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時代的兒童們 都玩些什麼玩具

來源:成都商報 | 2023年06月04日 06:24:46
成都商報 | 2023年06月04日 06:24:46
原標題:史前時代的兒童們 都玩些什麼玩具
正在加載

貓頭鷹石板

貓頭鷹石板

被視為模倣兒童造型的小雕像(左)

被視為模倣兒童造型的小雕像(左)

  在史前時代的考古發掘中,兒童的存在感是比較低的。在那個嚴酷的、缺衣少吃的古老時代裏,他們跟隨大人過著艱苦的生活,因為幼小而常常夭折。

  童年這個概念也是很晚才出現的,在史前時代,孩童只是人類的幼崽,被盼望著儘快長大,早日擔負各項勞作。

  也正因為此,當考古學家們發現或辨別出:有些物件可能是史前時代孩童們的玩具時,這些來自遠古的童趣閃光,顯得分外珍貴,久久令人回味。

  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那些生活在好幾千年前、甚至上萬年前的史前時代的孩子們,留下了哪些屬於他們的“童年回憶”。

  伊比利亞半島的貓頭鷹石板

  從古至今都那麼萌

  在過去的將近一個世紀裏,歐洲的考古學家們陸續從伊比利亞半島(如今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所在地)出土了上千塊古老的石板。這些形狀各異的石板上大多雕刻有線條組成的圖案,所屬年代大約距今5000年,新石器時代晚期。

  為了解釋這些圖案,考古學家們也費盡了心思。此前多數觀點都認為這些圖案具有宗教色彩,描繪的是當時人們信仰的女神形象或部落圖騰等等。

  去年年底,一個全新的解釋(配合一個別出心裁的調查實驗)出爐:這些石板可能多半是當時孩童們的玩具,充當他們練習刻繪能力的畫圖板。

  其中,一些用細細線條刻繪出的貓頭鷹圖案的石板,在馬德里大學藝術史教授維克多·迪亞茲·努內茲的最新研究中,有了新的意義。

  首先,這些石板並非是在諸如神廟或祭壇這樣本身就有宗教寓意的地點出土的。它們很多都是在房屋遺址中發現,其背景是普通的生活場景。隨後,作為對比,努內茲教授和他的團隊從西班牙西南部的幾所小學找了一批年齡在6~13歲的孩子作為志願者,讓他們在20分鐘內隨手畫一隻貓頭鷹。

  對比結果令他們感到滿意。“5000年前的孩子們眼中的貓頭鷹,和如今的孩子們別無二致。”努內茲説,“他們都畫出了圓而大的眼睛、尖尖的鳥嘴和羽毛上的花紋。”

  當然,要確切了解新石器時代的孩子們如何玩耍這些貓頭鷹畫板是不太可能了。但有一個可能性存在:這些石板上方都留有圓孔,專家們推測這些圓孔可能會用來插入真正的鳥羽,從而顯得更加生動,讓孩子們愛不釋手。

  除了用來玩耍之外,努內茲認為,當時的孩子們普遍地刻繪大量石板的行為,在族群中還有更深遠和實用的意義——從小鍛鍊對付石器的手工能力,並愈加熟練地使用各種刻繪工具。“通過這種日常練習,在這方面格外有天賦的孩子們也會脫穎而出,漸漸成長為部落中的能工巧匠。”

  精美的白堊石鼓和陶球

  寄託強大而永恒的情感

  去年2月~7月,一場以英國巨石陣為主題的古代文物大展在大英博物館展出,展出的文物中有許多都是來自巨石陣周圍景觀的考古新發現。

  其中最受矚目的一件,便是首次展出的一副白堊石鼓以及與它配套的陶球和骨針,年代距今約5000年。考古專家們認為,這件文物是英國近百年來最重要的一件出土文物。它被命名為“伯頓·阿涅斯石鼓”。

  這副白堊岩石鼓的裝飾圖案與巨石陣時期的藝術風格十分相似,而且是在埋葬了3個孩子的棺木中被發現。考古人員們猜測,這副石鼓應該是古代的雕塑藝術品,有著護身符的作用,用來陪葬那些早逝的孩童。

  “這個發現非常令人感動。這些鼓所表達的情感是強大而永恒的。”展覽策展人尼爾·威爾金表示。全球迄今只發現了4個(包括這一個)同類型的石鼓。

  強大而永恒,並不意味著愉悅和溫馨。

  石鼓上有3個洞,專家們認為是代表那3個一起下葬的孩子,據儀器分析,年齡最大的孩子約12歲,另外兩個約為3歲和5歲。

  從骨骸的姿勢來看,最年長的孩子緊緊摟抱著兩個年幼的兒童,似乎暗示這3個孩子直到躺進墓穴時依然有意識,但從姿勢上看卻並無掙扎之態,骨骸上也沒有傷口。

  專家們稱這個場景“令人心碎”,但背後可能的原因,目前還無人能給出有力的解釋。

  西伯利亞猛犸象牙雕

  冰天雪地裏的童趣

  事實上,對於史前時代孩子們到底玩什麼,目前考古學家和人類學家們能做的也主要靠“猜”。年代太遙遠,證據太稀疏。

  正如倫敦大學知名人類學家、《人類成長:童年的進化》一書作者布倫娜·哈賽特所説的那樣:史前時代的兒童玩具之所以遺存甚少,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們多半是用有機質材料——麻繩、皮毛、木頭等製成的。或許,他們平時真正玩得最多的,就是泥巴和沙土之類隨手拿來的東西。

