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中國·網絡媒體生態行】護邊員圖門:每一個牧民就是一個哨兵

來源:央視網 | 2022年07月20日 13:30:20
央視網 | 2022年07月20日 13:30:20
原標題:
正在加載

央視網消息(記者 王靜遠 彭俊 于曉丹):“這是爺爺的崗哨,這是爸爸的崗哨,這是我的崗哨……”順著圖門手指的方向望去,3座崗哨並排矗立著。登上最高的那座崗哨,周邊情況盡收眼底,隨之展開的還有圖門一家三代人跨越世紀在草原深處接力守護的故事。

(三代人的三座崗哨 央視網記者 王靜遠 攝)

“三代護邊”

呼倫貝爾市地處中俄蒙三國交界,全市邊境線長達1733.3公里,在這條漫長的邊境線上有這樣一支護邊員隊伍:他們是一群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常年奔波在祖國綿長的邊境線上,協助邊疆地區黨和政府守邊護邊、維護邊防安全,為祖國的邊防築起一道堅固的屏障,被譽為流動的哨兵、有生命的界碑。

“不穿軍裝卻甘守邊防,不是戰士卻一心戍邊”,新巴爾虎右旗貝爾蘇木貝爾嘎查的圖門一家三代人,都是這支光榮隊伍中的一員。

(護邊員圖門 受訪者供圖)

圖門一家世代居住在巴爾虎草原,1939年諾門罕戰爭爆發,圖門的祖父拿起鋼槍,加入當地的抗日武裝。

戰爭結束後,一起參戰的牧民告訴圖門的父親希日胡:“巴日哈薩巴達在戰鬥中犧牲了。”就這樣,為祖國守邊的擔子就落到圖門的父親肩上,而祖父臨行前留下的“一定要守好這片草原”這句話,也從此成了圖門一家的家訓。

“阿爸從小就告訴我,這裡是我們的家,我們出生在這裡,就必須擔負起守邊護邊的使命。”在祖輩和父輩的熏陶下,圖門從小就立下了衛國戍邊的志向。

1985年,18歲的圖門剛符合民兵選拔條件,就騎馬到20公里外的蘇木報了名。第二年,圖門以馬上射擊5發全中的好成績獲得民兵比武第一名,被旗人武部選拔入伍。服役期間,圖門曾榮立三等功。

退伍後的圖門放棄到市區工作的機會,選擇接過父輩手上的接力棒,當了一名“不穿軍裝的邊防戰士”,正式成為家中第三代“護邊員”。 

邊境線上的“翻譯官”

圖門家的蒙古包裏,一面墻上擺滿了一家三代衛國戍邊的照片和榮譽證書,還有早年父輩巡邊用過的望遠鏡、水壺、馬鞍等。

在一個木制相框裏,一張泛黃的黑白照片上,一名邊防戰士正和一位身著蒙古袍的老人交談;老人便是圖門的父親。上世紀90年代,圖門選擇回到家鄉當“護邊員”也和父親有關。

退伍那年,作為優秀士兵,圖門本有機會留在部隊。當時,他的父親因意外,摔斷了三根肋骨,由於語言不通,沒法到醫院看病,這件事讓圖門決心回到家鄉,“我不能連回報父母的恩情都做不到。”

從這以後,圖門開始自學漢語,成了“邊境線上的‘翻譯官’”,一來是為了幫助牧民們解決日常看病、牲畜過境等需求,二來也能更好地完成守邊護邊的工作。

(圖門 央視網記者 于曉丹 攝)

自從當上了護邊員,圖門的生活中就不再只有自己的小家,大多數時間他都在為“大家”的事兒忙碌著,女兒生孩子的時候、妻子生病的時候他都不在身邊,“兩邊的事情,肯定會有一邊照顧不到的時候。”

鄰居曾勸他:“咱牧民管好自己的羊就行了,管那麼多閒事兒幹啥?”每每聽到這類話,圖門總會回復對方:“我們家離中蒙界湖貝爾湖有500米的距離,幾代人一直都生活在這裡,我們出生在這裡,本就有義務守邊疆。”

“邊境線上的工作,冬天是凍的,夏天是熱的”,作為北疆“紅色堡壘戶”,圖門在完成巡邊任務之餘,最常做的事情就是策馬往返于各個執勤點位,為新入職的護邊員講解護邊技能,最多的時候,一天能把管段跑上兩三遍。

(圖門的“護邊日記” 央視網記者 于曉丹 攝)

每一座蒙古包就是一所流動的哨所,每一位牧民護邊員都是時刻在崗的哨兵。有一次,圖門夫婦得知莫能嘎查畢力棍的515隻羊丟失實情後,夫婦倆半夜到邊境線附近四處尋找,終於找到要過邊境的一群羊,倆人趕緊聯絡丟羊的戶主,他們把515隻羊安全送到家。

這樣的例子在圖門的日常工作中不勝枚舉。提起牧民們對自己的感謝之情,圖門卻説:“這不是感謝不感謝的事情,我這一輩子想做好一件事,就是護邊,也是祖父和父親交給我的最重要任務。”

特殊的“戰友情”

圖門家住在貝爾湖邊,這裡每年一到冬季,便極易發生牲畜越境。

今年1月,圖門在草場放牧時,接到貝爾邊境派出所電話稱有十幾頭駱駝在中蒙邊境覓食,隨時可能越境,他顧不得自家羊群,跨上馬便奔向邊境線。

圖門憑藉經驗鎖定了駱駝群行蹤,當圖門協助民警將駱駝群驅離邊境返回牧點時,發現自家本就不多的羊被沙塵暴吹散了數只。他並沒有向邊境派出所民警提及此事,後來,還是民警從牧民口中得知了這一情況,一起想辦法給他補上了損失。

在“紅色堡壘戶”輻射範圍內,護邊員們會分組進行巡邊,邊境範圍內一有什麼特殊情況,他們都會及時上報給嘎查黨支部、蘇木黨委、邊境派出所、邊防部隊,守護好邊疆的安全穩定。

(圖門在展示三代人護邊的照片 央視網記者 王靜遠 攝)

貝爾邊境派出所所長佔軍介紹,因為對周邊環境極為熟悉,圖門對出現在周邊草場上的陌生人及草場上發生的細微變化十分警覺。圖門這些護邊員們無形中填補了軍警巡邏管控的盲區和死角,形成一張“疏而不漏”的安全網絡。

從石頭路到柏油路,從徒步難行到策馬巡邊,從完全依靠人力到配備信息化裝備……圖門介紹,這些年國家對護邊員的政策補貼和待遇不斷提高,還配發了巡邏裝備。

幾十年來,圖門風雨無阻,堅持每日兩次巡邊,累壞了8匹馬、騎壞了6輛摩托車,他所在的邊境管段從未發生過人畜越境的事件。他也因此被內蒙古自治區和內蒙古邊檢總站授予“邊防工作先進個人”“十大優秀護邊員”“優秀共産黨員”等榮譽。

(圖門曾獲“十大優秀護邊員”等榮譽 央視網記者 王靜遠 攝)

“這條路,我會一直走下去,直到我老得動不了的那天,我會像父親一樣,把護邊的任務交給我的兒子。”圖門希望兒子畢業以後能成為一名移民管理警察,把“三代護邊”傳承為“世代護邊”,把與邊境派出所的“戰友情”世代傳下去。

編輯:王靜遠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美麗中國·網絡媒體生態行】護邊員圖門:每一個牧民就是一個哨兵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