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0年琉璃官窯廠重燃窯火

來源:文匯報 | 2023年06月03日 06:56:52
文匯報 | 2023年06月03日 06:56:52
原標題:760年琉璃官窯廠重燃窯火
正在加載

本報駐京記者 李揚

站在北京景山的最高處憑欄俯瞰故宮,藍天白雲之下,整個紫禁城氣勢恢宏,金燦燦的琉璃瓦覆蓋著大片的殿宇宮闕,疊翠流金,耀眼奪目。

這令人一見難忘的官式琉璃瓦和屋頂上象徵威嚴的脊獸,大都來自京西門頭溝永定河畔一座以燒制琉璃而聞名的千年古村——琉璃渠村。

不久前,在琉璃渠村,有著760年曆史的琉璃官窯廠在熄火整整十年後,重新燃起了窯火。一度被廢棄的老舊廠區,經改造後變身金隅琉璃文化創意産業園,未來將以綠色生産的方式恢復古法燒制技藝,再現760年曆史官式琉璃的華彩流光。

曾因窯火熄滅而被遣散的工匠們紛紛回到琉璃渠村重操舊業,一些年輕師傅也加入到琉璃瓦燒造的隊伍中來。園區恢復了一口素燒窯,復建了一口釉燒窯,並配合加裝了空氣凈化和回收設備,既原汁原味恢復了古法燒造技藝,又順應了現代環保需求。

窯火重燃,意味著琉璃渠700多年燒制官式琉璃的傳統得以保存。正如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單霽翔所言:“過去的文物保護,往往保護那些靜態的古遺址、古墓葬、石窟寺,但是文化遺産還要保護那些活態的、動態的遺存。門頭溝琉璃窯火重燃,是北京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是保護文化遺産的一個重要實踐、一個典範性的推動。”

因元大都營建而肇始

裝點紫禁城的恢弘氣象

一 “此宮壯麗富贍,世人布署之良,誠無逾於此者。頂上之瓦,皆紅黃綠藍及其他諸色,上涂以釉,光澤燦爛,猶如水晶,致使遠處亦見此宮光輝。應知其頂堅固,可以久存不壞。”1298年,在《馬可·波羅行紀》中,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描繪了由琉璃瓦裝飾的元大都宮城的樣貌。

這位旅行家筆下“光澤燦爛”“永存不壞”的“頂上之瓦”,正是出自於北京西山腳下、永定河畔的琉璃渠村。忽必烈于1263年下詔營建元大都,同一年始建的皇家琉璃官窯廠所生産的琉璃裝點了古都的色彩。

700多年間,這座官窯一直為紫禁城、天壇、頤和園等皇家建築燒制琉璃構件。人民大會堂、國家博物館、民族文化宮、釣魚臺國賓館、中國美術館等新中國十大建築的琉璃瓦,也多由該廠燒制。

走進金隅琉璃文化創意産業園,隨處可見各種琉璃製品、琉璃歷史文化展陳以及工業遺存的原始風貌,整個園區猶如一座傳承活態技藝的博物館。園區優化了10余座保留建築,還保留了多個傳統的拱券式倒焰窯,窯磚上已烙下厚厚的黑色痕跡和斑駁發亮的堆積釉,這是經年燒制留下的印記。窯內一坯一坯瓦件成排碼放,還原了燒窯前古法裝窯的流程。

琉璃燒制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為了留住老手藝,保障古法琉璃燒制技藝傳承和研究,園區專門請回了掌握官式琉璃燒制技藝吻作、釉作、窯作師傅及琉璃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採用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手段,“原汁原味”恢復古法燒制技藝。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琉璃燒制技藝的北京市級代表性傳承人趙長安,帶記者走進了新建的琉璃生産研究中心。在這裡,紫禁城最大的琉璃——太和殿3.4米高的正吻正在1:1還原製作中。只見兩位師傅站在高高的腳手架上,正在對正吻素坯上的龍鱗造型進行精雕細琢。