  位於貝加爾湖西南岸的馬爾塔,是西伯利亞最著名的舊石器時代遺址之一。其文化層年代在距今43000年至12000年左右。

  1928~1958年,在蘇聯人類學家格拉西莫夫帶領的考古挖掘中,從距今23000年至19000年的地層裏陸續出土了13000多件石器以及猛犸象牙和骨頭做的手工製品,其中有850多件猛犸象牙和骨雕尤為精美,堪稱舊石器時代的藝術寶庫。

  聖彼得堡國立理工大學教授柳德米拉·勒波娃認為:在這850多件象牙和骨雕中,至少有8件確定是屬於兒童的,它們的共同特徵則是:都經過了刻意的雕琢裝飾,有穿孔可以固定在厚厚的衣物上,也方便隨手把玩。

  比如有一組小雕像,據勒波娃的分析,其形態惟妙惟肖地模倣了這片極寒之地的幼童們身著厚厚毛皮衣服並且戴著護頭兜帽的樣子。直到今天,這種保暖衣裝依然是西伯利亞居民們的首選。

  另外,在埋葬了某個3~4歲兒童的墓坑裏,還出土了不少精緻的小玩意:穿孔的珠子(應該是散落的項鏈)、飛鳥形狀的吊墜、雕刻花紋的圓形小骨板、弧形象牙頭箍……

  勒波娃指出,此前較為普遍的看法是,這些雕像主要作為護身符來隨身攜帶。“但它們其實也反映了冰河時代的這一族群在不同年齡段、不同性別的體貌,是馬爾塔居民對自身生活狀態的藝術寫照。”

  因此她認為,這些大大小小的雕像和手工物件其實很“日常”,自然也可以作為孩子們的小玩具。畢竟,在冰天雪地的環境裏,這些裹得厚厚的兒童們可玩的東西不多。

  從陶響球到石陀螺

  中國史前兒童也很會玩

  在中國的史前時代,目前從考古發現中已知最早的兒童玩具,是一種中空的陶制圓球。

  這種類型的陶球,在許多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都有出土。這種圓球內部中空,可以放入小石粒,搖動時沙沙作響,堪稱聲響玩具的鼻祖。

  當然也有説法認為,這是世界各地新石器時代先民們最常用的一種樂器。但毋庸置疑的是:後世不少聲響玩具,是在陶響球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比如漢代的灰陶手鈴、搖鈴,唐代的褐釉瓷哨,宋代的磁州窯羊哨、核形哨及明代的靴子哨等。

  陀螺也是史前時期常見的一種玩具。在河姆渡、田螺山以及多處龍山文化遺址,先後出土過幾十件5000年前的木制、陶制甚至石制陀螺,其構型與現代兒童玩耍的陀螺基本一致。

  另外,在距今約7000年至5300年的河姆渡遺址中,出土有造型樸拙的陶制小豬和木雕小魚,陶豬6厘米長,木魚8厘米長。據研究人員推測,可能是祭祀用的小道具,也可能是給兒童玩耍的玩具——這種“一物多用”的功能,與有關西伯利亞馬爾塔遺址中那些象牙小雕像的猜想,可謂異曲同工。

  除此之外,河姆渡遺址還出土過類似的小陶羊、小陶牛,以及迷你型的陶鍋、陶盤之類,這些小玩意兒不僅造型鮮明,而且工藝水平很高,把它們湊在一起,儼然就是一套7000年前兒童玩過家家遊戲時要用到的玩具組合。

  甚至還有小房子——江蘇邳州的大墩子遺址出土過一件約6000年前的迷你陶制小屋,小屋高約8厘米,方形尖頂造型,三面有窗一面有門,墻體上還刻畫有狗的圖案。有研究認為這個小屋和其他陶豬、陶狗等物件,在成為陪葬品之前,可能也曾是兒童的玩具。

  到了距今4000多年前的龍山文化時期,湖北石家河遺址出土的一個造型頗為抽象的小陶人上,還能看出按壓的指紋痕跡——4000多年前隨手捏出這個小泥人的,會是誰呢?

  還有一類被猜測為兒童益智類的玩具,也在史前時代曾出現:陜西姜寨遺址出土的陶制雙聯環,距今約6000年,其結構為兩個粗粗的陶環套在一起,被視為後世“九連環”類益智玩具的“鼻祖”。

  著名秦漢史學家、《秦漢兒童的世界》作者王子今教授告訴記者,最近學界還有一個新的推測:從全國各處石器時期遺址都有出土的一種圓形小陶片,據分析也有可能是史前時期兒童們的玩具。“玩法也很簡單,就是把它們摞在一起,從一定距離之外,拿一個東西比如石頭來擊打,看誰丟得準,一擊而中。”

  撰文/雪陽 圖據網絡

編輯:黃佐春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史前時代的兒童們 都玩些什麼玩具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