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新時代醫師精神 共享血吸蟲病防控經驗

來源:央視網 | 2022年08月18日 18:03:15
央視網 | 2022年08月18日 18:03:15
原標題:
正在加載

  二十世紀中葉,血吸蟲病曾給我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十二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民眾帶去深重的災難,奪走了眾多人的生命,被稱為“瘟神”。人感染血吸蟲後輕則危害腸道、肝臟以及尿路功能,如腹痛、腹瀉、血尿;重則出現肝損傷、腎功能衰竭、不孕症或膀胱癌。大多數患者骨瘦如柴,腹大如鼓,喪失勞動能力,婦女不能生育,兒童成侏儒。嚴重的地區家破人亡,田地荒蕪。

  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的號召下,廣大血吸蟲病防治(簡稱血防)醫師深入農村一線,在沒有手套膠鞋等護具的情況下,冒著被血吸蟲感染的風險,奮不顧身,衝鋒陷陣。他們時而奔走在田間地頭查螺滅螺,時而穿梭在樵村漁浦間查病治病,哪有疫情,他們就出現在哪。經過七十餘年努力,血防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全國血吸蟲病流行省(直轄市、自治區)已于2015年達到了血吸蟲病傳播控制標準,血吸蟲病疫情降至歷史最低水平。然而,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一帶一路”倡議、中非合作的深入推進,與國外人員交往日益頻繁,境外輸入血吸蟲病給廣大民眾健康帶來的危害日益嚴重。因此,如何快速診斷境外輸入血吸蟲病,減輕患者疾病負擔,成為了擺在我國醫療和研究機構面前的難題。

  運用新技術解開非洲小夥5年病因之謎

  “終於找到病因了!謝謝你們!”非洲留學生吳有(化名)興奮地對醫生説。   

  今年6月,得益於江蘇省血吸蟲病防治研究所研究團隊應用重組酶介導的核酸等溫擴增技術(RAA)開發的血吸蟲病檢測新方法,困擾了吳有5年的“怪病”(症狀為乏力、血尿、尿痛)最終被確診為埃及血吸蟲病。這也是RAA檢測技術在診斷輸入性血吸蟲病中的首次應用。

  2017年,在山東濟南求學的吳有出現了乏力、血尿、尿痛的症狀,在被診斷為尿路感染後,進行了抗生素藥物治療,症狀有所緩解,但其後反復發作。2018年以來,因血尿、尿痛症狀,吳有輾轉無錫、上海、蘇州等多家醫院進行了多次對症治療,甚至回國在當地醫院進行治療,均未見明顯療效,多家醫院甚至懷疑為膀胱腫瘤建議手術治療。

血吸蟲病病人就診現場檢驗

  今年6月,吳有的求醫之路出現了新轉機。由於被懷疑為血吸蟲病,吳有在醫生的推薦下前往江蘇省血吸蟲病防治研究所就診。江蘇省血吸蟲病防治研究所血吸蟲病室副主任張鍵鋒介紹:“吳有的血清中血吸蟲抗體檢查結果為陽性,但因感染時間較長,病原學初步檢查結果為陰性,仍無法確診是現症感染還是既往感染病人。應用我們自主研發的埃及血吸蟲特異性基因檢測技術檢測病人尿液中的核酸,結果顯示陽性,提示病人體內存在埃及血吸蟲病原。經過討論,決定再次對病人進行病原學檢測,最終通過對病人全尿液沉渣鏡檢,發現了埃及血吸蟲卵,確診該病人為輸入性埃及血吸蟲病。”據了解,經過規範化治療,吳有現已康復。

  代代血防人攻堅克難 研發防治適宜技術造福疫區百姓

RAA檢測血吸蟲病

  日本血吸蟲病在我國流行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RAA檢測技術的應用研究僅僅是我國血吸蟲病防治專家攻堅克難的縮影。

  20世紀50年代初期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全國曾有血吸蟲病患者1160多萬人、病牛120萬頭、釘螺分佈面積148億平方米,是當時嚴重影響人民健康、阻礙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傳染病之一。農漁業、水上作業(防汛、水上運輸等)、旅遊和休閒人員(釣魚、游泳等)通過接觸有釘螺孳生的江、湖、河、溝、渠、塘、水田等水體時就可能會感染血吸蟲病。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所副所長李石柱研究員表示,建國初期,我國血吸蟲病防控面臨著十分嚴峻的挑戰。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血防專業研究隊伍前赴後繼,本著戰天鬥地、科學防治、救死扶傷、甘於奉獻的醫者精神,面對不同的疫情形勢,不斷研究出了診斷、治療、監測和控制血吸蟲病的防治適宜技術和産品,並且部分技術和産品已經推廣應用至非洲及東南亞地區,推進了全球消除血吸蟲病工作進程。

