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沿著總書記的足跡·青海篇:推進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就

新聞頻道 來源:人民日報 2022年06月28日 20:21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高原長天流雲,三江奔涌不息。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赴青海考察調研、兩次參加全國人大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寄予“在推進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不斷取得新成就”的殷切期望,為青海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從三江源頭到大湖之畔,從農區人家到草原牧鄉,青海幹部群眾堅定不移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聚力綠色發展,築牢生態屏障,共創美好生活,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青海篇章。

  邁上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碧綠的滷水,在戈壁烈日下結晶,總面積近百平方公里的鹽田裏,數十艘採鹽船正在作業。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鉀肥分公司采收車間主任周廣文盯著電子屏幕,遠程控制著無人化採鹽船運轉。不久前上線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讓“上船一臉鹽、下船滿嘴鹹”的傳統人工採鹽成為歷史。

  2016年8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時,沿棧道步行至鹽湖邊,察看現代化機械採鹽操作,了解鹽湖資源儲備保護、開發利用等情況。總書記指出,鹽湖資源是青海的第一大資源,也是全國的戰略性資源,務必處理好資源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發展循環經濟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必由之路,要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積極推動區內相關産業流程、技術、工藝創新,努力做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讓鹽湖這一寶貴資源永續造福人民。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近年來聚力破解關鍵技術難題,鉀資源綜合回收率已經提升到75%,達到世界領先水平。鹽類産品從單一的氯化鉀拓展到20多種,實現了循環利用、綠色發展。

  約九成國土屬於限制開發區或禁止開發區的青海,如何找準發展定位?“要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堅持綠色低碳發展,結合實際、揚長避短,走出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要立足高原特有資源稟賦,積極培育新興産業,加快建設世界級鹽湖産業基地,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産業高地、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綠色有機農畜産品輸出地。”2021年6月在青海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為青海高質量發展指明方向。

  建設産業“四地”,創新驅動是澎湃動力。

  一面面大氣美觀的玻璃幕墻面板,正從青海黃河上游水電開發有限公司西寧太陽能電力分公司的生産車間魚貫而出,“光電轉化率高,造型時尚,應用場景高端,是市場潛力巨大的新型環保建材。”公司副總經理宋志成介紹。6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就是在這個車間視察太陽能電池生産線,了解企業發展光伏全産業鏈及科技研發、生産經營等情況。“總書記希望國有企業&&提高創新能力,努力形成更多更好的創新成果和産品,在創新發展方面發揮更大引領作用。”宋志成説,“這幾年我們通過組織技術團隊奮力攻關,已經成功實現IBC電池及組件量産,轉換效率、雙面率、溫度系數等指標處於世界先進水平。”

  著力培育構建以“四地”為主體的産業創新體系,青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研究出臺了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20條政策舉措、優化科技創新體系18條政策舉措,組織實施“揭榜挂帥”和“帥才科學家負責制”項目試點,為科技創新注入活力。

  在政策激勵和支持下,一批自主技術國際領先的“專精特新”企業在青海大地涌現。國內首個萬噸級碳纖維基地投産,光伏、鋰電産業實現集群發展,全國每生産3塊鋰電池,就有一塊來自西寧。

  建設産業“四地”,深耕稟賦打造核心競爭力。

  走進青海聖源地毯集團有限公司生産車間,一塊塊不同規格、不同顏色的藏毯挂滿展示墻,花樣精美,令人目不暇接。2021年6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這裡考察調研時強調,推動高質量發展,要善於抓最具特色的産業、最具活力的企業,以特色産業培育優質企業,以企業發展帶動産業提升。

  如今,依託優質原料、獨特民族風格和精湛製作工藝,青海聖源地毯集團有限公司産品已遠銷歐美、中東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古老的藏毯織出了“國際范兒”。

  將建設産業“四地”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主攻方向和行動路徑,青海結合實際、揚長避短,堅定邁上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依託得天獨厚的“風光”資源,青海清潔能源建設跑出加速度。截至2021年底,全省電力裝機中清潔能源佔比90.83%、新能源佔比61.36%,持續保持全國最高比例。源源不斷的綠電遠送其他省份,為實現“雙碳”目標貢獻青海力量。

  打造高原“詩和遠方”,青海推出精品旅遊線路200條,旅遊人次、旅遊總收入年均增長都在20%以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吃上“旅遊飯”的群眾,對保護和發展的關係有個生動比喻:好似熱奶茶裏泡酥油,濃得分不開,味道好極了。

  傳統農畜業,形成綠色有機品牌。全省牦牛藏羊質量安全可追溯規模超過400萬頭(只),認證綠色食品、有機農産品和地理標誌農産品已達925個。2021年,青海農産品出口額同比增長54.7%,勢頭強勁。

