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博鰲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強調:“要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倡導不同文明交流互鑒。”
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在眾多國際國內場合闡述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內涵和外延,持續為全球經濟發展注入動力,不斷為世界形勢向好發展提振信心。
全人類共同價值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個重大理論創新,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基石。央視網《天天學習》欄目特別策劃《習近平“典”亮全人類共同價值》系列,與您一起學習領會。
【釋義】
“禮之用,和為貴”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的有子提出的主張。禮,在春秋時期泛指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範。這句話的意思:是禮在應用的時候,以形成和諧最為可貴。
後來,人們對“和為貴”的思想作了發揮,豐富其內涵,擴大其運用範圍。如孟子在論述戰爭時指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則提出“萬物各得其和以生”,進一步把“和”推廣到萬物賴以生存的高度。西漢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中稱:“德莫大於和……和者,天之功也。舉天地之道而美于和。”在這裡,“和”是指與他人和諧相處、溫良相讓的品德,與“爭”相對立,即所謂“和而不爭”。這樣,“和為貴”就成為廣泛運用於社會活動領域的重要準則。
【解讀】
世界是一個大家庭,人類應該和衷共濟、和合共生。在對外演講中,習近平主席多次引用“禮之用,和為貴”這句古語,意在告訴世人: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民族,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是。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在5000多年的文明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一直追求和傳承著和平、和睦、和諧的堅定理念,“和”的民族基因從未改變。古代中國曾經長期是世界強國,但中國對外輸出的是絲綢、茶葉、瓷器等豐富物産,傳播的是和平理念。近代以後,中國曾遭遇100多年的外敵入侵與國內動蕩,彼時國家發展、人民幸福根本無從談起。歷經苦難的中國人民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局面,絕不會將自己曾經遭受過的悲慘經歷強加給其他國家和民族,希望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共謀和平、共護和平、共享和平。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這不是權宜之計,更不是外交辭令,而是從歷史、現實、未來的客觀判斷中得出的結論,是思想自信和實踐自覺的有機統一。
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堅信:當今世界的潮流只有一個,那就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歷史和現實都證明,順潮流者昌,逆潮流者亡。和平是寶貴的,它猶如空氣和陽光,受益而不覺,失之則難存,必須精心維護。中國人民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也真誠希望世界各國都走和平發展這條道路,共同應對威脅和破壞和平的各種因素,攜手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作者 楊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