  診斷是血吸蟲病防治工作的中心環節。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我國血防專家們先後建立了病原學診斷、免疫學診斷等方法用於人群血吸蟲感染檢測。隨著近年來分子生物學技術的快速發展,LAMP、RPA、RAA等越來越多的核酸擴增技術被應用於血吸蟲感染輔助檢測。新技術具有更高靈敏度與特異性、可區分不同種屬血吸蟲、可同時檢測大量樣本等優勢,將為我國檢測血吸蟲病提供一種新技術手段,解決漏診誤診問題,降低病人的疾病負擔。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所許靜研究員在2021年《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誌》發表的論文中指出:當前我國血吸蟲病持續呈低度流行態勢,現有血吸蟲病風險監測技術與體系已不能適應與滿足血吸蟲病消除進程需求。部分流行區甚至一些已達到傳播阻斷或消除地區的防治成果基礎不穩,防控工作仍存在薄弱環節。江蘇省血吸蟲病防治研究所研究團隊基於傳染源和釘螺控制並重的防治策略,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構建了國內首個血吸蟲病防治信息管理平臺,進一步加強疫情研判和決策輔助能力,有效控制和監測血吸蟲病的輸入和流行。

  控制傳染源與控制釘螺是消除血吸蟲病的重要措施。每年全國開展釘螺監測約58億平方米,由於釘螺個體小且與部分螺類相似,釘螺監測存在耗時耗力和漏診誤判的問題。2021年,國內首款“AI智慧識螺”産品問世,幫助基層工作人員和老百姓快速、準確地自動識別釘螺,提高了工作效率,減輕了工作負擔,極大地保障人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控制釘螺技術主要包括藥物滅螺、生物滅螺、生態滅螺等等。氯硝柳胺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唯一推薦使用的滅螺藥,自1972年以來被廣泛使用。我國血防專家針對不同環境類型,開發出了氯硝柳胺懸浮劑、粉劑、顆粒劑等不同劑型,並建立了浸殺法、噴灑法、噴粉法、鏟草皮沿邊藥浸法、緩釋法等相關滅螺方法與技術規範,研發了基於噴灌機、噴粉機、無人機等設備的藥物滅螺裝置,最大程度保證了滅螺藥物發揮作用。除藥物滅螺外,專家們還因地制宜,創造了溝渠改造、水改旱、土埋、吸沙填埋、蓄水養殖、抑螺防病林等諸多生態滅螺方法。

  中國醫師支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血吸蟲病防治

  血吸蟲病是全球性公共衛生問題。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顯示,血吸蟲病主要流行于亞非拉78個國家和地區,感染者超過1.4億人,受威脅人數超過7億。感染人體的血吸蟲主要有6種,包括日本血吸蟲、湄公血吸蟲、馬來血吸蟲、曼氏血吸蟲、埃及血吸蟲和間插血吸蟲。後三種主要分佈于非洲。54個非洲國家和地區中,50個國家流行血吸蟲病,超過4.9億非洲人民正在遭受血吸蟲感染的威脅。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每年有20多萬人死於血吸蟲病。2020年,WHO發佈《結束忽視,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2021—2030年被忽視的熱帶病路線圖》,其重點目標之一是2030年全球消除作為一種公共衛生問題的血吸蟲病。非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疾病控制高級顧問王曉春研究員告訴記者,非洲國家經濟發展較慢、衛生條件與技術普遍落後,缺乏專業技術人員,疾病防控體系薄弱,實現血吸蟲病消除目標面臨諸多挑戰。

  2014年5月21日,中國、世界衛生組織和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桑給巴爾簽署了關於在桑給巴爾開展血吸蟲病防治合作的諒解備忘錄。江蘇省血吸蟲病防治研究所副所長、中國援助桑給巴爾血吸蟲病防治項目負責人楊坤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2016年8月,受商務部委託,我所正式承擔援桑給巴爾血吸蟲病防治技術合作項目。2017—2020年,30名血吸蟲病防治專家到桑給巴爾開展對外公共衛生援助工作。非洲基礎設施落後,背後的艱辛超乎想象。氣候炎熱,斷水停電是常態。那裏道路和公共設施不好,經常是跋山涉水查病治病,頂著烈日冒著暴風雨查螺滅螺。”

  通過3年努力,血防專家們完成了近2萬人的查病,近5萬人的健康宣教,當地示範區疾病感染率從8.92%下降到1%以下。血防專家們不僅實現了防治目標,還毫無保留地分享了中國防治經驗和適宜技術,對促進桑給巴爾控制與消除血吸蟲病發揮了重要作用。如建設了血吸蟲病智慧語音警示器,提升了血吸蟲病風險地區的預警效果;構建了首個用於桑給巴爾的血吸蟲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統,克服了人工錄入易出錯、疫情數據更新滯後等難題。時任桑給巴爾衛生部長哈馬德在視察時稱讚中國血防專家,認為中國的防治經驗和技術為當地疾病防控體系的構建發揮了重要作用。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和中國發展突飛猛進,中國日漸走近國際舞台中央承擔起大國責任,世界也期待更多的中國聲音和中國方案。中非合作論壇—達喀爾行動計劃(2022—2024)明確指出,中國將幫助非洲抗擊艾滋病、肺結核、瘧疾、血吸蟲病等傳染性疾病。在推進全球抗疫合作、共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今天,中國血吸蟲病防治經驗的分享,將助力達喀爾行動計劃的偉大目標的實現,保障中非醫療衛生合作,同時也為非洲乃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抗擊血吸蟲病工作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為全球衛生發展和全球安全服務。(記者 張恪忞 趙延靈 實習記者 劉嘉誠 校對 宋春燕)

編輯:戴萌萌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弘揚新時代醫師精神 共享血吸蟲病防控經驗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