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岡星火,照亮征程 |《美術經典中的黨史》邀您走近中國畫《井岡山八角樓》……

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科教 | 2021年12月27日 15:35:53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科教 | 2021年12月27日 15:35:53
原標題:
正在加載

  在江西省井岡山茅坪村,有一棟土磚結構的兩層樓房。因為屋頂有一個八角形的天窗,人們把它稱為“八角樓”。

  九十多年前,每當夜晚來臨,八角樓便會亮起燈光。當時借住在這裡的一位年輕人就在一盞微弱的油燈下奮筆疾書,由此誕生的兩篇光輝著作對整個中國革命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這位年輕人是誰?在這裡發生了怎樣的故事呢?

  八角樓裏一盞燈 照亮革命萬里程

  當時住在八角樓裏的人正是毛澤東。

  1927年9月9日,毛澤東領導和發動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但由於敵我力量懸殊,秋收起義失敗。

  擺在毛澤東面前的嚴峻問題是:把剩下的人帶到哪去?中國革命向何處去?

  在討論工農革命軍去向問題的前委會議上,毛澤東説服大家放棄繼續攻打長沙的計劃,帶著隊伍轉向敵人統治力量相對薄弱的農村、山區,尋求落腳點。

  當時他指著地圖上羅霄山脈中段説:“我們要到這眉毛畫得最濃的地方去當‘山大王’。”

  毛澤東率領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隊伍艱苦轉戰一個多月,終於將紅旗插上了井岡山,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那麼,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如何一步一步建立起來的呢?

聽中共黨史專家馬沈講述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如何建立起來的

  1928年4月,朱德、陳毅所率的部分南昌起義部隊和湘南起義農軍,到達井岡山地區的寧岡礱市,與毛澤東領導的部隊勝利會師,並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初步形成了工農武裝割據的局面。

  但是,當時的紅軍仍然處於強大的敵人包圍之中。面對敵人頻繁的軍事“進剿”、“會剿”和嚴密的經濟封鎖,不少人感到革命前途渺茫,甚至發出了“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

  為了撥開籠罩在根據地悲觀失望的迷霧,並從理論上闡明中國革命發展的道路,毛澤東在井岡山茅坪村借住的八角樓裏,根據形勢總結經驗,在一盞如豆的燈光下,通宵達旦奮筆疾書寫下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鬥爭》兩篇著作。

  在這兩篇著作中,毛澤東提出了實行工農武裝割據、建立革命紅色政權的思想。

  1930年1月,毛澤東在閩西寫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文中闡明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思想,為中國革命走向勝利指明了方向。

  文中充滿詩意地、豪邁地指出,“中國革命高潮快要到來,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桿尖頭了的一隻航船,它是立於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於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

  那麼,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能夠成功,它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

聽中共黨史專家馬沈講述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成功的主要原因

  到1930年夏,全國已建立大小十幾塊農村革命根據地,紅軍隊伍發展到約七萬人,“工農武裝割據”成為燎原之勢。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歷史雖然只有短短兩年零四個月,卻為中國革命作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成為“中國革命的搖籃”。

  1973年,畫家宋文治根據井岡山鬥爭時期毛澤東的故居八角樓創作了中國畫《井岡山八角樓》。

  兼收廣攬融會貫通

點擊視頻

美術評論家于洋帶您賞析經典畫作

  《井岡山八角樓》是一幅立軸山水畫,以革命時期毛主席故居井岡山八角樓的景色為表現主題,用傳統筆墨抒寫現代精神,更顯意境高遠,充滿革命浪漫主義的詩意精神。

  畫作以全景構圖,背景是壁立千仞、群峰錯落的山脈,前景是蔥蘢高大的林木,林帶沿地勢密布而上,與畫面右側的山體相連。

  白墻青瓦的八角樓居於畫眼位置,與山石和林木的墨色形成了黑白對比,格外醒目。

  近前草木掩映,畫家以淡雅的綠色進行渲染,與四週墨色勾染的松柏相間隔,進一步凸顯了八角樓,同時也營造了清明爽靜的環境氛圍。

  參觀的群眾沿林間小路拾級而上,有的已三五成群地聚在樓前,像是正踏著偉人的足跡回望那段篳路藍縷的崢嶸歲月。

  畫作中,畫家運用濕筆濃墨重彩畫前側山峰,後側高峰以淡墨幹筆勾皴,呈現出山石的灰色;而沐浴在陽光中的遠山以淡墨勾出輪廓,又加淡彩渲染;更遠處的群山則用沒骨畫法,淡彩摻入更多水色,塗抹而成。

  最高的雙峰,居於畫面左側,向右微傾俯瞰群山。與之相當的右側位置,畫家以題款對應,畫面平衡和諧,突出了畫面所表達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主題。

  這幅作品是當時流行的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的典範。

  幾易其稿 致力創新

  宋文治先生1919年出生,江蘇太倉人,早年師從張石園、吳湖帆等大家,致力於山水畫創新,後為江蘇省國畫院副院長,是新中國建立初期新山水畫和新金陵畫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畫家 宋文治

  代表作有《山川巨變》《長征第一關》《韶山聳翠》等。

  宋文治先生早在1963年到廬山和井岡山寫生,在這年的9月、10月分別創作了《茅坪八角樓》和《井岡山茅坪八角樓》,這兩幅作品尺幅不大,寫生意味濃烈。

  畫作《茅坪八角樓》《井岡山茅坪八角樓》

  1973年,接到創作任務後,宋文治決定再次以“井岡山八角樓”這一題材進行創作。

聽畫家宋文治先生之子宋玉麟介紹

畫作《井岡山八角樓》創作思路

  在這次創作中,宋文治幾易其稿,最終決定以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進行這幅作品的創作,經過半年的時間,完成了《井岡山八角樓》這幅作品。

  “堅定執著追理想、實事求是闖新路、艱苦奮鬥攻難關、依靠群眾求勝利。”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廣大的中國共産黨員把理想信念作為照亮前路的燈,不懈進取、篤定堅持、勇於擔當。

  他們始終保持共産黨人政治本色,讓井岡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

  在八角樓裏如豆的燈光下還發生過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畫作《井岡山八角樓》還有哪些創作巧思?讓我們跟隨中共黨史專家馬沈、美術評論家于洋一起,了解《井岡山八角樓》背後的故事。

  更多精彩內容

  敬請關注

  CCTV-1

  12月27日 22:30檔

  《美術經典中的黨史》

  監製 / 田龍

  主編 / 劉銘

  編輯 / 田楚韻

編輯:黃佐春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井岡星火,照亮征程 |《美術經典中的黨史》邀您走近中國畫《井岡山八角樓》……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