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希望的田野 耕耘的畫卷——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各地各部門深入紮實推進“三農”工作綜述

新聞頻道 來源:新華網 2022年10月06日 16:04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新華社北京10月4日電 題:希望的田野 耕耘的畫卷——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各地各部門深入紮實推進“三農”工作綜述

  新華社記者

  和風拂過希望的田野,一片豐收在望的景象。東北平原的稻穀顆粒飽滿,黃土高原的蘋果紅潤喜人,東南沿海的魚蝦新鮮肥美,黃淮海的青紗帳一眼望不到邊……

  春種夏耘,秋收冬藏。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基礎是應變局、開新局的“壓艙石”。對一個擁有14億多人口的大國來説,“三農”向好,全局主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重要論述、重大部署,各地各部門紮實貫徹落實,推動農業農村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農業綜合生産能力上了大臺階,農民生活顯著改善,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推動農業高質高效發展

  金秋的中原大地,渠田相連、平疇如織。河南省尉氏縣張市鎮沈家村今年迎來小麥、玉米雙豐收,農田裏大型收割機來回穿梭,村口不時有滿載玉米的農用車進進出出。

  “今年儘管旱,但澆水足,苞谷從種到收,澆了四遍水。多虧了高標準農田建設,又打機井又通電,澆地不作難。”農家院裏,村民孫六一邊把一堆玉米棒鏟進手推車,一邊樂呵呵地説。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十幾億人口要吃飯,這是我國最大的國情。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提出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實施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産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

  在2013年12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張市鎮高標準糧田考察時強調,糧食生産根本在耕地,命脈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動力在政策,這些關鍵點要一個一個抓落實、抓到位,努力在高基點上實現糧食生産新突破。

  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各地各部門大力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各地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到2021年底累計建成9億畝高標準農田,啟動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三大國家級育制種基地和216個制種大縣、區域性良繁基地加快建設,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面積佔比超過95%。

  為了調動農民和地方政府的積極性,實施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完善稻穀補貼、玉米大豆生産者補貼等政策,推動三大主糧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現主産省産糧大縣全覆蓋;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推動糧食主産區、主銷區、産銷平衡區共同保面積、保産量。

  “前段時間我特別擔心抽穗期的兩三百畝晚稻,多虧村裏用水庫水填滿了這口山塘。”近日在江西省鄱陽縣田畈街鎮吳家村,種糧大戶陳子元早早來到山塘邊打開水泵,聽到水流進灌溉渠的聲音,他長舒了一口氣。

  今年江西遭遇罕見旱情,8月中旬鄱陽縣緊急協調附近水庫放水,但地處引水渠末端的吳家村依然望水興嘆。鎮裏召開了懇談會,由鎮長主持,相關部門、村幹部和村民代表參加,最終明確了輪流用水、先遠後近的原則。這讓吳家村近4000畝水稻免於絕收。

  天道酬勤。面對今年國際糧價高位波動、農資漲價、極端天氣、局地疫情影響等挑戰,我國各地各部門同心協力、攻堅克難,夏糧、早稻實現增産,秋糧有望再獲豐收。這場季季緊抓的硬仗,有力檢驗了我國糧食綜合生産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在,城鄉居民食物消費結構在不斷升級,今後農産品保供,既要保數量,也要保多樣、保質量。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産。

  樹立大食物觀,從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各地紮實推進,著力走出集約、高效、安全、持續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放眼廣袤農田,農業現代化建設成效顯著。農田有效灌溉面積佔比超過54%,靠天吃飯的局面加快改變;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1%,取得了節水抗旱小麥、超級稻、白羽肉雞等一批重大標誌性成果,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2%。

  糧食産能十年再上一個千億斤新臺階。2021年糧食産量連續第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人均糧食佔有量達到483公斤,越來越多綠色優質農産品擺上百姓的餐桌。從目前秋糧情況看,今年糧食産量能夠實現1.3萬億斤以上目標。

  促進農民生活更加幸福

  金秋時節,寧夏西海固地區群眾生活翻開了新的一頁。固原市涇源縣東山坡村脫貧戶余全福,最近買了一台大型電動鍘草機。家裏牛越養越多,飼草用量增大,原先那臺小號鍘草機已不夠用。

  “多虧了黨的好政策,我不但脫了貧,還成了村裏的養牛大戶。”余全福説,下一步打算再養十幾頭牛,讓日子更紅火。

  曾經“苦瘠甲天下”的地方,鄉親們更知今天生活來之不易。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要一代接著一代幹,既要加快脫貧致富,又要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走向現代化”。

  8年艱苦卓絕,8年攻堅拔寨,歷史記錄了這一偉大實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下,脫貧攻堅戰在新時代中國大地上打響——

  22個省區市向黨中央立下“軍令狀”,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抓扶貧”;25萬多個駐村工作隊,300多萬名縣級以上單位派出的駐村幹部,做到戶戶有責任人,村村有幫扶隊;實施東西部扶貧協作,發展特色産業,加強技術培訓……億萬人民不懈奮鬥,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行路難、吃水難、用電難、通信難、上學難、就醫難等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創造了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各地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加快完善低保、醫保、醫療救助等相關扶持和保障措施,紮實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幫扶。

