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邊疆丨邊塞小城阿爾山“休養”記

來源:新華網 | 2022年06月18日 16:20:14
新華網 | 2022年06月18日 16:20:14
原標題:大美邊疆|邊塞小城阿爾山“休養”記
正在加載

  夏日時節,橫跨大興安嶺南麓的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阿爾山市草木萌發,生機勃勃。清晨,杜拉爾林場護林員白玉華發動皮卡車,在大興安嶺茫茫林海中開始了一天的巡護工作。春防火,夏營林,秋防獵,冬管護,一年中白玉華有超過200天的時間與世隔絕,在深山老林裏守護大興安嶺的一草一木。

  2012年,阿爾山市迎來了“挂鋸停斧”的歷史時刻,在內蒙古率先實現國有林場全面停伐,曾經以伐木、砍綠為經濟支柱的阿爾山市,也開啟休養生息,標誌著阿爾山林區從開發利用轉入全面保護髮展的新階段。

  “這些年,阿爾山的生態一年比一年好,林區裏的小動物越來越多了,時不時就能看到馴鹿、雪兔、野豬,近一兩年更是冒出來一些我叫不上名字的新奇動物。”在杜拉爾林場工作了32年,白玉華見證了停伐後阿爾山市綠色發展點滴。

  為了守護好這片茫茫林海,2014年以來,在白玉華和成百上千名林業工人的辛苦付出下,阿爾山市累計實施天保工程1650萬畝、封山育林120萬畝、植樹造林40萬畝、退耕還林還草25萬畝。目前,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81.2%,綠色植被覆蓋率達95%以上。

  這是阿爾山市哈拉哈河的夏日美景。(受訪對象供圖)

  阿爾山市地處內蒙古東北部,冬季平均氣溫在零下30攝氏度左右。寒冷,是這裡冬天最顯著的特徵,對於棚戶區裏的百姓來説,則更加銘心刻骨。

  往兩塊木板中澆灌泥漿,凝固後就成一堵墻,在“板夾泥”房子中生活了五六十年,今年82歲的林業退休工人郭永財對曾經的棚戶區生活記憶猶新:夏天劈裏啪啦漏雨、冬天呼哧呼哧往裏颳風。他回憶,冬天得穿著大棉褲、裹著大棉被睡覺,家裏冷得説話都能看見哈氣。

  如今,老郭家的境況有了天壤之別。走進阿爾山市的安置小區,推開老郭家的門,屋內整潔明亮,老郭和老伴高興地展示家裏的臥室、廚房、衛生間,滿意地説:“搬進樓房實在太方便了,上廁所也不用凍屁股了。”

  阿爾山市林業退休工人郭永財和老伴在棚改新房中看電視。新華社記者侯維軼 攝

  2014年以來,阿爾山市累計投入43億元,全力推進棚戶區改造。像老郭家一樣,全市的10400戶棚戶區房屋得以改造。棚戶區居民全部“出棚進樓”。據統計,棚改惠及全市一半以上居民,超3萬人從“憂居”實現“優居”。

  阿爾山市的棚戶區林業工人周秀榮2017年搬進樓房,迎來了“時髦生活”。她和老伴手機連著無線網絡,閒時刷視頻打發老年時光。家裏的電視也連著互聯網,“一百多個頻道隨意看,再不是棚戶區時的滿屏‘雪花’了”。她興奮地説,“今年小區裏安了不少攝像頭和分類垃圾桶,棚改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來得很實!”

  過去幾十年間,由於持續開採和利用,阿爾山市因森林資源日益枯竭而直接導致以林木資源為依託的主導産業萎縮,加之2012年起國有林場全面停伐,曾經從政府到群眾以“伐木”為主要經濟來源的阿爾山市面臨轉型大考。

  位於明水河鎮的西口村,自然風光旖旎。近些年,村裏打造出“西口十八景”,風風火火搞起鄉村生態旅遊,全國各地遊客立刻湧來。借勢,村民周海英開了一家農家樂。“剛開始一年只收入1萬多元,這兩年遊客越來越多,生意也跟著紅火起來,去年大約賺了30萬元呢。”周海英説。

  2014年開始,阿爾山市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著力構建全域旅遊格局,明水河鎮等各鄉鎮及街道全部鏈結進旅遊産業中。市裏累計投入17億元用於景區、博物館等旅遊基礎設施建設,2021年全年接待遊客224.23萬人次,較2013年增長71.2%,旅遊收入32.54億元,較2013年增長107.3%。

  熱烘烘的火炕,貼滿報紙的墻壁,泛黃的老式衣櫃,走進白狼鎮林俗村的民宿,仿佛穿越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從默默無聞到成為北方知名旅遊地,阿爾山市吸引了遼寧的投資商韓忠勇前來掘金,他投資整修了50間民宿,在國內外遊客中十分搶手。“阿爾山四季風光都很美,遊客出門見山開窗見水,是非常理想的旅遊地。”他滿意地説。

編輯:肖瀟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大美邊疆丨邊塞小城阿爾山“休養”記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