“正吻也叫螭吻,傳説為水之精,能辟火防災。正吻放在大殿正脊兩端,口吞正脊,俗稱吞脊獸。正吻是古代建築屋面中體量最大的琉璃構件,太和殿屋脊上的正吻高3.4米,長2.6米,厚0.4米,由十三塊特大構件組拼而成,重四噸,這是迄今為止體量最大的正吻,製作與燒造難度非常之大。我們是按原尺寸、古法製造,目前已經做了一個多月了。”趙長安介紹。

在這座約1200平方米的琉璃生産研究中心裏,不僅將重啟故宮等皇家建築琉璃産品的保護性生産,還設置了參觀通道,觀眾可近距離觀看琉璃製作的過程,深度體驗琉璃文化。

趙長安介紹,不同於民間琉璃瓦的燒制,官式琉璃燒製程序複雜,細節繁瑣。一件合格的琉璃産品,要經過設計、製圖、選料、配料、制模、制坯、修整、烘乾、素燒、挂釉、釉燒等20多道工序,歷時2個多月。任何一道工序出了差錯,都可能導致燒制失敗。

“太和殿需要的琉璃品種多達50多種,天安門是歇山頂,用的品種更多。把這些內容全搞懂,需要幾年、十幾年的積累。現在故宮的維修,一年用不了多少件。這門技藝要傳承下去,就要常練手,讓徒弟們知道正吻是怎麼做的。所以沒有需求也要做,否則技藝就失傳了。”

園區還專門將一個舊車間改造為琉璃博物館。走入館中,抬頭仰望,用琉璃瓦擺出的故宮三大殿屋脊造型懸挂半空,層層遞進,錯落有致地鋪陳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建築的雄偉輪廓,更展現出琉璃作為建築裝飾品,在建築史上耀眼奪目的重要地位。

從展覽中,可看到琉璃渠村作為元、明、清三代皇家琉璃官窯的發展脈絡。中統四年(1263年),忽必烈在今門頭溝設琉璃局,即今琉璃渠,為官辦琉璃窯廠。至元四年(1267年),元大都開始建設,設琉璃窯廠是為滿足都城建設之需。明代是琉璃藝術空前興盛時期,不僅營造了宏偉的宮殿建築群紫禁城,還增加了種類繁多的琉璃塔及園林造藝。至清代,琉璃的使用範圍又有擴展,出現了規模宏大、外表全用琉璃倣木構件的無梁殿式琉璃閣,北海的五彩琉璃閣、頤和園的智慧海即為代表。

為什麼皇家會把窯廠設在琉璃渠村呢?趙長安介紹,這是因為這個地方的條件得天獨厚。“我們這兒有一種黑色頁巖,粉碎之後稱為坩子土,土中含鋁,帶油性,燒制之後變成白色,是製作琉璃最好的原材料。門頭溝地區有優質的煤炭資源可供燒窯,方便運輸,也便於管理。”

古法燒制有門道

“燒得好的幾百年不會變”

二 今年57歲的趙長安自1993年起便投身於琉璃燒造事業,至今已有30年。他曾參與故宮大修工程的琉璃燒制工作,太和殿垂脊上的十個走獸便是由他原樣複製的。

憑藉一腔熱愛,趙長安成為目前全國僅存的五位官式琉璃吻作之一,僅存的兩位可繪製官式紋樣的大師之一。他還參與了國家博物館、南京明孝陵、山西五台山等國內諸多歷史建築的修繕和複製工作,還為國外琉璃建築提供設計和安裝指導,他設計的琉璃藝術品種類繁多,獲獎無數。

“燒得最好的琉璃,應該是敲之有聲、斷面無孔,成大型而不開裂,質地圓潤,顏色鮮艷,清澈見底。”講起古法燒制技藝,趙長安如數家珍。在他看來,傳統工藝的魅力在於可以把控窯內溫度,保證成品的顏色,燒成的瓦件晶瑩剔透、疊翠流金。“你看這個釉色,這個做工和手法,燒得好的真是幾百年不會變。”趙長安指著展廳中一件明代的琉璃瓦説。