  秋分節氣,黃土高原雲卷雲舒,層林漸染。陜西延安寶塔區柳林鎮孔家溝村,成片的山地蘋果紅得正艷。這些年村裏的變化不少:蘋果“吃”上有機肥,果園搭起防雹網,冷庫建在家門口,可以錯峰銷售保障收入。

  “過去我們得等果販上門收購,價格做不了主。現在蘋果品質上去了,我在網上賣,去年賣了7萬斤,凈賺30多萬元!”村民張彥斌高興地説。如今在寶塔區,從事蘋果生産的果農有12.6萬人,蘋果成為革命聖地延安的另一張名片。

  豐收的果實,映襯著億萬農民的笑臉,也增加著人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農業農村工作,説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通過發展現代農業、提升農村經濟、增強農民工務工技能、強化農業支持政策、拓展基本公共服務、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多途徑增加農民收入。

  黨的十八大以來,産業提質增效助增收。各地加快建設初加工和産地冷藏保鮮設施,農産品加工轉化率達到70.6%;休閒農莊、觀光農園、農家樂等達到30多萬家,年營業收入超過7000億元;農産品網絡零售額達到4200多億元。

  現代生産經營促增收。我國以培育計劃為抓手,每年培訓農民達到100萬人。各地加快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培育95萬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服務帶動小農戶超過7800萬戶。

  改革給農民吃下“定心丸”。明確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政策,提出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係並保持長久不變;基本完成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兩億多農戶領到證書。農村集體資産清産核資全面完成,農民財産權利更多了。

  農民關切事不斷解決。農村供水供電、交通道路、寬帶網絡和學校醫院等設施加快建設,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本實現對農村適齡居民全覆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已經建立,2895個縣全部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2021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2012年翻了一番多,農民生産生活水平上了一個大臺階。

  努力實現鄉村宜居宜業

  “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這20個字,彰顯出鄉村振興戰略的豐富內涵,也寄託著億萬農民群眾的真切期待。

  鄉村承載著農業産品供給、生態屏障、文化傳承等重要功能。農村環境直接影響米袋子、菜籃子、水缸子、城鎮後花園。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調整農業投入結構,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增加有機肥使用比重,完善廢舊地膜回收處理制度。要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實現全國行政村環境整治全覆蓋,基本解決農村的垃圾、污水、廁所問題,打造美麗鄉村,為老百姓留住鳥語花香田園風光。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連續部署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年)》。各地各部門真抓實幹,不斷擦亮農村的綠水青山,紮實解決農民身邊的一件件“小事”,交出了靚麗的答卷。

  潮白河畔,微風習習、草木蔥蘢,不遠處大紅燈籠點綴著一排排青磚灰瓦的農家院……天津寶坻區黃莊鎮小辛碼頭村,以前也曾經歷“臟亂差”,道路坑坑洼洼,畜禽糞便堆滿附近池塘。

  近些年來,經過清理池塘、修建道路、拆除違建、牲畜圈養等系統整治,池子變身荷塘,水泥路修到家門口,小廣場、小涼亭乾淨清爽。村莊變美後,村民們辦起農家院,吸引八方遊客。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農村生活環境更宜居。截至2021年底,全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70%,農村生活垃圾進行收運處理的自然村比例穩定保持在90%以上,農村生活污水亂排現象基本得到管控。

  農業生産方式更綠色。實施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和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推廣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模式,化肥農藥使用量連續多年保持下降勢頭,利用率平均達到40%以上。畜禽養殖大縣開展整縣推進糞污綜合利用,全國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6%。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7%以上,農膜回收利用率超過80%。

  生態系統更健康。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長江十年禁漁成效初顯,水生生物多樣性逐步恢復。

  日子越過越紅火,芝麻開花節節高。

  越來越多農民群眾的房前屋後乾淨整潔,生活習慣清潔衛生,精神面貌也煥然一新。

  “你家有幾顆星?”近段時間,貴州省修文縣一些鄉親見面,時常聊起“星級文明戶”評選。在龍場街道沙溪村上田壩組,很多村民屋外挂著“星級文明戶”標識。在這塊小牌子上,有勤勞致富星、垃圾分類星、不濫辦酒席星、無秸稈焚燒星、無違規建房星等10項內容。

  “小評比”觸動觀念大轉變。近年來,各地持續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倡導孝老愛親、勤儉持家,文明新風吹遍田野鄉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村莊是這種文明的載體,耕讀文明是我們的軟實力”“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推動鄉村經濟、鄉村法治、鄉村文化、鄉村治理、鄉村生態、鄉村黨建全面強起來”。

  遵循習近平總書記要求,黨組織領導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逐步健全,農村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進一步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紮實開展。各地深入挖掘農業文化遺産資源,打造特色農業産業品牌,弘揚優秀農耕文化。

  各地各部門加強“錢、地、人”要素支持。把鄉村振興作為財政預算安排的重點,制定保障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用地政策,全面實施農技推廣服務特聘計劃,大力培養鄉村工匠,引導城市人才服務鄉村,農村創新創業蓬勃發展。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

  “三農”領域已經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為黨和國家事業全面開創新局面提供了重要支撐。面向未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下,億萬中國人民團結一心、辛勤耕耘,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將在希望的田野繪就更加壯美的畫卷!(記者于文靜、胡璐、黃垚、嚴賦憬)

編輯:甄濤 責任編輯:劉亮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