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綠水青山成“綠色紅利”——重慶探索生態産品價值實現路徑觀察

來源:新華網 | 2023年01月05日 17:15:45
新華網 | 2023年01月05日 17:15:45
原標題:【新春走基層】綠水青山成“綠色紅利”——重慶探索生態産品價值實現路徑觀察
正在加載

  新華網重慶1月5日電(李華曾 陳雨)臨近春節,行走在重慶市武隆區仙女山街道荊竹村,遠處雲霧繚繞,碧綠的烏江從山底蜿蜒而過,吸引了不少遊人駐足。

  築牢長江上遊生態屏障 綠水青山成生態資本

  荊竹村海拔1300米,森林覆蓋率75%,擁有林海、高山草甸、天坑、峽谷等多種類型的自然資源,有著發展鄉村旅遊的天然地理優勢。但是,早些年,這裡卻不為外人所熟知。

  為了讓荊竹村“走出去”,當地政府決定對這裡提檔升級。啟動整治環境、修復生態,提升旅遊環境和農村人居環境;加強山體保護,增加植物多樣性,完善林地群落結構;治理林地水土流失,改善鳥類棲息地環境……一系列“雕琢”後,荊竹村煥然一新。

  依託良好的生態環境,村裏開始引進旅遊公司,量身打造旅遊項目。風景綺麗、瓜果飄香、民居古樸,如今的荊竹村正在成為周邊地區居民“農家休閒一日遊”的目的地之一。每到節假日,都有許多遊客駕車前來遊玩。隨著遊客的不斷增多,村民嘗到了旅遊致富的甜頭。數據顯示,荊竹村累計提供了旅遊就業機會312個,其中旅遊從業人員中,本地村民比例超過50%。

  2022年12月20日,荊竹村成功入選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公佈的2022年“最佳旅遊鄉村”名單。

  從名不見經傳的小鄉村到“世界最佳旅遊鄉村”,荊竹村的嬗變是綠水青山成“生態資本”的最美詮釋。

夕陽下的荊竹村。新華網發(資料圖)

  2016年1月5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在重慶召開,會議提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使綠水青山産生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七年來,重慶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始終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凝聚綠色發展合力,爭取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更大示範作用。

  在污染防治方面,重慶深入打好碧水、藍天、凈土保衛戰,連續3年在國家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中獲得“優秀”等級。根據監測,2022年,長江幹流重慶段水質持續保持為Ⅱ類,74個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98.6%,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保持100%;重慶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332天(其中優130天、良202天),同比增加6天,無重污染天氣,評價空氣質量六項指標均達標;醫療廢物、醫療廢水及時有效收集轉運和處理處置100%。

  同時,重慶高質量完成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完成歷史遺留礦山和關閉礦山生態修復760公頃;完成國土綠化營造林500萬畝,完成“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50萬畝,實施水土流失綜合治理15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4.5%。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重慶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吳盛海表示,接下來,重慶將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打好綠色發展組合拳,築牢長江上遊生態屏障。

  探索多種轉化路徑 生態資本釋放“綠色紅利”

  年關將至,位於重慶市黔江區的雙河絲綢有限公司廠房內,工人們依舊一片忙碌。在這裡,經過選繭、煮繭、繅絲、復搖、整理等工序後的蠶繭,被製成了雪白明亮的白廠絲,它們即將銷往意大利、越南、日本等國家。

  作為重慶蠶桑産業的龍頭企業,雙河絲綢有限公司長期為國際知名品牌提供原材料,該公司行政部經理范躍峰介紹,企業這兩年的海外銷量一直在提升,2022年出口銷售額目前已達950萬美元,相比去年增長了不少。

重慶市黔江區雙河絲綢有限公司廠房內,工人們正在忙碌。新華網發

  黔江區屬於典型的山地喀斯特地貌,是全國首批100個石漠化綜合治理示範縣之一。多年來,黔江區政府大力發展蠶桑産業,探索生態修復和經濟發展協同推進。目前,黔江區已形成了完整的蠶桑絲綢産業鏈。在種植端,推出“桑+菜”“桑+中藥材”等多種間作模式;在繅絲端,引進東部沿海的絲綢企業前來開廠,就地“抽絲剝繭”;在絲綢端,有黔江桐鄉絲綢工業園,捻絲織綢織地毯;在文創端,打造太極蠶桑文創體驗館、中元漢珍玉絲基地和武陵山絲綢博物館,實現農文旅融合。

