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書“病蟲害”了怎麼“醫”?古籍修復專家現場揭秘

來源:成都商報 | 2022年11月28日 06:14:19
成都商報 | 2022年11月28日 06:14:19
原標題:古書“病蟲害”了怎麼“醫”?古籍修復專家現場揭秘
正在加載

  古籍修復,對大部分人而言都是既陌生又神秘。正是因為如此,本屆天府書展上的“妙手書醫——古籍修復技藝展”活動現場總是圍滿了觀眾。在這裡,大家不僅能親眼目睹古籍修復專家袁東玨現場展示修復技藝,還能親手參與線裝書縫製、雕版印刷等,完成所有的環節後,可以領取一份“修復體驗官”榮譽證書。

  那麼,古籍修復需要怎樣的流程?修復過程中需要克服怎樣的困難?為了不讓珍貴的書籍受到損壞,古人和今人一般會採用怎樣的方式?針對古籍修復的種種問題,四川省圖書館古籍部副主任羅涵亓在天府書展“妙手書醫——古籍修復技藝館”內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古籍修復,有些什麼方法和講究?

  “古籍修復看起來好像容易,有些人説,不就是不破洞而已嘛。但其實,我們把書從庫房裏取出來以後,首先會記錄它的破損狀況,再利用科學儀器分析檢測紙張的材質、成分,再綜合製定修復方案。”羅涵亓介紹,古籍的修復工作較為複雜,根據書籍破損情況、紙張材質、裝幀方式等不同,會對應不同的修復流程,就像醫生給病人看病,都是感冒,但症狀不同,開出的藥方也就不一樣。

  在修復方案通過之後,古籍修復師們才會進行拆書、補破、折葉、剪齊、錘書、壓平、裝訂復原等一系列細緻工作,羅涵亓説:“比如,某個古籍有了破洞,我們需要用紙來補。補好之後,舊書葉與原書葉會有一個銜接的凹凸不平的地方,就需要‘錘書’,讓書葉變得平整。最後再放進壓縮機壓平壓實。”

  在“妙手書醫——古籍修復技藝展”現場,古籍修復專家袁東玨正拿著毛筆蘸糨糊進行修復工作,也就是“補破”。“補破”這一環節,也是古籍修復工作中耗時最長的一個環節。這是一部清光緒時期的抄本,含8冊,每冊共100多葉,破損程度已達到“一級破損”。“這部古籍除了有大量蟲蛀,更難以處理的是已經出現了‘霉蝕’。”羅涵亓説,古籍只出現了蟲蛀,修補工作較為簡單,一旦出現霉蝕,那便是書葉纖維出現了問題,需要耗費大量精力與時間才能完成修復。

  最讓古籍修復師們頭疼的,是在古籍裏,很多家書的紙張成分含草量比較大,而這些草纖維的韌性又較差,如果用常規方式去修補書葉,書葉一碰水就會化掉,“這種情況就很難,我們都不會將這種古籍分配給沒有太多經驗的新手”。

  好在,技術的進步為古籍修復提供了幫助。在科技還沒有那麼發達的時候,古籍修復往往由經驗豐富的老師傅通過眼睛看、用手摸的方式,來確定古籍的紙張類型。如今,則可以依靠科學儀器來進行紙張纖維分析。羅涵亓説,現在的科學儀器,不僅可以匹配紙張材質,還可以測出紙張的厚薄、酸鹼度等。

  古今藏書者,都怎麼保存書籍?

  正因為古籍修復困難,因此“如何儲存書籍”就成為了古今文人們需要解決的問題。陽光好的時候,古人們會將自己的藏書放到室外翻動、曬一曬。此外,在書籍旁邊放一些防蟲、防腐的藥材,也是他們常用的藏書方式之一。而現在,據羅涵亓介紹,圖書館的庫房都是恒溫恒濕,這樣的儲存條件對古籍的保存非常有利,“像四川省圖書館,目前的藏書量大概是53萬冊,這是四川省藏書量最多的,就算是放在全國的公共圖書館,藏量都是非常靠前的”。

  此外,裝幀方式不同,也會導致古籍的儲存情況不同。在這次“妙手書醫——古籍修復技藝館”裏,展示了西文古籍和中國古籍裝幀的書籍,從外觀上看,兩者有明顯差異:西文古籍的裝幀更習慣於使用硬殼裝訂,而中文古籍多是雕版印刷,更難保存。

  “除了現場修復展示、互動內容,在展櫃裏我們還展示了不同裝幀形式的漢文古籍、線裝書演變過程、中藥材,等。”羅涵亓笑著説,大家都把各自單位的看家本領拿出來了,“我們希望能有更多人對古籍感興趣,了解與古籍修復更多的知識。”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段雪瑩 實習記者 毛渝川

編輯:郭倩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古書“病蟲害”了怎麼“醫”?古籍修復專家現場揭秘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