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破困境?西部高校崛起之問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2年08月15日 07:02:51
中國青年報 | 2022年08月15日 07:02:51
原標題:西部高校崛起之問
正在加載

  説起學校這些年來的發展,青海大學黨委副書記、常務副校長李麗榮感觸頗深。

  “青海大學20年的發展,作為一個經歷者來講,我認為發展非常快,我們自己稱之為‘跨越式發展’,但是跟東部院校相比,差距不是縮小了,而是在不斷地擴大。” 李麗榮説。

  這所身處西部腹地的高校,曾被相關部門領導認為實現了高校發展的“三級跳”——短短的20年間,學校“每年一小步,三年一大步,五年一台階”。從最初的學校整合、規模升級,到後來發揮當地優勢,培育特色學科,再到名校組團式的對口幫扶,讓青海大學躋身雙一流建設高校。

  然而,即便是這樣快速的“跨越式發展”,一些西部高校仍然跑不贏東部院校。不少西部高校發現,即使有各種各樣的政策傾斜,優質生源缺乏、優秀教師短缺、學科發展受限等問題仍然制約著西部高校發展。如何突破這樣的瓶頸,是不少西部高校反反復復討論、思考的問題。

  跨越式發展

  就像是一台老爺車被拽上了高速路,這些年來,對於不少西部高校來説,都經歷了從前少有的快速發展。

  其中,青海大學就是一個典型例子。自2000年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後,這所西部高校在2001年成為清華大學的對口支援高校;2004年,成為省部共建高校;2008年,進入“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行列;2012年,入選“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2018年,被列為部省合建重點支持高校;2021年,擁有4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022年,成為新一輪雙一流建設高校……

  “這個發展歷程,實際上是西部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很好的縮影。” 李麗榮説。

  在這20年裏,這所西部高校也沒有辜負期望:很多優勢學科是東部高校很少涉及而地方發展又十分需要的。李麗榮表示,“目前,學校圍繞高原特色構建了五大學科體系,在校內實現了很好的學科交叉,包括高原生態環境、高原農牧業、人民健康、鹽湖資源的綜合利用、能源的綜合利用等。在這種體系下基本上實現了對接青海省的主導産業,也是真正的立足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來發力。”

  説起“跨越式發展”,新疆農業大學教務處副處長賈宏濤也深有體會。

  新疆農業大學被稱為“中國最西部的農業大學”,也是新中國成立後新疆建立的第一所本科院校。2012年,該校入選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高校。近年來,該校還得到了浙江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等9所高校的對口支援。

  這所地處邊疆的學校對一代又一代大學生的教育和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該校有一門支農勞動課程,20多年來,這門課程組織了1900多個班級約7.8萬名學生參加了為期3周的農村秋收勞動過程。賈宏濤説:“這個過程對很多學生影響是非常大的。通過支農勞動,很多學生的精神狀態,包括學業的勤奮程度發生了很大改變。”2021年,這門課程獲批國家一流本科課程。

  除此之外,該校要求全疆各個縣都要有學生去助力鄉村實踐,依託各種新疆特色資源和特色活動,讓學生參與到鄉村振興一線,鍛鍊自己的實踐能力。

  “特別是在響應自治區扶貧開發的過程中,很多學生參與了駐村點的工作,對農民進行基本的知識培訓、語言翻譯等。教授也會帶領研究生和本科生建立各種小組團隊,深入生産基層一線解決生産中的問題。大概7000多人次參與脫貧攻堅和美麗鄉村建設的工作。”賈宏濤説。

  追不上的排頭兵

  對於不少西部高校來説,儘管近年來的飛速發展令人驚嘆,但是若把目光放在全國,自己和東部院校的差距卻越來越大。

  這一差距,體現在生源上。

  據蘭州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李碩豪的《西部高等教育均衡發展的路徑創新》一文,在我國進入國際公認的普及化高等教育發展階段時,到2020年,西藏、新疆、甘肅、青海、內蒙古等10個省(區)無法實現普及化,在中國地圖上顯示出一個高等教育普及化“C狀滯後區”,這個“C狀滯後區”覆蓋的10個省(區)中有8個位於西部。目前,西部12個省區市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與東部11個省區市平均差距達13個百分點。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蘭州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長鄔大光和團隊近年對西部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進行了一次系統的分析。他發現,“十三五”期間,我國4個地區高等教育形成強烈對比,4個地區實際毛入學率從高到低依次為東北、東部、中部、西部。

  “經過3個五年計劃,西部地區的毛入學率都有較大發展,但與其他東部、中部、東北部相比,從量來説相對落後。西部地區各省份之間毛入學率的發展依然不均衡。”近日,在陜西西安舉辦的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與高校治理創新論壇上,鄔大光這樣説。

