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蘭縣稻漁空間:稻田在左 冰雪在右

來源:寧夏日報 | 2022年11月21日 15:23:20
寧夏日報 | 2022年11月21日 15:23:20
原標題:賀蘭縣稻漁空間:稻田在左 冰雪在右
正在加載

  編者按

  為深入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走進基層、走進群眾,進一步凝聚黨心民心、鼓舞奮進力量,本報今起開設“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黨的二十大精神/進城鄉社區/進機關/進企事業單位/進校園/進各類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欄目,宣傳報道我區各地各部門、廣大黨員幹部群眾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具體舉措和實際行動,以及基層一線的鮮活典型事例,集中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有亮點的新聞報道,充分展示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全區廣大幹部群眾牢記囑託、感恩奮進、接續奮鬥的精神風貌。

  收割完水稻、平整完土地……11月19日,賀蘭縣稻漁空間忽然安靜下來,但這只是暫時的。

  一輛皮卡車拖著一輛雪地越野車駛入稻漁空間,紅色的雪地越野車停放在了多臺造雪機旁。這幾天,稻漁空間冰雪樂園的造雪機即將轉動,為2022北京冬奧會後的首個冰雪季做準備。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紮實推動鄉村産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稻漁空間負責人趙凱説,這讓他們更加堅定不斷推進“三農”事業發展的信心和決心。黨的二十大閉幕不久,趙凱便著手在網上為冰雪樂園預熱,吸引了眾多網友的關注。

  春夏秋冬,稻漁空間不停忙碌著。一年裏,稻漁空間的2600畝水稻田,除了産出水稻外,夏秋季,承載了遊客的“綠色心情”:入園遊客8萬餘人次,旅遊收入達到200萬元左右;今冬,遊客又將來到這裡共赴冰雪之約。趙凱説,“一産”提質增效,“二産”引領帶動、“三産”融合示範,稻漁空間實現一地多收。

  當日,陳學龍、孫玉珍、王淑霞3名在稻漁空間打工的農民正忙著給冰雪樂園扎圍欄。“幹完這項工作,我們也該休息了。”年年在這裡打工,從春季幹到冬季,3人開心地告訴記者:今年錢包比往年更鼓一些,流轉土地和打工2項收入加起來有五六萬元。

  去年冬季,陳學龍才知道自己早已成了朋友圈裏的名人。2020年6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視察時,來到賀蘭縣稻漁空間鄉村生態觀光園。總書記強調,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和文化旅遊業,必須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突出農民主體地位,把保障農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要探索建立更加有效、更加長效的利益聯結機制,確保鄉親們持續獲益。要注意解決好稻水矛盾,採用節水技術,積極發展節水型、高附加值的種養業,保護好黃河水資源。當時陳學龍也在現場,很多親朋好友在電視裏看到了他,甚至遠在山東的老鄰居特意給他打來了電話:“老陳,你上電視了。”陳學龍憨憨地笑起來,黑黑的臉龐露出兩排白白的牙。

  雖然是和黃土地打交道,但是60多歲的王淑霞每天出工前也不忘“塗脂抹粉”。3年前,她看到兒媳婦文了眉,愛美的她也緊跟潮流。“孩子們都有收入,不需要我貼補,自己掙的錢完全由自己支配。”王淑霞説,即便面朝黃土也要“美美噠”。

  指著2號、3號設施大棚,孫玉珍驕傲地説:“它們就站在我家地裏。”土地沒有流轉前,孫玉珍只知道種小麥、玉米等,土地流轉後,這片地連片種植了水稻,去年,這裡又建起了大棚。種了一輩子地,如今走進大棚的孫玉珍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辣椒株比個,辣椒株高出自己一頭;用手測量單個辣椒的長度,右手接連量了2拃還沒有測到頭。她感慨地説:“過去的種植方式和方法肯定長不出這麼好的辣椒,這全是科技種植的成果。”

  稻漁空間所在的賀蘭縣常信鄉四十里店村,以前是夏季水汪汪,冬季白茫茫。在孫玉珍記憶裏,過去四十里店村夏季種水稻,所以地裏一片水汪汪,到了冬季,土地返出白鹼,看上去像被白雪覆蓋。如今,通過稻漁共生的生産模式,讓這裡徹底變了模樣,昔日的鹽鹼地如今變成了誰見誰誇的示範田。

  從最開始種植有機水稻,逐漸發展到稻漁立體種養,如今形成了休閒觀光農業。賀蘭縣稻漁空間以稻漁立體生態種養的“稻漁空間”為載體,探索出一條一二三産業深度融合的發展新模式。目前,園區每年産出大米260萬公斤,接待遊客20多萬人次,帶動周邊農民80余人就業,還吸引了全國稻漁綜合種養行業來這裡現場觀摩。

  將來這裡會變成啥樣?質樸的陳學龍等人毫不猶豫地回答:“只會越來越好。”年輕的趙凱則説,他們將按照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引領,積極投身鄉村振興“大舞臺”,大力發展都市現代農業,用實際行動讓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

編輯:程祥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賀蘭縣稻漁空間:稻田在左 冰雪在右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