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我國糧食産量已連續8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其中,農機裝備的不斷升級更新為我國糧食産量穩步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在今天(5月1日)這個勞動者的節日裏,我們想帶您認識一位大國工匠,就是大屏上的這位,給東方紅拖拉機裝上智慧大腦的工程師——王建華。
眼下,在東北的黑土地上,無人駕駛拖拉機正在進行春耕作業,這臺智慧拖拉機有個大家熟悉的名字——“東方紅”。
從當年的手扶拖拉機到今天的無人駕駛拖拉機,中國一拖集團見證著東方紅拖拉機蛻變的歷程,而從小在農村長大的王建華也對東方紅有著特殊的情結。
國機集團中國一拖集團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 王建華:當時我父親開了40畝(地),他是一鍬一鍬地去把那地翻過來,用牛犁是犁不動的,只能人工去一鍬一鍬地,40畝地他用了3年才把那個地開出來。但是我見了咱們東方紅-54型拖拉機,那40畝地可能那時候不到一天就完事了,這就是機械化的力量給我感染了。
當年,東方紅拖拉機完成了我國60%以上機耕地的耕作,為中國人吃飽飯作出了突出貢獻。
懷著對東方紅的特殊情感,這個農民的孩子研究生畢業後,來到了中國第一台拖拉機誕生的地方,而此時,東方紅正處在向智慧拖拉機轉型的起步階段。
國機集團中國一拖集團有限公司智慧拖拉機項目負責人 薛志飛:當時國外主流的拖拉機基本上已經在動力換擋,整個拖拉機在向智慧化方向發展。動力換擋對我們來説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從整機、包含一些零部件的關鍵核心技術,對我們來説都是重大的關鍵難點問題。大家都繃著一根弦,尤其是要解決眾多的“卡脖子”的關鍵技術。
保障糧食安全,農機的核心零部件必須實現自主可控。為了追趕國際農機産品先進技術,推進我國農機工業技術升級換代,中國一拖在全國第一個開始了動力換擋拖拉機的研製。王建華和兩位同事承擔了電控系統的研發工作,電控系統相當於拖拉機的大腦,讓智慧拖拉機能夠按照指令進行操作。沒有經驗,沒有可以參考的資料,王建華和同事開始了艱難的起步。
國機集團中國一拖集團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 王建華:首先要摸清每個關鍵零部件的參數,這樣我對每個零部件都進行了專項的試驗,每一項試驗我們都採集了幾十萬條數據,光是專項試驗我們就進行了兩年。
國機集團中國一拖集團有限公司技術中心一級專家 吳利謙:真正幹起活來基本上沒有什麼時間概念,最初我們在早期做的時候都是手工編,手工編程序、手工寫代碼,相當累,因為一切都重新開始。能把這些東西全啃下來,沒有一定的韌勁兒是搞不了的。
經過3年努力,動力換擋拖拉機電控系統終於初步成形,進入了整車試驗。試驗場晴天灰塵滿天,雨天泥濘滿地,王建華和同事整天泡在這裡,駕駛著拖拉機反復測試。
國機集團中國一拖集團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 王建華:到處都是土啊沙啊,冬天零下十幾攝氏度,我們也要進行測試。但最艱苦的還是在夏天,我們把空調打開了,駕駛室內的溫度也得40多攝氏度,在這裡待上幾分鐘就汗流浹背了。
2016年,經過8年的艱苦攻關以及一系列性能及可靠性試驗,我國自主研發的電控系統全面應用於東方紅LF系列動力換擋拖拉機,在行業“卡脖子”核心技術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實現了我國在該領域零的突破,結束了國外對我國動力換擋拖拉機關鍵零部件的壟斷。
國機集團中國一拖集團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 王建華:最終證明通過我們自己的努力是可以做到的,看著我們自己研發的動力換擋拖拉機下線的那一刻,我心裏特別激動。因為我們是做農機的,我們做的事情關係到中國農機的未來,也關係到每個農民,甚至可以説關係到每個人的飯碗,我們要把我們的飯碗牢牢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裏。
此後,王建華又帶領團隊完成了我國首臺重型無級變速拖拉機電控系統的研製開發工作,大大縮短了我國農機行業與世界農機主流産品的技術差距。他們研製的最新電控系統也應用到了無人駕駛拖拉機上,作業精度誤差可以控制在正負2.5厘米以內,達到了無人駕駛拖拉機的國際先進水平。
國機集團中國一拖集團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 王建華:作業精度提高到正負2.5厘米,農作物的作物行變得更直了,也就是説每壟之間的距離就更均勻了,這樣每畝就能提高有效種植面積5%到10%,糧食畝産也就上來了。而且作業精度提高以後,化肥的利用率就都提高了,更有利於增産增收。
“提高農機裝備水平,護航國家糧食安全”,王建華和同事們繼續瞄準新能源和智慧農機發展方向,開始研發更先進和高效率的電控系統。如今,新能源混合動力拖拉機的樣機已經完成,像王建華這樣的農業技術人員正在奮力推動我國農機裝備高質量發展和農業機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質高效轉型升級。
(總臺央視記者 張勤 李欣 喬亞美 尹金屏 張昊 河南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