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綠色發展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世界各國均在積極佈局綠色低碳産業、發展清潔技術。碳中和及能源科技已成為全球創新産業的新賽道。本期節目主持人李策聚焦綠色低碳變革下諸多現實問題,對話全國政協常委、民進中央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黃震。
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與《2030 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所擘畫的行動路線,能源結構的變革,將是實現“雙碳” 目標的關鍵著力點。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從供給側與需求端兩方面實現能源綠色轉型,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將對我國産業結構的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産生深遠影響、並助推社會發展的全面綠色轉型。在這場多維、立體、系統的工程中,綠色金融也將積極發揮資源配置功能,通過拓寬融資渠道和方式,引導社會資本進入科技創新主導的綠色産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引領社會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而在實現“雙碳”目標的過程中,我國仍面臨著諸多挑戰,碳排放仍處上升階段,未達峰值;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仍以化石能源消費為主;雙碳的科技和管理人才缺乏等。能源的生産和消費將發生怎樣的變革?如何通過創新、科技以及市場化手段實現“雙碳”目標?此外,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們要實現“雙碳”目標亟須推動經濟與産業結構、能源結構等綠色轉型,其中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加強人才培養和儲備。對於高等院校來説,亟須以多學科交叉、協同創新,培養適合未來能源發展趨勢的複合型人才。
節目內容提要:
推進“雙碳” 政策、科技、市場缺一不可
充分認識“雙碳”對我國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推進我國“雙碳”工作,同時也要充分認識當前面臨的挑戰。對此,黃震認為:推進“雙碳”,政策、科技和市場是三個至關重要的要素。
第一,政策的導向作用。當前,從中央到地方的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已基本建立並大力推進中,用頂層設計指導行動實施。
第二,技術的驅動作用。碳達峰是量變,碳中和是質變,在實現碳中和目標過程中,亟需一大批顛覆性、變革性的技術突破和支撐。
第三,市場的支撐作用,其中包括碳市場和電力市場。
通過碳市場,對碳減排給予明確價格信號,這將大幅度提升對低碳、零碳技術研發的需求,而減碳技術可通過碳市場獲得回報,由此促進綠色低碳技術的創新與進步,促進企業的碳減排。通過碳市場、碳配額、碳稅,提高化石能源環境成本,讓排碳成本越來越高、減碳收益越來越大,綠色溢價越來越小,由此綠色低碳技術推廣應用。
在電力市場方面,推進電力體制改革。還原電力的商品屬性,通過電力價格充分反應市場稀缺。無論是目前理順電煤價格、避免去年大面積拉閘限電,還是未來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構建,電力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不可或缺。要充分發揮電力市場在能源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推動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的構建。
加快建設碳排放核算標準體系
碳排放核算是準確掌握我國碳排放家底、有效開展各項碳減排工作的基本前提。目前,我國雖已初步建立了碳排放核算體系,但尚未建立針對産品碳排放核算的標準和核算方法。黃震建議要加快産品碳排放核算標準體系的建設。一是儘快建立各行業碳排放核算基礎數據庫;二是儘快建立每個産品的碳排放核算標準體系,引入産品碳標簽,推動社會低碳發展。
此外,黃震在《雲起.策問》中還表示,站在全球競爭格局看,當前歐盟的碳邊境調節稅政策,將來或對我國國際貿易産生重大影響。因此儘快建立産品的碳排放核算標準體系,對應對未來歐盟所出臺的碳關稅、碳壁壘而言,是非常重要之舉措。
碳達峰到碳中和是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建立零碳體系要先立後破
我國先後宣佈“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即“3060”目標。加速向清潔能源“切換頻道”成為各部門、各領域的重點工作,當前,我國能源結構還是以化石能源為主,且佔比高達85%左右,如何順利跨過量變到質變的鴻溝呢?黃震説:一個是要大力去發展我們的新能源發電,實現電力脫碳和零碳化,處理好“破和立”的關係,把化石能源發電作為主體的電力系統,轉化成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先立後破。此外黃震還表示,“雙碳”不是簡單的棄煤或者棄化石能源。實際上化石能源即使到了碳中和那天,在我們國家,它還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保障性能源。
綠色知識産權保護至關重要 碳管理賦能綠色未來
國家知識産權局發佈的《中國綠色專利統計報告》顯示,中國綠色技術創新活動非常活躍,綠色技術創新能力不斷提高,綠色專利擁有量逐步提升。將碳作為一種知識産權管理,即碳管理,是未來的新興領域,包括碳核算、碳計量、碳審計等。
由此,碳管理也帶來了新的職業機遇。未來,要加大對低碳行業人才的培養。黃震強調:“作為高校,瞄準國家“雙碳”目標,在碳金融、碳管理等領域加大人才培養力度,為國家雙碳目標達成提供人力資源保障。”(製片人:李策 統籌:湯艾一)(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