分教學資源有剩餘的本科院校開辦助學班。考生入學之後接受全日制的授課和管理,但修滿學分後授予的是自考本科學歷,並不是統招的全日制本科學歷。
但王芳發現這一問題時為時已晚。“以為有了不錯的保底學校後,我就放棄了校考,回學校學習文化課了,現在自己文化課考的分數也不理想,如果不去助學班,連個好點的大專都沒得上。”王芳説,而去助學班,一年學費好幾萬元,花這麼多錢卻只能得到一個自考學歷,她覺得自己“被騙了”。
“有的民辦教育培訓機構,其本身並不具備進行高等學歷教育的資質,所招收的學生須通過參加成人高考或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方能取得學歷學位,卻往往使用‘包過’‘包錄取’‘不用上課’‘不用考試’等廣告,或宣稱為全日制學歷等進行違規招生,考生要提高警惕,謹防受騙。”首都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法律研究院副院長蔡海龍説。
號稱交錢就上大學
涉及非法招生詐騙
王芳的經歷不是孤例。
上海市靜安區的李女士向記者講述了身邊人的經歷:前兩年,她家裏住了一位高考生,孩子考的很不理想,但讓人沒想到的是,她家的信箱很快被“大學錄取通知書”塞滿了,“從名字看,這些學校都大有來頭,後來我們一一認真核實,全是野雞大學,大家白高興一場”。
記者根據公開信息梳理,近年來遭遇高考騙局的考生不少。
在一社交平臺上,記者看到有多位網友吐槽××學校為“騙子”,號稱交錢就能幫助考生上理想的大學。記者自稱是一名湖南應屆高考生,成績330多分,聯絡上該學校招生老師進行諮詢。
對方告知,這個分數有點低,而且“時間太晚了”,本科“懸”了,但可以保證上好的公辦專科。“只要花2萬元,100%可以上一個好的專科。”對方給出了兩種選擇:一是保證100%去目標學校,價格是2萬元;二是支持填報,不保證學校的質量,價格是幾千元。“我們主打信息差,哪所學校缺人,可以把你搞進去,就這樣子。”
當記者説不能上本科遺憾時,該招生老師説可以運作“專升本”,專升本也有兩種方案,需要額外交錢,“專升本之後就是全日制本科了”。
然而,記者在第三方商業查詢平臺上查詢發現,這所“××學校”屬於民辦非企業單位,業務範圍是“中職學歷教育、職業培訓”。招生老師所説的顯然超出了企業註冊所填寫的經營範圍。
“為爭取生源,一些民辦高校將招生代理權承包給仲介機構。他們打著高校的旗號去招生,利用信息不對稱,混淆民辦高校的辦學身份,非法頒發或偽造學歷證書。”蔡海龍説。
他分析道,這實際上是虛假承諾。考生先進入專科類職業學校讀三年,拿到專科學位之後,再經過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委託授權給有資質的學校進行考核,前往普通高等學校裏面去讀兩年書,通過答辯之後可以獲得本科學位,但這也是以考生完成一定的學業、達到一定的水平並通過考核為基礎,不可能保通過。
對此,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説:“經營範圍超過了註冊範圍,或者一些培訓機構、成人教育機構,通過自學考試的渠道參與其中,涉及非法招生和詐騙問題。”
招生騙局屢禁不絕
生存空間正在變小
記者注意到,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學校設置暫行條例等法律法規,對高等學校的設立、組織和活動進行了嚴格的規定。那麼,為何虛假大學、野雞大學的招生騙局屢禁不絕呢?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週詳分析稱,作為一種詐騙的特殊方式,虛假大學利用家長和學生的信息不對稱和花錢上好學校的僥倖心理進行詐騙。
在蔡海龍看來,現實中,仍有相當一部分人無法接受正規的高等教育,而隨著文憑主義的興起,一些用人單位在人員聘任、職級晉陞中越來越多地強調學歷學位證書的作用,進一步加劇了對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爭奪,這無形之中就為虛假大學的生存提供了土壤。
前不久,相關平臺公佈了國內392所虛假大學名單,引發社會高度關注。儲朝暉指出,2022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59.6%,虛假大學生存空間正在變小。“我的基本判定是,現在在中國境內實際還在開展活動的虛假大學的數量不是很多了,真正在運作的沒有名單上面那麼多。”
北京前進大學在虛假大學名單上,記者查詢北京前進大學網站發現,只能打開一個主頁,而點擊學校新聞等選項,已經打不開了。
儲朝暉分析稱,虛假大學往往採取兩種方式:一種是利誘,一些機構給考生和家長甜頭,表示可以降低分數優先錄取;還有一種打灰色的擦邊球,典型的就是中國郵電大學冒充北京郵電大學。大多數家長和考生可以辨別第二種情況,但往往難以辨別第一種情況,再加上迫切希望通過考試、考上好大學的心態,就可能受騙。
蔡海龍認為,對高等學校招生錄取工作予以規範的專門性法律法規較少,也是虛假大學實施招生騙局屢禁不絕的原因之一。教育部于2014年頒布制定了《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違規行為處理暫行辦法》,但這屬於部門規章,所具有的效力等級較低,且適用範圍限于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招生,實踐中對虛假大學的規制有限。
平臺篩除虛假信息
強化監管嚴厲查處
虛假大學招生騙局嚴重侵害考生權益,該如何治理?
“由於接受高等教育在我國具有深厚的文化傳統,因此,需要加強法治教育,讓社會公眾理解大學(高等教育機構)設置的基本規則以及如何獲取有效的高等教育信息等。”週詳説,從治理的角度,應當加強欺詐行為的查處和刑事處罰力度,同時從高中學段和高考報名開始就加強相關信息的宣傳,將學制和教育法律法規作為“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一部分,進行知識普及,做到高考信息獲取渠道的全覆蓋。
“互聯網平臺傳播速度過快,網友的信任基礎並不是信息本身,而是平臺。”儲朝暉認為,互聯網平臺應當承擔起責任來,若確定信息是虛假的,應當及時刪除。同時,也應當對相關信息進行初步篩選,至少要將明顯虛假的信息篩除出去。
記者在搜索引擎上搜索“中國郵電大學”,出現的第一條鏈結是北京郵電大學,並顯示:中國郵電大學是一所位於北京的虛假大學。
儲朝暉對此表示認可,同時指出,還要提升家長、考生的辨別能力,如果可以有效辨別虛假大學,那麼虛假大學將沒有市場。政府也應當積極作為,對明顯的帶有欺騙行為的責任主體,要進行嚴厲的處罰和監管。
“我們國家的高等教育體系正在多元化,通過各種形式途徑渠道接受高等教育本來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缺乏統一規範的管理、招生過程缺乏必要的透明度,就會導致這種日益豐富的高等教育資源滋生出招生騙局。”蔡海龍説。
蔡海龍認為,對於招生騙局的處理應根據其行為的性質和嚴重程度予以區別對待。對於招生代理機構和完全意義上的虛假大學,應當堅決予以取締。對於本身具有合法資質的教育培訓機構或是根據授權從事高等繼續教育的校外教學點,由於其開展的非學歷教育培訓或助學輔導的活動本身是合法的,其虛假招生行為往往源自於為招攬生源作出的虛假宣傳與不實承諾,須強化對這類機構的招生和辦學行為的監管,確保其依法辦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