  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來抓

  攀上海拔4610米的牛頭碑,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扎陵湖鄉擦澤村生態管護員索索舉起望遠鏡,開始新一天的巡邏:夏日的黃河源,綠草如毯、平湖如鏡,藏原羚、斑頭雁不時穿梭其間。他隨即掏出筆記本,上面的觀測記錄已是密密麻麻。右臂上鮮紅的“生態管護員”袖章,讓索索覺得“既驕傲,又沉甸甸的”。

  “希望大家在國家政策支持下,齊心協力管護好湖泊、草原、河流、野生動物等生態資源”。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到青海考察,在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與三江源地區基層幹部、管護員進行視頻交流。索索作為生態管護員代表與總書記視頻連線。如今,在三江源國家公園,像索索這樣的生態管護員已有1.72萬名。

  青海是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三江源是“中華水塔”,長江、黃河、瀾滄江三大河流滋養著大半個中國。

  這次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來抓,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青海堅決扛起維護國家生態安全重大政治責任,啟動生態文明高地建設,制度體系創新取得新突破,探索積累了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最亮眼的莫過於國家公園體制試點。

  “搞好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總結三江源等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經驗,加快構建起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青海在三江源國家公園試點中推行大部門制改革,創建“1+N”政策體系,探索生態管護員制度,有序擴大社會參與……作為我國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沒有現成模式和經驗可循的三江源走出新路,2021年10月成為正式設立的首批國家公園之一,保護面積增至19.07萬平方公里。

  在全國率先啟動國家公園示範省建設,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體制試點任務全面完成,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工作正式獲批,崑崙山國家公園前期工作紮實推進……“在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上走在前頭”,青海踐行囑託,收穫碩果。

  最美自然,需要落實最嚴保護。2021年3月7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現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海對國家生態安全、民族永續發展負有重大責任,必須承擔好維護生態安全、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使命,對國家、對民族、對子孫後代負責”“正確處理發展生態旅遊和保護生態環境的關係,堅決整治生態領域突出問題”。

  走進祁連山南麓的木裏礦區,曾經因違法開採留下的“纍纍傷疤”,通過種草復綠現已基本完成植被覆蓋。這兩年,祁連山南麓青海片區有798個“問題圖斑”完成整治,全省歷史遺留礦山的生態修復面積達2040公頃。可可西裏禁止非法穿越,黃河源頭鄂陵湖與扎陵湖限制開放,青海湖鳥島沙島景區閉門謝客——最美景色藏于深山,這是青海牢記囑託,堅持生態保護優先不動搖的清醒留白。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從小生長在祁連山下的全國人大代表孔慶菊清晰記得,2021年3月7日下午,人民大會堂東大廳,她拿出兩張照片,請參加青海代表團審議的習近平總書記觀看。“一張照片中,是漫步在草叢中的荒漠貓;另一張,則是行走在樹叢中的雪豹。”孔慶菊説,“總書記凝視著照片説,這説明生態保護見效了。特別是大家的生態保護意識也增強了,看到了生態本身的經濟價值。”如今,從事教育工作整整30年的孔慶菊,站上生態課堂的講臺,又給小朋友展示起這些照片,“把敬畏自然的根,種到尕娃們心頭。”

  湖面開闊,水質清澈,飛鳥翱翔。眼下,又到青海湖裸鯉的洄遊季節。“去年以來,青海湖啟動了第六次封湖育魚,曾經瀕臨資源枯竭的青海湖裸鯉,現在蘊藏量已經恢復到10.85萬噸,比保護之初增長了41倍。”正在河道巡護的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何玉邦説。

  2021年6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時,來到海拔3200多米的青海湖仙女灣,實地考察這裡的生態環境保護情況。“總書記強調,‘青海湖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取得的成效來之不易,要倍加珍惜,不斷鞏固拓展。’這更加堅定了我們保護好青海湖的決心和信心。”何玉邦介紹,通過持續治理、久久為功,青海湖水體面積逐年遞增,目前已達4625.6平方公里,相比10年前增加了約220平方公里。大湖沿岸的居民早已收起漁網,轉型開辦牧家樂,旅遊接待、美麗經濟紅紅火火。

  “保護好青海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2021年6月考察青海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切實保護好地球第三極生態。

  壯美畫卷已經擘畫,責任重大、使命光榮的青海,將遵循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囑託,在高原山河大地間潑墨渲染、盡情鋪展。

