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樓坑”上起樓臺(圖)

來源:天津日報 | 2022年11月21日 13:55:01
天津日報 | 2022年11月21日 13:55:01
原標題:“大樓坑”上起樓臺(圖)
正在加載

  薊州區柳子口村黨員志願者進行衛生清整活動。

  編者按

  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全黨全國的首要政治任務。初冬時節,一束思想之光灑向津沽大地,深入基層的宣講互動滌蕩思想,化為幹勁的生動實踐徐徐展開。

  今日起,本報開設“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專欄,派出多路記者進城鄉社區、進機關、進企事業單位、進校園、進各類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蹲點採訪全市各區各部門用黨的二十大精神武裝頭腦、指導實踐,紮實推動工作的新思路、新舉措、新成效。多形式、分層次、廣覆蓋地宣傳廣大幹部群眾立足本職本崗、紮根基層一線、認真履職盡責的生動事跡。用更有力度、有深度、有溫度的新聞作品,講好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繼續創造新偉業的天津故事。

  夜幕低垂,華燈初上。勞作一天,閒下來的村民走出家門,散散步,跳跳舞,掀起水上大舞臺的熱鬧序幕。

  這是記者在薊州區東施古鎮柳子口村蹲點採訪時看到的場景。

  台下約6米深“大樓坑”清波漾漾,璀璨燈光下倒映著水上高臺飛檐翹角、恢弘氣派的模樣,也倒映著村民們一張張開心的笑臉。

  “黨給我們派來駐村工作隊,建起這大舞臺,幸福生活得舞起來。”黨的二十大閉幕後,廣場舞達人吳高娃和付永明、張學淑等村民一商量,決定編排一支讚頌黨的舞蹈。這不,連日來,只要新冠疫情趨緩,舞臺之上,村民們就會手持花環、扇子排練,擺出“二十大好”等字樣。

  可誰能想到,多年前,這裡還是另一幅冷清景象──

  “七青甸、八台頭、九柳子口,陰天下雨不好走”,這句流傳甚廣的民諺是薊州南部三大村一度窮困的真實寫照。

  (下轉第4版)

  (上接第1版)

  柳子口村常住人口3588人,村民主要以務農務工為生,是全區第九大村。據説“七八九”指街道,過去柳子口村有九條路,路路難行,坑坑洼洼,“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外人都不願來。讓柳子口“聞名”的還有四大蓄水坑:“大樓坑”“大四屋坑”“小四屋坑”“條子坑”,坑坑雜草叢生,像村子“大補丁”。

  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在上級部門支持下,“水”“泥”路變真正的水泥路,四大坑有的萎縮,有的填平,但村中心面積最大、少説百歲的“大樓坑”儘管部分墊了土,建起黨群服務中心和健身廣場,但剩下12000多平方米坑塘依舊“坑人”。

  “四延遭,團團亂,沒人走,沒人轉,垃圾遍地多難看。”村“兩委”有心改變,但村裏沒産業,兜裏沒錢,幹啥啥難。村民説,“根治‘大樓坑’,難比登天。”

  村“當家人”付建軍就是想“一步登天”──

  這名自家生意做得風生水起的“能耐人”,2018年當選村黨委書記兼村委會主任。自那後,生意顧不上照看,一門心思為村幹,可懷揣夢想,幹事太難,“最難還是資金,盼錢盼得心慌。”

  2021年7月26日,“定心丸”來了。

  “頭天到,黑天一宿雨,轉天剛上班,就見老百姓找來,説水進他家院了。”天津港集團扶持經濟薄弱村駐東施古鎮柳子口村工作隊(以下簡稱工作隊)隊長歐永林和隊員徐喜軍、王熙凱,三人一進村就遇著“眼跟前民生”──“大樓坑”大水漫灌問題。

  來人是53歲的付新春,他家離坑近,地勢又低,“坑裏水漫出來,院裏種的黃瓜辣椒都淹了,村幹部趕緊扛抽水泵來抽。”水泵安了4個,整整抽了兩星期。

  “眼前的要解決不了,還談什麼扶持!”

