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生命最後時光更有尊嚴!生前預囑首次寫入地方法

來源:成都商報 | 2022年07月03日 06:37:07
成都商報 | 2022年07月03日 06:37:07
原標題:生前預囑首次寫入地方法
正在加載

  6月23日下午,深圳市七屆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深圳經濟特區醫療條例》修訂稿。其中,第七十八條在“臨終決定權”上做出了大膽突破,如果病人立了預囑“不要做無謂搶救”,醫院要尊重其意願,讓病人平靜走完最後時光。深圳市也成為全國第一個實現生前預囑立法的地區。

  生前預囑是指人們事先,也就是在意識清楚時簽署的,説明在不可治愈的傷病末期或臨終時要或不要哪种醫療護理的指示文件。

  《深圳經濟特區醫療條例》修訂稿第七十八條規定:收到患者或者其近親屬提供具備下列條件的患者生前預囑的,醫療機構在患者不可治愈的傷病末期或者臨終時實施醫療措施,應當尊重患者生前預囑的意思表示:(一)有採取或者不採取插管、心肺復蘇等創傷性搶救措施,使用或者不使用生命支持系統,進行或者不進行原發疾病的延續性治療等的明確意思表示。

  提到生前預囑,就不得不提起安寧療護和尊嚴死兩個概念。安寧療護,是指為疾病終末期或老年患者在臨終前提供身體、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料和人文關懷等服務,控制痛苦和不適症狀,提高生命質量,幫助患者舒適、安詳、有尊嚴地離世。可以説,事先立下預囑就是為了臨終時的安寧療護。

  早在2006年,大將羅瑞卿之女、臨床從醫多年的羅峪平參與創建國內首個推廣“尊嚴死”和“生前預囑”的“選擇與尊嚴”公益網站。

  為了幫助生前預囑在民間的推廣,在“選擇與尊嚴”網站的基礎上,2013年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會成立。

  在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會的幫助下,由深圳市衛生健康委員會擔任業務主管單位,深圳市8家安寧療護試點單位做主要發起單位的深圳市生前預囑推廣協會,于2021年4月17日正式成立,成為全國第二個推廣生前預囑的公益組織,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老年科醫生李瑛擔任會長。李瑛認為,生前預囑立法可以更好地保護每個人在生命末期為自己生命做主的權利,是一種尊重患者利益的表現,同時也有利於安寧療護工作的開展。

  生是偶然,死是必然。如果説生命是一條航船,每個人都是這條航船的掌舵者。讓生命完美地謝幕,不應成為一種奢望。

  ◆兩個故事看清

  生前預囑會給臨終病人帶來什麼?

  住院期間疼得一直在出汗

  “母親堅持治療很辛苦,現在想想都讓人心酸”

  河南人王女士的母親被查出癌症晚期以後,一共進了3次醫院,她得到消息時,已經是2017年11月,母親第三次住進醫院。

  “我從北京趕回去看她,她穿著病號服躺在病床上,插著氣管、導尿管,旁邊是一台台儀器,看上去很無力。”王女士告訴記者,“她告訴我,化療很難受,吃不下東西,還吐,渾身疼。”

  一個細節是,她母親平素喜歡穿幹爽的衣服,但在住院期間,她身上的衣服就沒有幹過,“疼得一直在出汗”,換衣服都來不及。

  王女士在家排行最小,上有3個姐姐,姐妹4人希望醫生“盡力治療”。但實際上,她們也知道,目前已經沒有走出醫院的可能,但誰也説不出“放棄”兩個字。

  王女士還記得,化療之後,她們為了減輕母親的疼痛,還求來中藥偏方,在家熬完之後把藥汁帶到醫院。“我們覺得母親堅持治療很辛苦,現在想想都讓人心酸。”王女士對記者説,她們的努力並沒有延長母親的生命,老人家堅持到過完正月十五離世了。

  患癌6年,她時常思考

  人生最後一程

  應該以怎樣的姿態離開

  2019年3月,70歲的老教師殷老師在親朋好友以及醫生的陪伴下簽署了生前預囑,這意味著在未來疾病發展到不可逆轉的時候,為保持尊嚴減輕痛苦,將放棄一些無明顯積極意義的搶救措施。

  在生前預囑中,殷老師勾選了:當生命支持只能延長死亡過程時,放棄心肺復蘇、放棄使用呼吸機、放棄使用喂食管、放棄輸血、放棄使用昂貴抗生素。對於為什麼要簽生前預囑,殷老師告訴記者,一年多前,老伴肺癌晚期,全家開了一次家庭會議,“老伴説不想要進行任何搶救,最後他平靜地走了,沒有多大的痛苦。”老伴平靜而有尊嚴地離開,給了殷老師很大的感觸。患結腸癌6年,她時常思考:人生最後一程,應該以怎樣的姿態離開?