談到官式琉璃的堅固程度,他介紹,琉璃需要經過“凍融循環”的測試,把泡過水的琉璃構件放在冷櫃裏凍,然後再泡、再凍,一個凍融循環代表一年,我國的國標是15年即為合格。“上世紀90年代末的時候,德國來訂貨,不相信咱們的標準,拿回德國自己測,結果是做到第162個凍融循環時,才開始出現一點剝落。”

趙長安介紹,琉璃技藝包含吻作、窯作、釉作三個工種。“吻作”指的是專業工藝造型師和制模具的匠師,官式琉璃製作有著一套嚴密的尺寸和比例關係。“窯作”指的是專業燒窯看火候的窯匠,琉璃燒造分為素燒坯窯與釉燒色窯兩步,都需要窯匠依據豐富的經驗把控其溫度變化,以及與之相對應的燒造時長。“釉作”則指的是配釉煉鉛掌握釉方秘訣的匠人。

1999年,為迎接新中國成立五十週年,國家博物館大修,檐頭上所有的琉璃構件需原樣複製。時間緊任務重,趙長安爬上29米高的腳手架,在冬日凜冽的寒風中一點一點測量了近百件琉璃構件,確保每一處的尺寸都精確到毫米,最終順利完成了國家博物館琉璃構件的精準複製。

2006年,他受邀參與故宮太和殿的修復工作。其中,太和殿屋脊上的“仙人”複製難度和複製標準極高。經過兩個多月夜以繼日反復測量、推算及測試原料含水率成型效果,趙長安終於復刻出完美的“仙人”。故宮驗收時,對“仙人”上羽毛的數量、方向、大小等進行逐一確認,竟與原件分毫不差。“太和殿是康熙年間修的,文物級別最高,我們把屋脊上的小獸都進行了原樣複製,還原了康熙年間的原貌,可以説是我做過的難度最大的琉璃了,故宮還特別鄭重地給這批琉璃印上了‘故宮博物院監製’的印章。”

如今,在趙長安等非遺傳承人和新一代琉璃工匠的不懈努力下,金隅琉璃文化創意産業園成功恢復了古法琉璃燒制技藝,重現了中國皇家建築中標準官式琉璃瓦構件製作技藝流程。

因城市功能疏解轉型

窯火熄滅讓故宮人惋惜

三 琉璃渠村窯火的興衰,始終和北京城市發展有著密切聯絡——它因都城營建而肇始,也因城市功能疏解而轉型。2013年,隨著市場需求下降以及環保約束趨嚴,琉璃製品廠關停。

隨著生態環保理念的普及,綠色發展逐漸成為時代的主題,煙熏火燎的燒制技術、開山採礦的不可持續挖掘,讓琉璃生産遭遇瓶頸。同樣困擾琉璃渠人的,還有琉璃産品的低利潤,儘管琉璃已經走出了皇家的宮廷園囿,但更加豐富的建材産品,讓琉璃製品的市場越來越小。

自2002年始,故宮啟動了歷時18年的古建大修工程,這裡生産的琉璃瓦是故宮古建修繕最重要的材料之一。2013年,為故宮大修工程燒制完最後一批琉璃後,這座有著700多年曆史的禦窯廠停産,窯火熄滅。2017年,在門頭溝區生態涵養區定位之下,琉璃渠村的開山燒窯整體叫停。

幾年之間,沉寂的窯廠變得冷清而荒涼,琉璃車間裏空空蕩蕩,廠區裏遺留的琉璃坯胎,任憑風雨侵蝕。村裏一些窯廠曾動過和外地企業合作或遷廠的念頭,但最終都沒有實現,不僅因為本地琉璃燒制需要特有的原材料,也因為很多工匠的歲數都大了,很難再去外地“重起爐灶”。

“窯火熄滅,有一種歷史傳承中斷的感覺。”單霽翔説,官窯熄火讓故宮人惋惜,“只有門頭溝琉璃渠的瓦廠知道故宮琉璃瓦的品質是什麼,尺寸是什麼,有大量的檔案,上百年不斷沉澱經驗,不斷理解故宮對琉璃産品的要求。”

這座琉璃窯廠與故宮博物院有著很深淵源。1954年,琉璃渠村原皇家琉璃窯廠,曾交于故宮博物院管理,以保障故宮琉璃建材所需,1958年琉璃窯廠移交門頭溝區,1962年又復歸故宮博物院管理,1970年劃歸北京金隅集團的前身北京市建材局管理,更名為北京市琉璃製品廠……幾經反復,2013年停産熄火。

僅僅留下廠房,只是多了一處工業遺址而已,這裡數百年不熄的窯火、琉璃渠人一代代傳承的技術和記憶,該如何傳承下去?