  然而,在鄔大光看來,西部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的增加是否還要靠西部自身解決?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是否有必要在省域之間形成平衡?這都是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因此,我覺得這個問題上,我們沒有必要追求各省毛入學率指標的‘一刀切’。”鄔大光説。

  這一差距,也體現在人才上。

  延安大學副教授梅定國2019年12月發表的《西部高校人才隊伍建設的現狀、問題與對策》一文指出,當前西部地區高校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仍存在以下問題:一是人才儲備不足,師資流失現象並未得到根本遏制。調研發現,西部地區高校普遍存在入職教師三年內離職率相對較高的問題;二是師資力量老化,年齡結構失衡。除少數“雙一流”建設高校外,多數受訪高校50歲以上教師佔比接近50%,35歲以下青年教師僅佔15%左右,師資“青黃不接”現象較為明顯;三是引進人才創新意識不濃,科研成果産出效率不高。

  這一差距,也體現在評價上。

  “在東西部高校發展差距越來越大的背景下,應當如何去評價特色和水平?”

  在李麗榮看來,生態學科可以算是學校的王牌了,但從基礎學科或尖端學科角度來講,青海大學和東部高校沒有可比性。

  李麗榮表示,“圍繞著高原科學的問題,我們踏踏實實地做了很多工作。但是,研究高原科學的水平和研究其他學科的水平,怎麼去比較?這是目前我們最困惑的問題。很多人都在講學科排名,我不敢講,因為我們沒有哪個學科排名達到A+了。但是在這個學科裏,我們在不斷填補國家甚至世界上的空白。”

  “因此,特色和水平之間應該如何衡量和評價,這是西部高校發展的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李麗榮説。

  在困境中突圍

  由此可見,在這個高速發展的軌道上,西部高校跑得不是慢,而是跑得不夠快。那麼,西部高校應當如何“趕上”這些東部高校的發展速度呢?

  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校長劉永亮認為,學校的發展一定要和當地的經濟産業發展相結合。“我們要服務地方經濟,支撐地方經濟發展,一定要把自己的專業,特別是核心專業和地方經濟緊緊地捆綁在一起。”

  不少西部高校都會面對“留不住人”的問題,劉永亮有一套自己的做法。

  “各個學科都有類似的經驗:好不容易培養一個優秀人才,結果外面各種‘吸引’,人家走了。”劉永亮説,“因此,我們必須讓老師明白‘平臺’的作用。學校要打造西部現代職教研究院等‘大平臺’——我們歷來把培養師資團隊放在個人之上。平臺高了,老師自然就被抬高了。”

  李麗榮也認可這樣的觀點。“待遇留人、事業留人,我們做得更好的是平臺留人,搭建大平臺,通過大平臺引好團隊,通過好團隊做好項目,通過好項目來做好成果,這是我們的一點經驗。”

  “如今大家都在喊‘帽子’滿天飛。‘帽子’不重要,但是‘凳子’很重要,我們希望在國家戰略的前提下,能夠在西部地區留一些‘凳子’,來的人坐凳子享受待遇,等走的時候把‘帽子’帶走,把‘凳子’留下,後來人接續做好這個工作,這是西部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關鍵。”李麗榮説。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西部的高校有特色,有優勢,但同樣有差距,有短板。如何把握宏觀發展的脈絡,也是不少教育研究者關注的問題。

  北京師範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周海濤認為,西部高校發展,教育集群發展是重要依託,要充分發揮跨區域高校聯盟的統籌協調作用,深度合作、優勢互補。科研合作有助於彌補西部高校資源缺口、薄弱學科,推動科研水平提升,助力西部優勢學科擴大科研影響力。“受歷史條件制約,西部高校內部落差相對顯著,要充分尊重院校發展傳統,不採取一刀切的方式強迫院校改革,鼓勵院校發揮不同作用。”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管培俊認為,要充分發揮西部高水平大學的龍頭作用跟區域高校集群的溢出效應,帶動西部高等教育的整體發展。要以西部地區高等教育均衡發展為導向,建設高質量的高校集群,既要關注西安、蘭州等大城市高校發展,也要統籌大量位於非省份城市的高校的發展。

  “堅持創新發展、融合發展。首先要打破高等教育與獨立科研機構的建設,通過合併、整合、聯合、合作等多種突進,推進高校與科研院所有機融合,改善目前各自為政的局面,真正實現協同創新,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管培俊説。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

編輯:曹禎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如何突破困境?西部高校崛起之問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