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黔南州三都縣的一幅水族馬尾繡繡品,穿越2000多公里來到北京,陳列在“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上。
馬尾繡,被稱為刺繡的“活化石”,在三都水族自治縣傳承上千年。當古老技藝走進新的時代,繡娘們用經歷50多道工序繡制而成的“夢”,詮釋了中華民族各族兒女一心向黨、攜手共築中國夢的美好心願。
中國夢,凝聚著14億人的情感共鳴。
10年前,在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
“為了實現中國夢,我們確立了‘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鬥,我們如期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産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中國夢是國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
以夢為馬,不負韶華。
“現在火車穿過蘭渝鐵路胡麻嶺隧道最後的173米,只需要不到5秒鐘。但是當年我們打通這173米,卻用了整整六年!”不久前,二十大代表李紹傑在黨代表通道上回憶了這段往事:“這段隧道建設難度之大就像在豆腐腦中打洞,很多外國專家説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為了打通這173米,擔任2號斜井總工程師的夏荔,與擔任1號斜井測繪員的父親夏付華,在隧道兩端開工了。
第一年,父子相隔173米;第三年,父子相隔96米;第六年,父子相隔15米……2017年6月,父子相隔只剩下最後一米。這對父子經歷了6年守望,終於在隧道中相見。
△在四川省廣安市華鎣市明月鎮人和寨村境內,一列動車行駛在蘭渝鐵路南高支線上。
2017年9月29日,蘭渝鐵路全線通車。這條讓全世界專家都束手無策的“天塹之路”,被中國建設者徹底攻克。
建設過程中,父子相隔、任務艱難,夏荔卻從未放棄和退縮——886公里的蘭渝鐵路,承載了沿路1.8億人民的期待。
1996年冬天,一名記者來到甘肅南部小城宕昌採訪。層層疊疊的山嶺猶如屏障,將這裡與外界隔絕開來。然而令記者意外的是,在農戶楊尕女家微弱的燈光下,依稀看到墻壁上畫著一列火車。
“什麼時候我們能坐上火車去富足的地方?讓日子過得好些,錢賺得多些。”蘭渝線從孫中山先生《建國方略》中走來,火車從楊尕女家的泥墻駛過,在連綿不絕的大山中穿梭,不僅打通了出山之路,更打通了脫貧之路。
蘭渝鐵路是中國勇敢向貧困宣戰的縮影。在這場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力度最強的脫貧攻堅戰中,25.5萬個駐村工作隊、300多萬名第一書記和駐村幹部,同近200萬名鄉鎮幹部和數百萬村幹部一道奮戰在扶貧一線。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無數人的命運因此而改變,無數人的夢想因此而實現,無數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的千年夢想,穿越歷史變為現實,成為中華民族邁向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步”。
△2022年11月27日,江蘇省如皋市城北街道花園橋社區花卉基地,村民忙著整理、打包花卉盆栽,供應市場。
小康夢、強國夢、中國夢,歸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夢”。從“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到“健康中國”漸行漸近;從“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到“美麗中國”如詩如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成果惠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10年來,我國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教育、醫療、就業、養老等一項項惠民之舉,繪就著“以人民為中心”的斑斕畫卷。
10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增進人民福祉為根本,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
中國夢最根本的是實現中國人民的美好生活,最深沉的根基在中國人民心中。
“不斷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變為現實”“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一句句樸實的話語,勾勒出“中國夢”厚重的民生底色。
參與《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至四卷英文版翻譯與出版工作的大衛·弗格森已在中國生活了16年。他深刻體會到,“中國夢”是每個中國人都能憧憬未來,是可以預見子孫的生活會比他們的父輩更好。
△2022年11月28日,執行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的航天員乘組費俊龍(中)、鄧清明(右)、張陸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與中外媒體記者集體見面,並回答記者提問。
一個人為了夢想可以堅持多久?
首批入選中國航天員的鄧清明,已經堅持了將近25年。
11月28日,執行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的3名乘組航天員與中外媒體記者集體見面,鄧清明終於如願“飛天”。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神舟十五號瞄準11月29日23時08分發射。6名中國航天員將進行宇宙級“會師”。
古往今來,中華民族始終以敢於有夢、勇於追夢、勤於圓夢的意志品格著稱於世。夸父逐日、精衛填海、愚公移山……遠古傳奇記載了先人們的豪情壯志和不懈追求。10年來,“天宮”巡天、“嫦娥”攬月、“天問”探火、“羲和”逐日……中華民族用艱辛與榮耀,為中國逐夢寫下生動注腳。
航天員王亞平曾兩次進行太空授課。“正如科幻作家所説,‘太空課堂’最棒的地方,是像一支畫筆一樣,為孩子描繪了一個與地球重力世界不同的太空世界。”
“我也想飛向太空,探索其中的奧秘。”
“請把接力棒交給我吧!”