  一片桑葉富一方百姓。“我今年種了98畝桑園,養蠶182張,售繭收入40多萬元人民幣,比我以前當木工的收入高多了。”黔江區金溪鎮岔河村養蠶大戶田海祥説。

  從種桑復綠到蠶桑絲綢産業鏈,重慶探索出了屬於自己的生態産品價值實現路徑。

重慶黔江國家蠶桑生物産業基地一角。新華網發(資料圖)

  除發展生態産業外,重慶還探索出了另一種生態産品價值轉化路徑——“以碳代償”。

  “以碳代償”,即違法行為人以認購碳匯的方式代償其違法行為造成的生態價值損失及應承擔的相應生態環境修復責任。日前,重慶市第五中級人民法院依法審結袁某、龍某某濫伐林木生態破壞民事公益訴訟案,二被告與公益訴訟起訴人達成調解協議,自願繳納生態服務功能損失費近7萬元用於購買碳匯減排量,以替代性修復被破壞的生態環境。

  重慶市第五中級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庭長冉崇高表示,“以碳代償”可彌補生態環境受到損害至修復完成期間的損失,達到替代性修復生態環境的目的,這與我國實施“雙碳”戰略的要旨完全契合,是讓生態資本釋放“綠色紅利”的有益嘗試。

  為積極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重慶市還上線了“碳惠通”生態産品價值實現平臺,幫助林業碳匯、分佈式光伏發電和工程減碳等核證自願減排項目産生的碳減排量有序進入市場。

  為了讓生態産品的價值得到更好地轉化,重慶還積極探索推進GEP核算與應用,科學助力EOD項目規劃策劃。

  2022年,北碚區在全市率先創新探索GEP生態産品總值核算,通過構建符合自身實際的GEP核算框架體系,摸清了整體及各部分生態系統的家底,為全區綠水青山貼上了337億元的“價格標簽”,為全區不斷拓寬“兩山”轉化路徑、實現“兩山”理論高質量轉化提供了科學支撐。

  隨後,北碚區探索實施總投資約332.7億元的環縉雲山生態建設及生態産業化(EOD)項目,將生態環境治理和城市開發相結合,以“區域環境治理+文旅康養、生態旅遊、産業開發”為主題,通過重點實施梁灘河馬鞍溪流域治理、森林品質提升、科學自然裏、縉麓生態城等項目,實現産業開發與環境治理相互關聯、有效融合,生動踐行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航拍縉雲山馬中咀憑風看雲觀景臺,青山如畫,蒼翠欲滴。新華網發(資料圖 秦廷富 攝)

  跨地區共享“綠色紅利” 長江經濟帶綠色“蝶變”

  行走在重慶市永川區和江津區交界處的茨壩村,長江一級支流臨江河兩岸草木蔥翠,河水碧波盪漾,讓人難以相信這裡曾經是劣Ⅴ類水質的黑臭水體。

  臨江河發源於永川區,在江津區匯入長江。“如今,茨壩監測斷面水質已經連續3年穩定達到III類。因為保障了源頭活水,截至目前,我們累計獲得了下游區縣生態補償金2717.5萬元。”永川區生態環境局局長蔣洪林説。

  為解決跨境河流治理過程中上下游推諉扯皮問題,2018年重慶市對19條跨區縣河流實施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交界斷面水質提升的,下游補償上遊,水質下降的,上遊補償下游。截至2021年,重慶累計實現區縣橫向生態補償5.4億元。

  除在市內推進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外,重慶還與四川建立了長江幹流及瀨溪河等跨省流域建立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初步建立“1+1”(長江幹流+重要支流)的川渝跨省市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格局。

  事實上,為推動長江大保護,早在2018年,財政部、原環境保護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水利部就聯合出臺了《中央財政促進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修復獎勵政策實施方案》,推動長江流域相鄰省份及省內建立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深入開展流域水資源保護、水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等工作。

  截至目前,長江經濟帶11個省市建立省內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先後建立5條跨省際的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有力調動上下游地區開展長江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積極性。

  在“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理念指引下,11個省市還共同推進了長江岸線綜合整治攻堅、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綠色轉型、長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長江流域重點水域10年禁漁等多項重點工作。

  在2022年12月底召開的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八次會議上公佈的數據顯示,長江流域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經濟發展質量不斷提高,2021年長江流域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97.1%,長江幹流水質連續兩年達到Ⅱ類標準,長江經濟帶經濟總量佔全國比重達46.6%,實現了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

編輯:邢斯馨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新春走基層】綠水青山成“綠色紅利”——重慶探索生態産品價值實現路徑觀察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