為了讓這座700餘年歷史的官窯窯火重燃、琉璃重生,很多人都在奔走呼籲。2018年,單霽翔給北京市相關領導寫了一封信,建議通過技術改造使該廠實現環保達標、恢復生産,搶救、保護、傳承彌足珍貴的官式琉璃製造工藝,保障故宮古建築琉璃建材供應,使老窯廠、老工藝繼續服務於首都的文物保護與建設事業。這一建議得到了北京市的支持,琉璃窯廠改造項目漸漸地清晰起來。

文創産業園蝶變

讓琉璃技藝活態傳承

四 轉機在2019年到來,北京制定三條文化帶建設規劃,其中一條為西山永定河文化帶,而琉璃渠村的琉璃官窯廠,恰恰就在西山永定河文化帶中。

同一年,金隅集團開啟了琉璃文創園項目,計劃將廢棄的老窯廠改造成一座琉璃文創園,這也是北京唯一一座以琉璃為主題的文創園。

2020年12月,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故宮博物院和門頭溝區關於傳統技藝恢復琉璃保護性生産、落實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保護的相關意見,廠區提升改造工作正式啟動。

曾經荒蕪破敗的廠區,如今被改造為工業文化與現代科技文化相互交融的景觀。園區面積3萬多平方米,除新建一處1200平方米的廠房外,其餘建築均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改造、提升和修復。

同時,故宮博物院古陶瓷、明清官式建築保護研究工作站也已啟動,工作站的主要任務,是開展琉璃文化的保護、研究與推廣。此外,園區還將加強非遺技藝人才培養,加大後繼人才儲備,搭建非遺傳承梯隊,並計劃將非遺融入現代教育,推進與高校、高職與中職學校傳統工藝相關專業課程的貫通與對接。

按照計劃,園區正式開放後,將聯合故宮、北京市文物局等單位,不定期舉辦琉璃歷史文化展覽、琉璃工藝品展、琉璃文創展、琉璃技藝非遺文化青少年教育活動等,面向大中小學生和國內外旅遊團隊,開展琉璃文化研學教育和沉浸製作體驗活動,讓人們近距離體驗琉璃傳統文化,實現琉璃燒制技藝的保護傳承、活化利用。

因窯火熄滅而離開琉璃廠的工匠們,重新回到了琉璃渠重操舊業,延續古法。趙長安回到園區,扛起古法琉璃燒造技藝搶救性恢復、保護與傳承的重擔。

2021年,趙長安組建了琉璃非遺傳承工作室,以“師帶徒”方式逐漸恢復傳統窯燒技藝,實現古法燒制技藝傳承。通過一次次的實踐教學與演練,持續開展的教、幫、帶、傳活動,這種“師帶徒”傳承模式已初見成效,工作室現有技術專家3人、琉璃匠人6名、年輕技師6人,逐步形成可持續的人才梯隊結構。

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趙長安還大膽借鑒了瓷器、雕塑等工藝品的外形和製作工藝,經過不斷摸索,開發出微縮老北京門墩兒、微縮太和殿走獸、影壁挂件、琉璃佛像、琉璃鼎等琉璃藝術品。

從樸實無華的坩子土到灰黑色的素坯,再到流光溢彩的琉璃製品,歷經千年歲月積澱的琉璃文化,早已是北京古都風貌的一部分,更是京西永定河畔人們獨特的鄉愁記憶。如今,在工業文化與現代科技文化相互交融中,人們見證了760年曆史的皇家琉璃官窯廠的蝶變,在重燃的窯火中,看到了活態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的無限可能。

編輯:陳詩文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760年琉璃官窯廠重燃窯火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