第一次太空“出差”歸來後,王亞平收到很多孩子的來信,信中飽蘸童真童趣,洋溢著求知熱情。帶著這些期待,經過不懈努力,“亞平老師”終於再次追夢成功,登上“講臺”。
這一次,孩子們聽課後,寫信上傳到了中國空間站。王亞平高興地回信他們:“只要敢於追夢、勇於追夢,就一定能夠迎來自己夢想的發射時刻。”
航天夢是強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二十大報告規劃了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文化強國、體育強國……強國夢正闊步前行。
實幹才能夢想成真。每個人都為美好夢想而奮鬥,就能匯聚起實現中國夢的磅薄力量。
在曾經“苦甲天下”的寧夏西海固、在一度被認為“不具備人類生存條件”的甘肅定西,鄉親們懷著“寧願苦幹、不願苦熬”的信念,用勤勞的汗水澆灌出幸福生活;在河北塞罕壩、在山西右玉,人們一年接著一年幹、一代接著一代幹,創造了令人震撼的綠色奇跡;在科研院所、在實驗室,科技工作者攻關不停,攀登一個又一個創新高峰……無數普通人努力拼搏,構成追夢路上最美風景。
經濟總量超過110萬億元,連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人均GDP超過1.2萬美元,形成世界最大規模中等收入群體;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億萬中國人民用奮鬥,為國家發展注入了生生不息的強勁動力。
△ 2022年11月5日,白鶴灘水電站10號機組順利通過72小時試運行,正式投入商業運行。
在川滇兩省交界的金沙江上,建設規模及難度均居世界前列的白鶴灘水電工程目前進入收尾階段。工程建設者説:“新時代的10年,我國重大工程捷報頻傳。實踐充分證明,新時代的偉大成就是黨和人民一道拼出來、幹出來、奮鬥出來的!”
湖北武漢東湖高新區,有著“中國光谷”之稱。4300余家高新技術企業在這裡雲集,創業者的夢想正在拔節生長。眼下“中國光谷”正全力建設湖北東湖科學城,加速構建科技自立自強創新矩陣,邁向“世界光谷”的腳步更快、更實。
長期觀察中國的法國專家布魯諾·吉格感言:“我看到中國人忙碌又從容不迫。中國人的從容,來自他們對國家不斷向前發展的自信。”
△“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北京展區展示的奧運火炬
北京冬奧會開幕倒計時百天之際,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獎牌問世。獎牌造型源取玉璧,寓意五環同心,用獨有的“中國式浪漫”,寄託人類的共同夢想。
心與心相連,夢與夢相通。
北京冬奧會期間,美輪美奐的“冰絲帶”裏,每天都在創造歷史,運動員們在這裡圓夢。北京首鋼滑雪大跳臺,17歲的蘇翊鳴圓了自己11歲時樹立的夢想:“我要代表中國去參加冬奧會,然後取得好的成績為國爭光。”2月7日,他站在了北京冬奧會單板滑雪男子坡面障礙技巧的領獎臺上。
中國代表團更是以數不清的“第一次”、一系列的“歷史最佳成績”,讓世界看到了中國選手的努力與風采。
從2008年的“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到2022年的“一起向未來”,從“一屆真正的無與倫比的奧運會”到“簡約、安全、精彩的奧運盛會”,奇跡在北京延續,夢想在世界傳遞。
在中國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向著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的時間節點,北京冬奧會的成功舉辦展現了陽光、富強、開放、充滿希望的中國形象,增進各國人民對中國的了解和認識,更增強了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
“通過舉辦北京冬奧會,中國人民再次展現出積極向上的精神和力量。”今年2月,習近平主席在會見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時説:“有這樣的人民作為強大後盾,我們就可以做成任何事情。”
△“未來之城”雄安新區千年秀林
黨的二十大制定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描繪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
11月的亞洲,從北京到巴厘島再到曼谷,“中國式現代化”成為國際社會熱議的關鍵詞。
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即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這也為世界其他國家的探索提供了借鑒。
多次來華訪問的馬克龍總統,對中國發展有著深刻觀察。他對習近平主席説,中國式現代化令人欽佩。智利學者認為,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可持續的全球發展觀,對發展中國家是“非常有益的借鑒”。一位泰國外交官説,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中國與世界開放合作、共同發展的新模式。
中國夢與世界各國人民的美好夢想息息相聯。
△中泰鐵路將使用中國標準“復興號”CR300AF動車組技術。“復興號”動車組模型是習近平主席送給泰國總理巴育的國禮之一。
11月19日,泰國曼谷總理府,習近平主席為巴育總理帶來特別的禮品——“復興號”動車組模型,承載中泰友好合作升溫提速、行穩致遠的美好寓意。
近年來,在兩國領導人共同關心和親自推動下,中泰鐵路建設穩步推進,區域互聯互通的大圖景呼之欲出。作為中泰共建“一帶一路”的旗艦項目,中泰鐵路這條泰國首條標準軌高速鐵路,使用的正是中國標準“復興號”動車組技術。
復興,也寄託著中華民族的夙願和期盼——歷史悠久的東方古國,開啟了走向民族復興的新征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凝結著中國人民的奮鬥和汗水,需要充分發揮億萬人民的創造偉力。新征程上,我們要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繼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鬥。
中華兒女大團結,同心共圓中國夢。
總監製丨錢蔚 王姍姍
監製丨 張鷗
製片人丨興來
主編丨寧黎黎
編輯丨楊彩雲
視覺丨江雨航
校對丨程昱
掃二維碼 訪問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