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故事|空間站造夢

來源:央視網 | 2022年10月02日 00:23:03
央視網 | 2022年10月02日 00:23:03
原標題:
正在加載

  2022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73週年。再過十多天我們就將迎來黨的二十大。在迎接二十大的這一年,在過去這十年,我們書寫了怎樣的“中國故事”?首先,我們要仰望蒼穹。因為就在今年,我們要在太空完成中國人自己的空間站——天宮的建造。我們的《中國故事》就從“空間站造夢”説起。

  中國空間站永遠值得期待。此刻,由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神舟十四號、天舟四號組成的空間站組合體,正翱翔在距離地球400公里的太空。而就在這個十月,夢天實驗艙將加入它們,中國空間站建設將迎來圓夢時刻。能夠在今年圓夢,這和過去十年中國航天自我超越和跨越的速度是分不開的。我們來看兩個數據:太空交會對接從44個小時縮短到7個小時,而航天員駐留的時間則從13天增加到了180天。現在,我們翹首以盼的夢天實驗艙以及執行發射任務的長征五號B遙四運載火箭都已抵達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隨著發射臨近,發射場邊的一座小鎮也將再度熱鬧起來。

  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是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母港,2009年就在這個龍樓鎮開工建設。2016年6月25日,隨著長征七號運載火箭在這裡騰空而起,龍樓,這座以往在地圖上拿著放大鏡都找不到的地方一朝揚名。那一天,這個總人口只有2萬多人的小鎮涌入了10萬遊客。從此,龍樓鎮有了一個響噹噹的金字招牌——航天小鎮。龍樓鎮三面環海,龍樓人世世代代以打漁、種地為生,那一次次航天發射給龍樓鎮和龍樓人築起一個怎樣的夢呢? 

  海南文昌龍樓鎮民宿老闆娘 祝影:我們之前一直在深圳,然後了解到航天發射場落戶到文昌之後,家鄉的人也跟我們反饋説是天翻地覆的一個變化,我們就決定回來創業。最直觀的當然是銀行卡的數字在往上漲,每一年我們的營業數據也是一直在穩步上升。如果是説營業收入的話,大概是100多萬(元),越來越有那種幸福感。

  海南文昌龍樓鎮海邊村村幹部 符傳弟:(以前)經濟收入都是打漁為主的,年收入的話達不到7000(元)左右一個人,現在人均就是七八萬(元)左右。有了客流量,我們村就招來了投資民宿,然後在我們村上又重新(修建)起來了農家樂、海鮮坊等。

  航天讓祝影這樣的龍樓人實現了回鄉創業夢。航天給龍樓鎮帶出了一個又一個小康村。當然,航天帶動和輻射的絕不僅是近水樓臺的龍樓鎮和龍樓人。每次火箭發射,都有一批追火箭的年輕人來到龍樓,用手中的鏡頭追火箭,他們是越來越專業。

  航天愛好者 劉清俊:這一次問天實驗艙大概是從這邊的長五發射塔架起飛之後,很快就會往這邊飛,在火箭大概飛到我們頭頂上的時候,就能看到火箭會拉出很長一道尾跡雲,非常非常壯觀。

  用鏡頭追火箭還不是最牛的。有人能追到更遠的。是什麼呢?先來看看他的作品。

  天文攝影師 劉博洋:以往有很多天文愛好者去拍中國空間站,他們都是用一個廣角的相機,等待中國空間站過境的時刻,他們就拍攝一個小光點,但是這樣拍是拍不到任何細節的。(我)用的是一台十一英寸口徑的折反射式望遠鏡,(比相機拍)要清晰非常多。

  這位拍攝中國空間站的人叫劉博洋。在社交媒體上,他自稱為“天文八卦學家”,其實他是一位“90後”的天體物理學博士,也是天文、火箭的攝影師。他拍的這段影像讓網友們熱血沸騰,因為這是第一次從地面上拍攝到的中國空間站高清影像,而且是咱們中國人自己拍到的。在這之前,一些國外的天文愛好者用他們的“土辦法”拍出了國際空間站的精細影像,國內卻幾乎沒有人能做到。為了拍攝空間站,起初,劉博洋也寄希望於國外的一些跟拍軟體,但是都失敗了。

  天文攝影師 劉博洋:放棄了用別人軟體的幻想,開始自己開發,把這個空白給它填上,那應該還是挺有意義的。5天的時間我就開發出了這個軟體的原形,再用大概十二天的時間就第一次拍到了國際空間站,然後又用了大概兩周時間等待中國空間站有過境的機會。

  今年4月19日淩晨,中國空間站過境河北山東一線,劉博洋終於如願以償。這樣一段影像也為4月24日第七個中國航天日送上一份特別的禮物。幾個月來,中國空間站在不斷成長。從5月份以來,中國空間站接連迎來了天舟四號、神舟十四號和問天實驗艙。空間站建設過程中的每一次變化,都可能成為獨一無二的瞬間,而劉博洋也用鏡頭記錄了下來。