  “先把‘大樓坑’列入改造名單。”

  談到“大樓坑”問題,歐永林和付建軍一拍即合,可當研究其他扶持項目時,倆人卻“吵吵”起來。

  村邊有片廢棄磚廠,形成一天然水塘,付建軍想建水上樂園,歐永林一聽投入直搖頭,“咱資金有限,不可能立馬上大工程、大項目,貪大求全,很可能適得其反。”

  研討會一拍兩散,付建軍回家輾轉難眠,琢磨來琢磨去,琢磨對方話在理。轉天天亮,他就去找歐永林,歐永林也沒睡好,兩人見面,相視一笑:

  “村子在‘低谷’徘徊太久,好不容易遇‘梯子’,恨不得一步登天。”

  “村裏期待振興,心情太迫切,我們理解。”

  ……

  “頭雁”與“幫手”握手,幹事就有準頭。緊接著,村“兩委”與工作隊請來老黨員、村民代表,分期分批聽訴求、尋招法、謀出路。最終結合“村裏有什麼”“百姓能幹什麼”“工作隊能投什麼”,確定了“水上大舞臺”“稻蟹混養”“聯合養殖”等十個扶持項目。

  相關項目緊鑼密鼓鋪開,大舞臺最引人關注。

  起初,聽説“大坑起高臺”,村民們不信,“吹牛。”“看這‘迷魂湯’能灌多久?”

  不承想,經清淤疏浚、垃圾清運等系列舉措後,工程7月1日正式啟動,10月1日,“大樓坑”上果真出現一座總面積492平方米、12.6米高的兩層大舞臺。

  “大樓坑大樓坑,真變‘大樓’坑。”這一變化引發轟動,村民奔走相告,“團團亂,可以‘團團轉’啦,遛彎去。”

  變的不只環境──

  “以前老百姓不認可村幹部,看不到成果,沒人聽你的,認為我們‘抱抱麥秸、偎窩子──凈閒著’。現在理解的多了,説‘搭臺話’‘搭把手’的多了,人們更迫切想聽黨的聲音了。”付建軍感慨。

  頭些天,全村黨員圍繞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交流研討。散會後,70歲的老黨員付衛齋朝家走,路過村北修車攤,幾名正下棋的村民一見他,立刻圍上去,你一言我一語,“又開啥會?”“講啥了?”“趕緊跟我們説説。”……

  26歲的村黨委委員付文喬,今年以來收到30多份入黨申請書,數了數,半數申請人年紀輕。“大舞臺建起來,大夥兒精氣神提起來,村民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尤其黨的二十大閉幕後,15名青年遞交了入黨申請書,未來村黨員結構偏老現象將大大改善。”

  ……

  採訪臨近結束,歐永林帶記者登上大舞臺,“明年你再來,前頭廣場上還會擺很多貨架子。上面演出,下面垂釣,那邊逛花園,這邊賣農副産品,這不就契合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到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場景麼!”

  記者手記

  “小神馬”回來了

  柳子口村流傳著一個古老傳説:村莊從前地肥水美,常引一匹小神馬光顧。因為被小神馬啃過的麥苗長得更好,村民很喜歡小神馬,小神馬也庇祐著村莊。可後來有村民亂倒污水,被濺到的小神馬再沒出現。

  天津港集團工作隊把這個傳説刻在了水上大舞臺前方。原先用來警醒後人保護生態的“小神馬”,如今有了更多寓意。

  從進村開始,記者就強烈感受到一股“回流潮”。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上面扶持鼓勁,基層充滿幹勁,鄉村舞臺變大,人才近悅遠來。29歲的大學生付文惠,放棄優渥待遇的央企工作,今年2月回村辦起家庭農場,中標村裏“稻蟹混養”,第一年便喜獲豐收;26歲的知名高校畢業生付文喬,去年初也返鄉當選村黨委委員。榜樣力量星火燎原,越來越多在外打拼學習的年輕人,打聽起村裏是否有自己施展的空間。不僅年輕人思量,退休後在城區居住的文藝志願者秦福中也正醞釀,打算帶動文藝“正規軍”回鄉,為大舞臺貢獻“專業”力量……

  柳子口村振興,正迎“‘馬’到成功”。

編輯:程祥 責任編輯: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大樓坑”上起樓臺(圖)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