  為各族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不懈奮鬥

  眼前的班彥村,一幢幢民族特色房屋整齊排列。家家戶戶通上自來水、天然氣,步行10多分鐘就到鎮衛生院,幼兒園有校車接送,村子距鎮中心學校只有兩公里。

  説起從前的日子來,村民呂有金直搖頭:“祖祖輩輩住在山溝裏,長年喝窖水,種莊稼十年九旱,生活很艱難。”隨著易地扶貧搬遷啟動,呂有金和鄉親們走出了大山。

  2016年8月23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冒雨來到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班彥村,走進呂有金的新家,同一家人圍坐一起,看反映鄉親們一直居住的舊村狀況的視頻。

  “總書記格外關心村民們搬遷之後的出路,問我‘搬下來了,今後有什麼打算?’。”儘管已經過去6年,呂有金對當日情景仍記憶猶新,“總書記微笑著傾聽我的講述,勉勵説,新村建設要同發展生産和促進就業結合起來,大家生活安頓下來,各項脫貧措施要跟上,把生産搞上去。”

  如今,自小跟爺爺學過燒青稞酒的呂有金,申請貸款在新家小院蓋起釀酒作坊,還在政府統一規劃的養殖區喂起了當地特有的八眉豬,媳婦也在家門口當起了土族盤繡産業工人,全家順利脫貧。2021年,班彥村人均純收入達1.23萬元,比2015年增長了4倍多。

  黨的十八大以來,青海42個貧困縣陸續摘帽、1622個貧困村全部出列、53.96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了歷史性解決。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2021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時指出,“要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這兩年,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沙柳河鎮果洛藏貢麻村致力於打造集民族手工業、觀光畜牧業、餐飲民宿為一體的鄉村振興示範點,特色牦牛絨製品企業去年經營收入達到200萬元,帶動村子及周邊1000多戶牧民增收。

  走進村民索南才讓家,屋內陳設齊全、裝修講究,爐火上煮著的奶茶香氣撲鼻。2021年6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索南才讓家中,屋裏屋外仔細察看,並同一家人圍坐在客廳聊家常。

  “我對總書記説,牧民生活好,全靠黨的政策好,衷心感謝黨、衷心感謝總書記。總書記説,老百姓衷心擁護中國共産黨,就是因為中國共産黨始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各民族謀幸福。”索南才讓激動地回憶道,“總書記還説,更好的生活,我們一起來推動、來實現。”

  如今,果洛藏貢麻村配套設施更新完善,吸引了各地遊客和企業的到來。“政策越來越好,自己更得加把勁,將來的生活甜著呢!”索南才讓準備開家特色旅遊品商店。

  立足實際、因地制宜,青海在去年39個鄉鎮、225個村開展試點基礎上,今年再選取200個村開展試點建設,探索具有青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讓各族群眾共享幸福生活。

  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西寧市文匯路街道文亭巷社區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社區,有藏族、回族、蒙古族、撒拉族等少數民族居民1000多人。2021年6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聽取社區加強基層黨建、完善基層治理、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工作彙報,同現場辦事群眾交談。“要把社區作為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重要陣地,發揚各族人民手拉手、心連心的好傳統,共同建設民族團結一家親的和諧家園。”“要牢記黨的初心使命,為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再接再厲、不懈奮鬥。”在社區廣場,習近平總書記諄諄囑託。

  “社區建有‘愛老幸福食堂’,還有舞蹈室、閱覽室豐富我們的退休生活,公益課後託管班則幫了年輕家長們的大忙。”60歲的社區居民卓瑪才仁説,“在這裡生活,幸福感滿滿!”

  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青海多年來堅持把財政支出的75%以上投入民生,用堅實保障托起各族群眾的和諧家園: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惠及150萬人次,學前教育毛入園率、義務教育鞏固率和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累計組建46個縣域緊密型醫共體,全省人均期望壽命提高到73.97歲,“十三五”時期完成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28.93萬套……

  在格爾木市南郊的長江源村,2016年8月曾向習近平總書記彙報幸福新生活的村民申格,又一次目送女兒楊措踏上巡護之路。作為生態移民,申格一家與全村100多戶村民一道,10多年前從400多公里之外、海拔4700米的地方搬到現在的家,有的當起護林員,有的開店做生意,有的就近上了學。“牛滿山,羊滿山,也比不過現在的好日子。”這位年過花甲的老牧戶、新市民穩穩地紮下了根。

  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在今年5月召開的青海省第十四次黨代會上,展望未來5年,青海省委提出加快建設綠色發展、生態友好、創新開放、文明和諧、人民幸福、政治清明的現代化新青海。

  星光不負趕路人,萬里高原行更健。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託,青海各族幹部群眾踔厲奮發、篤行不怠,為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青海篇章不懈奮鬥。

編輯:甄濤 責任編輯:劉亮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