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中國·網絡媒體生態行】潼關黃河濕地:構築陜西東大門生態屏障

來源:央視網 | 2022年08月11日 10:42:02
央視網 | 2022年08月11日 10:42:02
原標題:
正在加載

  央視網消息(記者 王靜遠 彭俊 王傑臣):“過去有一句話叫,‘潼關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如今這一情況已得到明顯改善,潼關縣目前林地總面積256平方公里,佔土地總面積的48.67%,森林覆蓋率達46.23%。

  潼關縣位於秦、晉、豫三省交界,黃、渭、洛三河交匯處,是陜西東大門的門戶,也是關中區域最重要的生態屏障。

  潼關黃河濕地屬於典型的多沙河流濕地,總面積2827公頃,以渭河為界,共分為兩部分,渭河以北為陜西省黃河濕地自然保護區(潼關段),渭河以南為陜西潼關黃河國家濕地公園。

(潼關濕地公園 央視網記者 王靜遠 攝)

(潼關濕地公園 央視網記者 王靜遠 攝)

  “這幾年最大的變化就是水質好了、水鳥變多了。”潼關縣濕地保護中心主任劉鵬介紹,近幾年,通過實施濕地保護與修復、退耕還濕、濕地封育和開展“打擊破壞野生動物資源違法犯罪常態化整治”等專項行動,濕地範圍內的野生動物棲息地不斷擴大,鳥類種群數量不斷增加,生物多樣性更加豐富。

(劉鵬 央視網記者 彭俊 攝)

(劉鵬 央視網記者 彭俊 攝)

  “每年冬季,成千隻白天鵝從潼關濕地一路遷徙到河南三門峽天鵝湖越冬。”如今,潼關黃河濕地已成為候鳥重要遷徙地、覓食地和越冬地。

  不僅如此,濕地範圍內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其中國家Ⅰ級重點保護物種4種,包括黑鸛、大鴇、金雕和白肩雕;國家Ⅱ級保護物種15種,包括白天鵝、灰鶴等;野生植物有國家II級保護植物野大豆1種。

  站在潼關黃河濕地向遠處眺望,目之所及是一片綿延的綠色,這得益於過去幾年來潼關縣沿黃防護林的建設。

  “從河南進入陜西,第一道門就是潼關,把陜西東大門的綠化工程做好了,人們一進到陜西就能看到滿眼的綠。”潼關縣林業局副局長郭建軍説道。

(郭建軍 央視網記者 王靜遠 攝)

(郭建軍 央視網記者 王靜遠 攝)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流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潼關縣南依秦嶺,北臨黃河,坮垣溝壑眾多,地形地貌複雜。為了進一步實施沿黃防護林提質增效和高質量發展工程,潼關縣投資5000萬元建成東大門坮垣綠化工程。

  通過採用生態林和經濟林相結合的模式,進行補植補栽,堅持“誰的地誰所有,誰管護誰受益”,樹隨地走,共栽植側柏、連翹、山桃等苗木3.2萬株,逐步實現了沿線裸露直觀坡面植被恢復綠色全覆蓋,在溝壑殘垣上打造出一道美麗的風景線,構築陜西東大門生態屏障。

  郭建軍表示,除了黃河和渭河干流南岸裸露直觀坡面植被恢復之外,潼關縣還實施了沿線堤岸防護林恢復提升、沿線退化防護林修復、沿線村鎮森林鄉村防護林建設、沿線低效經濟防護林提升改造、沿線道路防護林綠化美化等多項工程。

(東大門坮垣綠化工程 央視網記者 王靜遠 攝)

(東大門坮垣綠化工程 央視網記者 王靜遠 攝)

  郭建軍表示,林業保護不僅是一項生態工程,更是一項民生工程,“我們希望能讓綠色生態成為潼關的亮麗名片,讓生態潼關成為陜西面向全國的美麗封面”。

編輯:王靜遠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美麗中國·網絡媒體生態行】潼關黃河濕地:構築陜西東大門生態屏障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