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方正,滿眼綠意;房屋齊整,錯落有致;村貌潔凈,遊客絡繹不絕……走進浙江省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一幅現代化農村景象在眼前展開。
2003年,“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以下簡稱“千萬工程”)在浙江省正式啟動。20年來,浙江省持續推進“千萬工程”,不僅造就環境美、産業興的各色鄉村,更走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共贏之路,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帶來有益啟示。不少村民説,在“千萬工程”帶動下,村子環境美了,自家收入高了,生活幸福感更強了。
“千萬工程”是如何改變鄉村面貌和百姓生活的?本報記者日前走進浙江省多個開展“千萬工程”的村莊,探尋現代鄉村建設發展的中國經驗。
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
從“賣石頭”到“賣風景”
開闊的大草坪上,架著幾張露營帳篷。遊客在帳篷下三兩成群,或談天説笑,或嬉鬧遊戲……夏日,浙江省安吉縣天荒坪鎮余村村口好不熱鬧。草坪一側,刻著“余村印象”的一幢新潮建築拔地而起。“這是一座零碳建築,可以靠光伏發電實現‘碳抵消’。”余村村支書汪玉成説。
這幢外形看似一把金鑰匙的零碳建築,前身是一座化工廠——因具備優質石灰岩資源,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余村發展起“石頭經濟”。開石礦、辦水泥廠、搞化工,余村很快成了全縣收入靠前的富裕村。
“賣石頭”雖然讓村民腰包鼓了起來,卻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有村民回憶,當時的余村,山成了“禿頭光”,水成了“醬油湯”。晾曬在外的白襯衫,不出多久就染成了灰襯衫。
2003年,浙江啟動“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從全省選擇1萬個左右的行政村進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個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範村。乘著“千萬工程”的東風,2003年至2005年,余村相繼關停了礦山、水泥廠,做起修復生態的大文章。
眼看山又綠了,水又清了,新問題也隨之而來:余村村集體收入大跌,下一步該往哪兒走?2005年,“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在余村誕生,為這座小村莊的發展指明方向。
“從靠山吃山到富山養山,余村的綠水青山就是我們的幸福靠山。”汪玉成説。通過復墾復綠、水庫治理、垃圾分類、庭院美化等,余村從粉塵漫天走向山清水秀,余村人也因此端起了生態碗,吃上了環境飯。
今天行走在余村,青山環抱,滿眼綠意。一排齊整民屋間,以木頭作主要裝飾的“兩山文創閣”格外醒目。
葛軍是這家店的主人。大學畢業後,他留在杭州工作。每次回家,他總能驚喜地發現村裏有了新變化,“最明顯的就是環境越來越好了”。
2015年,葛軍決定回村創業,主要銷售手工藝竹製品和當地特産。後來,他在自家門前建起一座庭院,取名“兩山文創閣”,村裏旅遊業逐步發展起來後,葛軍又將其改造成了一間特色民宿,以自家收藏的奇石、所作的石頭畫為賣點,吸引了不少遊客。
從“賣石頭”到“賣風景”,走向綠色發展的同時,余村更在高質量發展上下功夫。
“要實現高質量發展,産業迭代升級是關鍵。”汪玉成説。去年7月,余村啟動了“全球合夥人”計劃。來自全國多地的60余名青年來到余村,打造起鄉村咖啡館、文創店等新業態。越來越具“年輕范兒”的鄉村,也引來更多客人。去年,余村接待遊客70萬人次,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30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達到6.4萬元。
紹興市柯橋區漓渚鎮棠棣村——
“幸福生活由花兒創造”
“蕙蘭葉片呈水晶狀,大一點的品種大概是我手指的長度……”走進棠棣村共富工坊,一名主播手拿一株嬌小的蕙蘭種子,正在手機屏幕前直播帶貨。
種蘭、做花木生意,是棠棣村的老傳統。而從自家種植到産業化發展,棠棣村的花木致富路,要從生態治理説起。
“以前村裏家家戶戶屋門口都有露天糞坑,臭氣熏天。”回想起從前的棠棣村,村民徐偉鳳説,“我以前在城裏做外貿生意,但一回村就不敢穿高跟鞋走路。下雨天,村路全是爛泥,晴天也是一地坑。”
2003年,“千萬工程”在浙江啟動,棠棣村由此搞起了環境整治:遷出村子裏的兩家印染廠、拆除露天糞坑、修理路面、修建路燈……2013年,這個曾經臟亂差的村子大轉身,成功入選首屆“浙江最美村莊”。
生態搞好了,經濟咋發展?村裏人首先想到了祖輩傳下來的種花手藝。
“起初,我們主要靠‘大戶帶小戶、一戶帶一戶’的模式,帶動村民把花木生意‘做大’。”棠棣村黨總支書記劉建明説,為了拉動花木種植實現産業化發展,村裏把分散的土地置換集中起來,並利用起閒置廠房、大棚等資源,為花木産業發展留足空間。“配備好基礎設施後,我們又通過招商引資來招引運營商,讓專業人員帶領村民把花木生意‘做強’,拉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瞄準“蘭文化”,棠棣村大力發展文旅産業。
漫步在被譽為“最美鄉道”的蘭澤路,各色花卉爭相開放,香氣四溢。村道串聯起來的千畝花田,涵蓋原先300余畝分散的丘陵山地。經過改造,這裡根據季節變換種上了魯冰花、向日葵、彩色水稻等品種,以農業景觀吸引遊客、聚合人氣。
眼看村子越來越熱鬧,徐偉鳳和丈夫放棄了原先的外貿業務,回到家鄉幹起了花木生意。“每到夏季,我們就專門回來種植培育,到了春秋季再出去搞銷售,一次能往外發五六個車皮的綠化苗木。”徐偉鳳説。
從偏僻落後的小山村,到享有全國鄉村振興示範村、全國文明村等多項國家級榮譽,如今的棠棣村已成為以花木交易為主導産業、以“蘭文化”創新研學體驗為新興産業的特色旅遊景區村,年接待培訓超2.5萬人次、遊客超14萬人次,直接創收700余萬元,帶動花木銷售額增加1000余萬元,村民人均收入超過12萬元,真正實現了以花聞名、以花為業、因花致富。
穿著高跟鞋,徐偉鳳正準備去對接新一季的花木訂單,她笑著説:“咱的幸福生活由花兒創造!”