  於是,在與兒子商量之後,殷老師決定簽下生前預囑,一旦到了生命末期,她拒絕“有創搶救”,選擇用無創的“緩和醫療”來代替。“讓別人來決定你的權利,有的時候是吻合的,有的時候不吻合,甚至可能是相反的。所以,我就想能夠自己做主、自己選擇,自己決定做好最後一件事。”殷老師説。對於母親的選擇,殷老師的兒子葉先生表示,尊重她的意願。

  ◆三個問題讀懂

  生前預囑與放棄治療不同之處?

  ■ 李瑛介紹説,傳統醫學的做法是,患者到了臨終的時候,比如腫瘤終末期或者老年多器官衰竭,雖然明知任何醫療措施都不可能逆轉病情,但救死扶傷的醫學精神,仍然會讓大多數醫生把患者送到ICU進行氣管插管等生命支持系統維繫生命。

  ■ 在ICU中,患者會接受很多痛苦的醫療救治措施,躺在冷冰冰的病床上、全身插滿各種管子、周身浮腫、皮膚潰爛,而且得不到親人們的陪伴,最終結局也還是不治而終,而且很多家庭可能由此背負高額的醫療債務。這樣的情形屢見不鮮。往往在送ICU之前,醫生會徵求患者家屬意見,大多數家屬明知救不過來,但迫於親情和害怕擔上“不孝之子”等罪名而咬牙説“進”。

  ■ 從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預立生前預囑,在健康或者意識清楚的時候,提前把自己生命最後一公里時,要或不要什麼樣的醫療措施安排好,以備不時之需是多麼的重要。

  家屬把搶救生命視為“孝道”,醫生把救死扶傷視為天職。但是,兩者都忽視了病人的自主權利。事實上,徒勞的過度搶救,往往只是增加病人的痛苦。即便生命在延續,也是沒有尊嚴的。

  “尊嚴死”不同於安樂死,是指在不可治愈的傷病末期,放棄搶救和不使用生命支持系統,讓死亡既不提前,也不拖後,而是自然來臨。在這個過程中,應最大限度尊重本人意願,儘量使其有尊嚴地告別人生。“尊嚴死”不把挽救生命作為首選,而是將無痛、無懼、無憾地離世作為目標,讓“生死兩相憾”變成“生死兩相安”。

  如何立生前預囑?

  李瑛:我們建議有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都可以簽署生前預囑,雖然死亡離老年人和不可治愈的嚴重疾病患者更近,但是生命無常,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個先來。最好是在意識清楚、環境輕鬆的狀態下,與家人、朋友、醫生甚至律師等相關人士一起討論,充分了解,然後作出決定,簽署時需要有兩個見證人。在地方沒有立法和專設機構管理的情況下,填寫的文件,只能自己或者交給家人保管。

  目前國內流行最廣泛的一個版本是由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會的選擇與尊嚴網站推出的“我的五個願望”,可以掃描二維碼來填寫,國內已經有5萬多人填寫,但對於14億多人口的國家來説,這還是一個非常小的數字。當然,“我的五個願望”只是生前預囑的一種形式,它可以有很多形式,比如可以口頭表達,或者錄音錄像。預囑也是可以更新的,以立的最後一份為準。

  目前,老年人來立的並不多,可能由於思想觀念等問題不太願意談論死亡話題。一些經歷過生死問題的中老年人填寫預囑的最多,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此表現出非常積極的態度。

  立下生前預囑會不會在病人還有希望救治的時候就放棄治療?

  李瑛:這是一個非常嚴肅重要的問題,也是很多民眾沒有理解透而擔心的問題。其實安寧療護從定義上就已經很明確,是在不可治愈的傷病末期或臨終時使用,也就是病人經過可及的最先進的現代醫療病情仍無法逆轉時,才會進行安寧療護。進入安寧療護是有嚴格標準的,需要至少兩位執業醫師評估。絕不會對簽署過預囑的可救治的急性醫療患者(比如急性心梗、腦出血等)或未經過規範治療的腫瘤患者等隨意放棄原發病的治療和搶救。

  如果簽署生前預囑時要求安寧療護,但真正在臨終時又口頭要求氣管插管等治療,這時怎麼辦?

  李瑛:這確實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人在臨終時,求生欲肯定都是有的。比如臨終時嚴重的呼吸困難瀕死感,可能大多數患者會要求進行氣管插管救治。在5個願望裏,也提到了,假如生命支持措施對緩解症狀有好處,那麼我需要這些措施。但是對緩解症狀無用之後,我要求撤掉它。不過撤掉生命支持治療,會面臨很多醫學、倫理甚至是法律上的問題。

  生前預囑可以隨時改變,即便到最後臨終的時候也是可以的。我們尊重患者的選擇,任何選擇都沒有對與錯。但安寧療護就是解除患者一切痛苦不適的醫療,如果患者發生這樣的情況,安寧療護技術有辦法讓患者解除呼吸困難的感受,從而安寧坦然地接受死亡的到來。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宋昕澤 潘俊文 實習生 張昱時 綜合新華社、央視新聞、法制日報等

編輯:黃佐春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讓生命最後時光更有尊嚴!生前預囑首次寫入地方法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