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化遺産“活”起來

——甘肅敦煌文旅深度融合調查

來源:經濟日報 | 2023年05月29日 06:40:13
經濟日報 | 2023年05月29日 06:40:13
原標題:讓文化遺産“活”起來
正在加載

  剛剛過去的國際博物館日,能夠雲遊敦煌莫高窟的“數字藏經洞”吸引了不少移動端用戶深度體驗;今年的“五一”假期,敦煌六大景區再次“出圈”。敦煌文化素以獨特魅力吸引全球目光,如今,又是什麼樣的文創,讓敦煌文化遺産歷久彌新,以更鮮活的姿態走向大眾?

  作為古絲綢之路重鎮,“敦煌”二字在全國乃至世界,不僅是一個地理名詞,也是一張具有廣泛影響的文化名片。經過兩千年的積澱,敦煌文化成為各種文明長期交流融匯的結晶。特別是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經洞被發現以來,風靡全球、長盛不衰的“敦煌學”,成為絲綢之路上最負盛名的國際學術寶庫。

  據統計,敦煌境內現有文物點266處,其中包括莫高窟、玉門關遺址、懸泉置遺址3處世界文化遺産。擁有如此獨特的文化資源稟賦,敦煌如何推進文旅深度融合?研究和弘揚敦煌文化,又該怎樣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科技賦能線上體驗

  4月18日“國際古跡遺址日”,由國家文物局指導、敦煌研究院與騰訊聯合打造的全球首個超時空參與式博物館“數字藏經洞”正式上線。

  敦煌藏經洞是我國20世紀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洞窟內藏有公元4世紀到公元11世紀的經卷、文書、絹畫等6萬餘件文物,被稱為“打開世界中世紀歷史的鑰匙”。由於歷史原因,這些珍貴文物分別收藏于中、英、法、俄、日等國數十家收藏機構,大部分人無緣窺見其真貌。

  看不到怎麼辦?長期以來,敦煌研究院聯動社會力量,利用現代數字技術,對藏經洞出土文獻文物開展全面整理與收錄,並不斷推出創新數字産品,逐步探索向大眾普及敦煌文化的多元路徑。2022年6月,敦煌研究院和騰訊共同成立文化遺産數字創意技術聯合實驗室,“數字藏經洞”就是該實驗室首批合作項目。

  “手機一秒,史上千年,最大的難度是如何把技術、學術和藝術三者結合在一起。我們花了307天時間,打造出這樣一個跨學科的作品。”騰訊集團市場與公關副總裁李航説,即便有遊戲科技等新一代互聯網技術,也需要基於學術研究的基礎去展現它,最後達到藝術的效果。在遊戲科技打造的沉浸式互動中,用戶可以穿越歷史時空,置身其中,親眼目睹藏經洞從晚唐到清末的面貌變遷。

  從高清復刻到虛擬展廳再到動畫互動,遊戲科技與敦煌學積澱的互相碰撞和激發,讓“數字藏經洞”成為一次可隨時隨地開啟的、超時空沉浸式文博之旅。拿出手機,登錄“雲遊敦煌”小程序後,用戶即可進入高清還原的藏經洞中,近距離觀賞洞窟裏的壁畫、彩塑和碑文等細節,仿佛身臨其境。為還原莫高窟1600米外崖面原貌,以及毫米級高精度復刻莫高窟“三層樓”與第16窟、17窟,“數字藏經洞”還通過數字照掃、三維建模技術,渲染了超過3萬張圖像,生成9億面的超擬真數字模型。

  與此同時,小程序用戶還可以通過人物角色扮演,“穿越”到4個不同時段,與洪辯法師等8位歷史人物互動,“親歷”藏經洞的前世今生。伴隨琵琶、篳篥、鼓等傳統樂器演奏的旋律,用戶將在故事化的互動中了解敦煌學知識,逐步揭開藏經洞出土文獻“敦研001《歸義軍衙府酒破歷》”的面紗,並最終進入數字展廳,參觀現藏于敦煌研究院和法國國家圖書館、大英圖書館等機構的藏經洞出土文物。

  “與傳統博物館的參觀模式不同,‘數字藏經洞’充分利用遊戲科技的數字生産力,在互動體驗中不僅可以加深對文物的了解,更能引起探究歷史的興趣。”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獻研究所所長趙曉星告訴記者,在整個研發過程中,敦煌研究院的專家團隊以青年學者為主,覆蓋文獻、藝術、考古、建築、音樂、數字化等各個領域,對每一個場景和細節均開展了細緻考證。

  比如小程序場景中的三界寺,是歷史上莫高窟附近的著名寺院,但至今仍未找到遺址所在。學者們通過敦煌文獻P.T.993《吐蕃寺院圖》、莫高窟周邊現存古建遺址,結合敦煌壁畫中的建築圖像,構建出一座符合敦煌寺院特徵的“三界寺”。