杭州市余杭區小古城村——
樟樹底下來議事
施雪琴的家就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徑山鎮小古城村一條村道旁。順著低矮的圍墻往裏看,庭院內一棵大樹枝繁葉茂,掩映著其後一棟兩層小樓。
圍墻為啥砌得這麼矮?小古城村黨委書記林國榮説:“這可是咱們村的特色。”
過去,小古城村家家戶戶都是高圍墻,不僅裹緊自家院子,也成了豎在各家各戶間的隔閡之墻:鄉村景觀被攔擋,各家各管各家事。
2018年,為了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村黨委決定先在錢三村民小組“試水”降低院墻。村幹部&&召開戶主會,邀請相關的30來戶村民共同協商。議事地點,就在村口池塘邊一棵樟樹底下。
“降圍墻安全嗎?”“圍墻太矮,家裏不就‘一眼望盡’了嗎?”……起初,面對“降圍墻”的提議,不少村民並不買賬。“我們只好挨家挨戶做工作,由村裏給大家裝監控,告訴村民‘降圍墻’是建設美麗鄉村、改善村容村貌的長遠賬。”林國榮説。
施雪琴家是村裏最早一批降圍墻的村戶,她説:“圍墻降低之後,就想著把自家院子打扮漂亮些。後來,村民看到我家改造效果好,也陸陸續續開始降圍墻。”最終,村裏僅用了83天時間,就實現了錢三村民小組所有農戶院墻從設計到拆降竣工。
1.2米的齊腰矮墻,不僅打通了村民們的“心墻”,更開發出小古城村的新面貌。行走在小古城村的村間小道,道路兩側低矮的圍墻背後,各家民房齊整有致又各具特色:有的村民把自家庭院菜園打造成“共享菜園”,遊客可以直接進院採摘;有的村民家挂起了民宿招牌,沿著院墻往裏望,整潔漂亮的屋子就是“活廣告”;還有的村民共享自家空閒車位,疏解旅遊旺季的停車難題。
“‘共享停車’也是村民一起議出來的。”林國榮説,小古城村旅遊越來越旺,但每逢節假日,車輛在村道上一堵就是好幾裏地。為此,村黨委邀請小古城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有關代表,和村民一起共商共議。最終,通過村民共享車位、企業提供車位、閒置場所開發車位等法子,村裏的停車難題得到了有效解決。
“在‘千萬工程’帶動下,小古城村從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到大力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再到著力做好鄉村振興,這其中每一步,我們都堅持村裏的事情大家商量著辦。”林國榮説,20多年來,小古城村探索出“四議六步”的民主議事工作法,“四議”,即“議什麼”“誰來議”“怎麼議”“議的效力”,“六步”,是以“提、議、決、幹、督、評”為關鍵步驟。“現在,我們既保留著‘樟樹下議事’的傳統,也開發起線上議事模式,每個月固定在線上發佈議題,村民參與商議、投票。”
共商共治,小古城村村民擰成一股繩,幹成不少振興鄉村的大事:建起彩虹滑道,打造旅遊樂園,發展露營産業……去年小古城村村集體收入首次突破千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52760元。
什麼是“千萬工程”?
2003年,浙江省啟動“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從全省選擇1萬個左右的行政村進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個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範村。
“千萬工程”建設進程
2003年至2010年
“千村示範、萬村整治”示範引領,綜合整治村莊環境,推動鄉村更加整潔有序。
2011年至2020年
“千村精品、萬村美麗”深化提升,推動鄉村更加美麗宜居。
2021年至今
“千村未來、萬村共富”迭代升級,形成“千村向未來、萬村奔共富、城鄉促融合、全域創和美”的生動局面。
“千萬工程”世界迴響
2018年,“千萬工程”榮獲聯合國最高環保榮譽——“地球衛士獎” “在浙江看到的,就是未來中國的模樣,甚至是未來世界的模樣!”
——聯合國前副秘書長兼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埃裏克·索爾海姆
(綜合新華社和本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