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雙減”一年看變化

來源:央視網 | 2022年09月24日 21:46:02
央視網 | 2022年09月24日 21:46:02
原標題:
正在加載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這個月,中小學生們迎來了“雙減”政策實施一年後的新學期。“雙減”指的是去年中辦、國辦印發《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一年來,從學生到老師、從家庭到社會,“雙減”都産生著顯而易見的影響。這一年來,各地中小學在課程設計和作業上有哪些調整?教學質量有沒有提升?校外培訓機構有沒有規範化?

  在重慶市的珊瑚中學,九年級開學的第一節數學課是暑假作業展示。對於孩子們來説,今年暑假,作業量明顯減少,大量刷題沒了,題目也更新。比如數學作業就有一個題目,是讓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在社會熱點中找到生活中的數學應用。

  暑假中,重慶經歷了數天的高溫。據此,這個小組多方調研後,提出了用電量增大帶來的階梯電費問題。

  問題引發了全班同學的極大興趣。如何運用數學知識更好地節能減排,大家展開熱烈討論。

  聯絡現實生活,團隊合作尋找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數學素養乃至綜合素質、調動學生們的主動性、從學會知識到學會學習,正是這份暑假作業的設計初衷。

  數據顯示:全國範圍內,“雙減”實施一年來,80%多的學生認為作業量明顯減少,90%以上的學生能夠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作業。

  壓總量、控時間,但作業效果和教學質量卻不能打折扣,像珊瑚中學一樣,很多學校都在作業設計上,發力下功夫。

  國家督學劉林説:“説的是減,其實背後是增,提質增效,我們到一些學校去走訪,發現作業設計的改進成為很多學校推進‘雙減’的一個重要的抓手,在作業設計改進上有多種多樣的探索和嘗試。”

  在銀川市第十五中學,不同於此前作業千篇一律,現在,不同的學生,老師留的作業也不一樣。有的重基礎,有的重拓展,一個班40個人左右,甚至會細化到4份甚至5份不同的作業。

  減少重復性、機械性作業,在針對性、有效性上下功夫,目前已經有17個省份出臺了作業設計指南。一方面,加強作業設計,另一方面,針對完成作業中的差異化、個性化難點和問題,在課後服務時間,老師現場答疑解惑,切實讓作業成為提升學習質量的抓手。

  銀川市第十五中學教育集團黨總支書記馬曉農説:“經過這一年‘雙減’工作,我們的教學質量不降反升,今年的升學比去年上了一個大臺階,無論是升學率、平均分,包括基礎孩子們的進步都非常明顯。”

  “雙減”要推進,提質增效是關鍵。作業的變化,僅僅是“雙減”工作一年來,學校教育減負提質的一個縮影。提質增效的根本之策在於提高教學質量,讓教育回歸校園這個教學主陣地,而師資力量的調整和優化正是這一改革的重要之舉。

  此次開學前,北京市宣佈,作為推動 “雙減”的治本之策,經過試點,全市16區全面實行幹部教師大面積、大比例輪崗,新聞一度登上熱搜。

  陳燕原來是北京東城區最大的教育集團——史家教育集團的副校長,也是一名語文特級教師。去年8月,“雙減”政策出臺後,東城區成為首批輪崗試點區之一,陳燕報名來到了東城區與豐台區交界的革新里小學,擔任副校長和語文教師。

  除了學校管理,陳燕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帶著整個語文學科的教師不斷探索,在“雙減”的背景下,如何把課堂用足用好?

  陳燕説:“‘雙減’就是提質,這需要誰去做?這些事肯定是老師,要有高效率的課堂,要有高品質的辦學,來促使‘雙減’真正能夠落地。”

  一年來,無論是教學還是管理,陳燕給革新里小學都帶來了很大的變化。從去年8月至今,已經有19位幹部教師從史家小學交流輪崗到了革新里小學。

  不僅陳燕等人到了革新里小學,包括革新里在內的4個小學的11名教師也輪崗到了史家小學。有的長于教學,有的善於管理,教師輪了起來,優質教育服務和資源也就流動起來。隨著此次輪崗的全市鋪開,新學期,北京市的很多學校都迎來了更多的新老師。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市教委新聞發言人李奕説:“就像我們看待每一個孩子似的,每個老師都有他最優秀的一面。在‘雙減’背景下,推進幹部教師交流輪崗,實際上面向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構建,為了能夠提高教育教學的效率,把每個老師的優勢發揮到最大。”

  推進“雙減”,讓教育回歸校園,不僅體現在課堂。針對以往有些是孩子放學,家長還在上班,只能去課外培訓班的痛點,“雙減”後,很多學校開展了課後服務。一年來,從最開始的重數量,也已經到了“量”“質”並舉的新階段。

  每週三下午的課後服務社團活動,是南京理工大學實驗小學五(2)班李昊宇最期待的。因為他可以和小夥伴們一起,跟著白博士學農藝。白紅武博士是江蘇省農科院的一名副研究員,水培葉菜是他正在研究的新課題。專業研究員來學校帶社團,是因為今年上半年南京市教育局提出的“15分鐘教育圈”,就是在學校周邊,步行約15分鐘左右距離的公益性教科文體場所和單位,都可以納入課後服務資源。

  不僅專業的研究員帶來了小農夫系列活動,如今,基於15分鐘教育圈,孩子們還可以走出去,走進附近大學的衛星試驗中心,參觀最先進的科研設備、近距離觀察科學家們的日常工作。

  統籌用好社會資源,一年來,教育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推動引進了28萬名科技人才、文藝工作者、體育教練員等專業人員參與課後服務,大部分縣區落實了課後服務經費。數據顯示,義務教育階段,課後服務已經基本實現了全覆蓋,種類達到了一千多種,自願參加課後服務的學生比例也達到了90%多。校內課後服務蓬勃發展起來的同時,曾經火爆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數量如今大大壓減。

  相比此前校外培訓市場的魚龍混雜,在監管之下,校外培訓也越來越規範。煙臺市民梁女士準備給孩子報個培訓班,此前報班時,最擔心的問題是培訓班的教學質量和機構跑路。現在,她不用再為這個而煩惱。

  7月,煙臺市全面應用了由教育部開發運營的全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與服務綜合平臺,校外培訓機構靠不靠譜,要報班的家長一目了然。

  進入平臺前,機構的辦學資質、辦學環境、教材、師資等,煙臺教育部門都會現場檢查,符合要求才能進入平臺白名單。在線上,所有課程的購課、銷課、消費資金全部納入監管,上一節課銷一次費。

  “一網通辦、一網統管”,根據授課質量和孩子興趣,課程的取消和更改也很方便。

  “雙減”是個系統工程,深化部門聯動,教育部&&建立了由20個部門組成“雙減”工作專門協調機制,學校、社會、政府多方發力,標本兼治,一年來,“雙減”取得了階段性進展。

  劉林説:“實施這個重要的戰略,最根本的出發點是為了學生健康快樂成長,讓學生發展,更好發展才是大家共同的願景,所以通過減過重的負擔,另一方面提供更多的教育供給,這才是‘雙減’的本意。”

  這一年,“雙減”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但依然面臨著很多挑戰。治教培機構易,治教育焦慮難。如果學生在學校獲得的教育質量不夠高,如果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夠均衡,家長很難不焦慮,學生也很難徹底減負。下一步,“雙減”改革也將繼續推進,校內教書育人需要進一步提質增效,社會協同格局也需要更進一步統籌完善,讓教育回歸校園本位,回歸育人本質。

編輯:王玉西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焦點訪談:“雙減”一年看變化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