  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已經在文物行業摸爬滾打了31年,在他看來,“我們有足以讓每個中國人自豪的文物,但許多觀眾對這些文物了解不多,這是一大缺憾”。特別是“90後”“00後”接觸信息資訊主要是通過手機和互聯網,而不是書本。“這是首次在虛擬世界毫米級高精度復現敦煌藏經洞,讓海內外的藏經洞出土文物以新的方式重聚、重塑、重現、重生。”蘇伯民認為,通過數字化手段推出“數字藏經洞”這種年輕人更容易接受的傳播方式,可以讓珍貴文物的價值觸達更多觀眾。

  自2017年敦煌研究院與騰訊達成戰略合作以來,雙方先後推出了“數字供養人”、QQ音樂“古樂重聲”音樂會、“敦煌詩巾”和《王者榮耀》“遇見飛天”“遇見神鹿”“遇見胡旋”系列遊戲皮膚、敦煌動畫劇等數字文創精品內容。其中,僅“遇見飛天”就有超過4000萬人領取。隨著合作逐步深入,雙方于2020年共同推出了“雲遊敦煌”小程序,打開了敦煌文化傳播的新窗口。截至5月24日,該小程序總訪問量已突破1560萬人次,超44萬人在雲遊戲中深度體驗了“數字藏經洞”。

  國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司長羅靜認為,“數字藏經洞”在寓教于樂中將專業性極強的敦煌學知識多角度、多形式傳遞給公眾,帶領大眾潤物無聲般品讀文物價值、感悟古人智慧、傳承傳統文化,開創了文物展示體驗新範式。希望借由“數字藏經洞”的發佈,加強數字賦能、科技創新在文化遺産保護領域的應用,推動更多文物資源上線入雲,破屏出圈,不斷豐富中華傳統文化基因的當代表達,讓更多優秀文化成果為人民所共享。

  豐富空間沉浸感知

  很多遊客參觀完敦煌莫高窟後,會有兩個直觀感受:先是被精美的石窟、彩塑、壁畫藝術所震撼,隨後是受參觀時間和空間所限,意猶未盡。

  沒看夠怎麼辦?在距離莫高窟10多公里的莫高鎮新墩村,有一個“莫高裏工匠村”,集敦煌文化講堂、壁畫書法研習、美術設計、彩塑製作教學、篆刻藝術、傳統釀酒體驗、農業生産體驗等多種功能于一體。“村長”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杜永衛,他也是甘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敦煌彩塑技藝”的代表傳承人,這個工匠村被他視為一生中最大的作品。

  “莫高窟燦爛的石窟、彩塑、壁畫藝術,均由歷史上眾多無名工匠創作。傳承他們的藝術和工匠精神,需要有一個聚落。”曾在敦煌研究院工作20多年的杜永衛,後來選擇在離莫高窟最近的敦煌創立工作室,做敦煌彩塑臨摹,並把自己的工作室變成敦煌彩塑的傳習基地。2018年,杜永衛利用新墩村閒置的禮堂、小學校舍等場所,開始打造莫高裏工匠村。

  走進這座“村”,大家可以通過工匠、工種、工法及莫高窟典型洞窟複製等古老非遺文化的多維展示,看到莫高窟泥塑的創造情景與技藝奧秘,還能現場動手體驗彩塑藝術從扎骨架、泥塑到上色的全過程。“以前的工作室就開展一些研學項目,但受場地限制,只能接待二三十人的小團隊。”杜永衛告訴記者,隨著莫高裏工匠村日益成熟,有越來越多研學團隊在此沉浸式體驗敦煌文化魅力。今年以來,“村”裏已經接待20多個研學團隊,每個團均在200人左右。

  記者從敦煌市文旅局了解到,目前,敦煌已開發壁畫臨摹、彩塑製作等一批具有敦煌文化特色的研學産品,推出5條精品研學路線,培育了14家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基地,扶持建立了莫高裏工匠村、陽關等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習基地5個、傳習所31個。其中,莫高裏工匠村的“敦煌泥塑、敦煌壁畫古法臨摹體驗”非遺項目課程入選港澳青少年內地遊學推薦産品,並被文旅部推薦為“全國港澳青少年非遺研學遊”最佳路線之一。

  自2022年起,敦煌將每年12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設立為“敦煌文化研學季”,成立由景區、酒店、汽車公司、研學機構等組成的“敦煌文化研學季”聯盟,為研學團隊提供全程管家式服務,併為研學團隊學員頒發《敦煌文化研學證書》,推動敦煌文化進校園。

