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的一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文章,風格鮮明、思想深邃、內涵深刻,用歷史映照現實、遠觀未來,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光芒。這些重要講話和文章中充滿魅力的語言,是習近平總書記執政理念的真實寫照,也是他人格魅力的生動體現。央視網《天天學習》欄目推出“習語品讀”系列,以“新聞漫畫+文字品讀”的形式,帶您從不同維度感悟習近平總書記的語言魅力。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在我國這樣一個人多地少、大國小農的國家,糧食安全一直被視為“國之大者”。地為糧之本,想要牢牢端穩中國飯碗,保護好耕地是核心要義。
每年6月25日是全國“土地日”。自2019年以來,“節約集約用地 嚴守耕地紅線”已連續五年成為全國“土地日”的宣傳主題,旨在號召全社會樹立節約用地、保護耕地的意識,讓每一寸土地都成為豐收的沃土。而這也正是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心之所繫的頭等大事。
2020年12月28日,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糧食生産年年要抓緊。要嚴防死守18億畝耕地紅線,採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
2022年3月6日,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時,再次強調要採取“長牙齒”的硬措施,全面壓實各級地方黨委和政府耕地保護責任,中央要和各地簽訂耕地保護“軍令狀”,嚴格考核、終身追責,確保18億畝耕地實至名歸。
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總書記連續兩次用“長牙齒”來巧喻能“咬人”的嚴格措施,要求保護耕地的措施要夠“剛”、夠“硬核”,能夠真正“咬得疼”違規者,體現出他“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的堅定決心和戰略定力。
這份對耕地保護真抓實幹的良苦用心,可以一直追溯到習近平年輕的時候。
習近平當知青的梁家河村是典型的陜北黃土高原地貌,溝壑縱橫、常年乾旱,需要靠天吃飯。1974年1月,20歲的習近平成為了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他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帶領社員們淤地造田,攔河打壩,增加農田面積。
在和村民聊天時,他若有所思:“黑子,你説咱梁家河為啥窮?為啥吃不飽飯?就是因為土地太少了。這裡打上壩,增加這麼大面積的水澆地,以後梁家河的子子孫孫都會受益。咱説啥也得幹成這個事!”
言出必行。在他的帶動下,村裏增加了幾十畝耕地。他帶領大家打出的壩頂的土地,成為梁家河村最好、最平整,也是最便於灌溉的土地,至今仍是梁家河最肥沃的一方良田。
在河北正定,習近平作出了“要解決人多地少的矛盾,必須向荒灘進軍”的決策部署,一直沉睡的荒灘種上了果樹、花生、小雜糧,正定的人均收入實現了翻一番。
在福建,習近平曾先後5次到我國南方紅壤區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區域之一長汀調研指導,發出了徹底消滅荒山的動員令,讓“山光、水濁、田瘦、人窮”的長汀舊貌換了新顏。
在浙江,習近平在《浙江日報》“之江新語”專欄撰文指出,土地要素制約是一個硬制約,在土地問題上要“長期從緊過日子”。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國內考察足跡遍及主要農區,多次深入田間地頭看收成,反復強調保護耕地的重要性。截至2022年底,全國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穩定保障1萬億斤以上糧食産能。
五穀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底線,為耕者謀利,為食者造福,任重道遠。
總監製丨駱紅秉 魏驅虎
監 制丨王敬東
主 編丨李璇
編 輯丨魯楊
視 覺丨郝鳳林
校 對丨孟利錚 孫潔 范立君 李英卓 宋春燕
出 品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
掃二維碼 訪問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