  天文攝影師 劉博洋:從四月份到現在,中國空間站的每一個階段、每一種構型,我都有拍到,目前為止一個不落,兩個大的實驗艙上來前後,整個空間站就快速地由小變大。

  9月20日淩晨,中國空間站再次過境北京,劉博洋又一次帶著自己的大口徑望遠鏡出門了,這已經是他今年第37次拍攝中國空間站了。儘管之前有一半都以失敗告終,但絲毫沒有影響他拍攝的熱情。

  天文攝影師 劉博洋:現在有幾個小目標,一個是希望有機會能拍到我們航天員在艙外活動的畫面,還有一個小目標就是夢天實驗艙在跟整個空間站組合體對接的過程。要想抓住它的那種最具歷史意義的時刻,也就是非今年莫屬,這個過程我覺得是非常值得記錄的。

  “中國空間站,永遠值得期待。”怎麼理解航天員劉洋的這句話?我的理解,值得期待的不僅是空間站圓了中國航天人的夢,更是空間站點亮了中國人的航天夢。想親手記錄空間站成長是劉博洋被點燃的夢。2013年,神舟十號第一次太空授課也點亮了一群聽課孩子的航天夢。他們正努力讓夢想成真。

  這個能聽到太空聲音的八音盒,出自清華大學的一群學生之手。他們來自不同的專業,有學航空航天的,也有學美術、學建築的。這個太空八音盒可以將收集的外太空波形數據轉化成聲音,實現“天地共鳴”。

  他們對航天的熱愛來源於一個共同的經歷,就是九年前的“太空第一課”。當時還是初中生的這些創作團隊的同學們,在天南海北共同種下這顆“太空夢”的種子。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學生 奚子琛:“太空第一課”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在太空中同樣的一個質量的物體,能做出比地面更加豐富的運動狀態,這也是讓我對整個廣袤的宇宙進一步探索埋下了一個有興趣的種子。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學生 揚大衛:我覺得航空航天是一個非常酷的事情,在設計過程當中會間接地使用與航空航天相關的一些元素,我們的工作現在面向一些青少年,去激勵更多的人在未來太空探索。

  今年4月,他們的太空八音盒已經在南京展出,未來還將去往更多的地方,這不也是一種夢想的傳遞嗎?從2013年6月,神舟十號飛行乘組第一次太空授課,到去年12月,中國空間站第一次授課,太空課堂受到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今年3月,中國空間站第二次授課,僅微博相關話題閱讀量就超過10億次,被網友稱為“科普太空版,直播天花板”。

  航天是高投入的事業,同樣也是高産出。在無數孩子心中點亮航天和科學的夢想,恐怕沒有比這個更高的産出了。我們來看看這位9歲男孩的航天夢是如何點亮和生長的。

  小學三年級學生 嚴弘森:我叫嚴弘森,今年9歲了,我想造一枚火箭。我第一次就是去看了一次火箭發射,才喜歡航天的。

  這位夢想造火箭的男孩叫嚴弘森,今年開學剛剛上小學三年級。他的航天夢起源於四歲時跟爸爸一起在酒泉看過的一次火箭發射。從此,探索航天知識成為他的日常。前不久,小弘森剛剛發射了他自製的火箭模型。而在今年7月,他因為給一家天文館的火箭演示視頻糾錯,還收到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的“官方點讚”。

  航天知識或許有些深奧,但航天應用我們卻觸手可及。還記得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的五環展示嗎?長19米、高8.75米,厚度僅有35厘米的奧運五環,從“冰立方”中破冰而出,升降精度控制在毫米級,實現這些使用的就是航天技術系統。而太空中的真空、輻射、微重力環境,對材料提純、金屬冶煉、制藥育種等科學研究更是極其難得的實驗條件。所以,我們很多對美好生活的夢想,都是航天幫我們實現的。

  十年間,中國航天獨立自主完成了中國空間站從設計、製造到測試的全過程;探月工程實現“繞落回”三步走戰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通過一次任務完成火星“繞落巡”三大目標,這在人類航天史上也是第一次。

  今年是中國載人航天30週年,而年內要建成的中國空間站將是中國人航天夢的又一個高光時刻。這一年我們記住了很多航天人。認定方向、堅定創新是這些航天人的共同信仰。我們還記住了很多吃航天飯的人,做航天夢的人。他們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航天人,但他們的日子因為航天越過越紅火,他們的夢想被航天點亮。不止是他們,為了追上中國空間站的腳步,很多相關産業都被倒逼著實現了跨越發展。所以,今天的中國空間站,不光是屬於實驗室裏的科學家、工程師、大工匠的事業,還是一個能夠點燃更多人逐夢星辰大海熱情、給更多人帶來美好生活的大産業。空間站造夢,讓中國人的航天夢越飛越高。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指令長陳冬在出發前説:“中國的太空家園將在我們手中建成,我們是多麼的幸運,更是多麼的幸福。”陳冬所説的我們,一定包括你我這樣的時代見證者,這是我們共同的幸運和幸福。

編輯:羅萌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中國故事|空間站造夢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