  在敦煌,讓人們震撼的不只有莫高窟。置身這座西北小城,處處可以遇見文化元素,文化印記也深度融入旅遊供給。“我們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將敦煌文化內涵融入旅遊中,以厚重文化來支撐旅遊的靈魂。”敦煌市文旅局局長馮穎超告訴記者,近年來,為壯大文化演藝市場,當地已培育《又見敦煌》《敦煌盛典》等演藝品牌,一到旅遊旺季場場爆滿,加場演出成為常態。

  《又見敦煌》是甘肅首部大型室內情景體驗劇,採用“流線式”空間體驗方式演出。劇目通過5個典型場景,將莫高窟飛天壁畫前世今生的故事娓娓道來,在創新傳承中展現敦煌文化的自信與風采、絲綢之路的繁華與美麗。該劇打破了時空,重建觀眾與演員的距離,讓觀眾體驗情景交融,在行走中觀演,在體驗中“又見敦煌”,自2016年9月首演以來,已累計演出3700多場。

  2月19日,《又見敦煌》恢復演出,拉開敦煌新一年演藝市場的帷幕。“往年到旅遊旺季才加開場次,今年4月份就要加場,旅遊市場提前火熱。”又見敦煌文化旅遊發展公司副總經理張陽告訴記者,今年“五一”假期,有17012人次入園,較2019年增長217%;假期演出場次32場,較2019年同期增加18場,增長128.5%。

  創意活化“帶走”敦煌

  木版畫、駱駝玩偶、夜光杯,曾是遊客在敦煌選擇的“老三樣”旅遊紀念品。如今,走進敦煌市區的文創産品旗艦店,産品不僅種類繁多、琳瑯滿目,設計創意也十分精巧。

  “這款冷暖杯容量只有210毫升,專門為女士設計,外表的九色鹿元素來自莫高窟壁畫。”在敦煌文創産品旗艦店,工作人員李妍玲告訴記者,這款杯子是爆款産品,把熱水倒進去,靜止不動杯壁不會發熱;搖三下杯壁發熱,變成一個暖手寶。

  將古老的敦煌文化與現代生活相結合,一件件文創産品,成為讓遊客能“帶走”的敦煌。目前在敦煌市,已逐步形成敦煌工美文創公司、甘肅絲路手信、敦煌書畫院等文創企業競相發展的格局,開發出4000餘款文創産品。其中,敦煌工美文創公司自2016年成立至今,已研發設計出樂舞飛天、文墨玉關、一鹿有你、沙海靈駝等50個主題3000餘款敦煌文創産品,累計註冊商標326件,獲得外觀專利200余件,成為敦煌市文旅、文創、文教、文娛乃至藝術創作等方面的翹楚。“以敦煌工美文創公司為代表的文創公司已逐漸形成集研發設計、開模打樣、生産包裝、倉儲物流、實體店設計、經營及網絡銷售于一體的新型文化創意品牌,市場發展前景廣闊。”馮穎超告訴記者。

  敦煌莫高窟壁畫,描繪著千百年來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三百六十行,行行加敦煌”,成為敦煌文創産品設計的一個目標。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有一個龐大的敦煌文化數據庫來支撐未來的産業化發展——敦煌書局成為這個數據庫的載體。

  坐落在敦煌黨河風情線上的敦煌書局,于2022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當天正式開業。本著“向弘揚敦煌文化的參與者致敬”的初心,敦煌書局線下空間集合了2100類2萬多部敦煌題材的專業書籍,是全國擁有最多最全敦煌書籍的“紙上窟”。特別是同比例仿製藏經洞的“藏經閣”,收入了流失海外的敦煌經卷50類1000多本影印版書籍,供遊客查閱,成為收入敦煌遺書最齊全的線下空間。

  走進敦煌書局,從空間佈局上的洞窟造型,到書籍中的敦煌學研究,再到文創産品上的壁畫圖案,處處可見敦煌元素,成為集敦煌字畫、敦煌文創、敦煌1900咖啡、敦煌文化活動於一體的複合型現代生活美學空間。“我們不僅有敦煌題材書籍和文創産品,還為研學團隊提供漢簡和彩塑製作、壁畫臨摹體驗,未來要打造成為文化藝術交流和知識産權服務的平臺。”敦煌書局店長馬瑞説,今年以來,書局已累計接待遊客1萬多人次,預計旅遊旺季每天可接待遊客上千人次。

  來自鄭州的遊客劉清華在敦煌遊玩了6天,讓她印象最深的是莫高窟。“很遺憾參觀時間短,好在還有豐富的體驗空間和文創産品,在整座城市可以深入了解敦煌文化。我準備體驗一下壁畫臨摹課,並帶走自己的作品。”劉清華告訴記者,敦煌是一座值得細品的城市。

編輯:陳詩文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讓文化遺産“活”起來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