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開 籽籽同心】內蒙古:草原上盛開民族團結之花

來源:央視網 | 2021年09月29日 10:02:58
央視網 | 2021年09月29日 10:02:58
原標題:
正在加載

  央視網消息(記者 王靜遠 彭俊 邢明):近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指導,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網信辦、央視網主辦,興安盟委網信辦、呼倫貝爾市委網信辦協辦的“石榴花開 籽籽同心”網絡主題活動內蒙古站啟動儀式在內蒙古興安盟烏蘭浩特市舉行。

  此次主題活動是為了深入學習宣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內蒙古是本次網絡主題活動的第二站,在為期4天的採訪活動中,10余名記者編輯奔赴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呼倫貝爾市開展採訪活動,通過全方位、多層次、全媒體的報道,展示新時代內蒙古自治區的新發展新風貌。

(位於內蒙古興安盟義勒力特鎮的稻田畫 央視網記者 王靜遠 攝)

(位於內蒙古興安盟義勒力特鎮的稻田畫 央視網記者 王靜遠 攝)

  民族團結心聚力 幸福花開新北疆

  內蒙古自治區是新中國第一個成立的省級少數民族自治區,是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發源地,具有民族團結的光榮傳統。

  民族團結是內蒙古各族人民的生命線。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生活著除珞巴族以外的55個民族。在內蒙古自治區不少家族都是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56個民族56朵花,和諧美滿的團結家庭盛開在茫茫草原。

  興安盟烏蘭浩特市是內蒙古自治政府誕生地。興安盟是一個多民族和睦相處的大家庭,有著光榮的民族團結傳統。2016年,興安盟成功創建成為全國首批、全區首家民族團結創建示範地區。

  在興安盟烏蘭浩特市,有一支隊伍60多年始終不忘初心,為促進草原文化繁榮發展、民族團結進步、邊疆安寧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們就是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烏蘭牧騎。

  (烏蘭牧騎演員們平時的排練廳 央視網記者 王靜遠 攝)

(烏蘭牧騎演員們平時的排練廳 央視網記者 王靜遠 攝)

  烏蘭牧騎,蒙語原意為“紅色的嫩芽”。1957年6月17日,內蒙古第一支烏蘭牧騎——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在溫都爾廟成立。60年來,一代代烏蘭牧騎隊員迎風雪、冒寒暑,長期在戈壁、草原上輾轉跋涉,為廣大農牧民送去了歡樂和文明,傳遞了黨的聲音和關懷。

  烏蘭牧騎是全國文藝戰線的一面旗幟。烏蘭牧騎的長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藝術,藝術也需要人民。據統計,今年興安盟烏蘭牧騎“三進”及文化惠民公益演出已達89場,觀眾50390人次。“我們的生活除了創作就是下鄉表演”,興安盟烏蘭牧騎創作演出中心主任白偉光表示,對於剛進隊的年輕演員而言,最好的歷練就是每一次的舞臺演出,“和老百姓的近距離接觸,會讓大家有一種工作的成就感”。

  流傳在內蒙古大草原上民族團結互助的佳話不勝枚舉,而“三千孤兒入內蒙”則是其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上世紀60年代初,來自上海、江蘇、浙江等地的3000多名孤兒被接到內蒙古大草原,由牧區牧民撫養,投入草原蒙古族阿爸、額吉的懷抱,這些孩子被牧民們親切地稱為“國家的孩子”,花拉就是其中之一。

  1960年,剛到呼倫貝爾時花拉還不滿周歲,和其他初來北疆的孩子一樣,政府把他們先送至呼倫貝爾市海拉爾的育嬰院撫養一年,恢復健康後再送到牧民家裏。第二年的冬天,花拉在車上顛簸了一天,從海拉爾育嬰院來到陳巴爾虎旗東烏珠爾蘇木,從此在草原紮下了根。

  (花拉和她的兒子 央視網記者 王靜遠 攝)

(花拉和她的兒子 央視網記者 王靜遠 攝)

  剛來到草原新家時,花拉的身材很瘦小,草原父母為了給她補充營養,專門為她選擇了一頭奶牛提供牛奶。在很多孩子吃不到糖果的年代,草原父母還為她準備了一個糖果匣子。

  草原父母對花拉照顧得無微不至,從來沒有因為她是養女而有過任何苛待。大概七八歲的時候,有一次小夥伴告訴花拉她是被領養的孤兒,那時候花拉還不相信,“因為阿爸額吉對我太好了”。

  2002年時,花拉曾因公務去過上海,那時她看著車水馬龍的大城市,心裏卻分外想念草原上的奶茶、手把肉,“不管去到哪,我還是覺得這裡好,哪都不如草原好”。

  當時生活並不寬裕的內蒙古牧民們,用博大的胸懷接納了3000名嗷嗷待哺、掙紮在死亡線邊緣的漢族孤兒,這既是一場愛的傳遞,更是一段民族團結的佳話。

  “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在這段傳奇歷史的背後,是超越民族、超越地域、超越血緣的愛,是中華民族守望相助的深情擔當。

  和花拉一樣生活在陳巴爾虎旗的乃日樂,在他的大家庭中,同樣有一段民族團結的動人故事。乃日樂的曾祖父呼和勒出生於1926年,是土生土長的巴爾虎蒙古族,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位走出草原的蒙古族摔跤手。1959年第一屆全國運動會上,呼和勒榮獲中國式摔跤重量級冠軍。

  1968年,蔡樂銘等一批天津知青來到陳巴爾虎旗西烏珠爾公社插隊。當時,呼和勒正在陳旗體委工作,平時工作不忙的時候,他會回到蘇木家裏從事牧業生産。在共同的牧業生産活動中,呼和勒很快就和這幫天津知青打成了一片。

  為了儘快讓蔡樂銘和同伴們適應草原上的生産生活,呼和勒就像教嬰兒學語一樣,連手勢帶語言逐字逐句地教知青學習蒙語。此外,呼和勒還手把手地教知青們騎馬,傳授放牧的經驗。知青們也會在工作之餘教牧民和草原上的孩子們學習漢語,晚上給孩子們講抗日英雄故事。

  (乃日樂 央視網記者 王靜遠 攝)

(乃日樂 央視網記者 王靜遠 攝)

  1971年知青返城,在西烏珠爾的天津知青被集體調往大慶。臨別時,呼和勒將自己的心愛之物——第一屆全運會中國式摔跤重量級金牌贈予了蔡樂銘,“你看見金牌就會想起草原,想起你我的友誼”。

  2016年,年過花甲的蔡樂銘回到闊別40餘年的草原,他將呼和勒贈予自己的象徵團結友誼的金牌送還給了乃日樂,蔡樂銘覺得這枚金牌是屬於草原的。二人商議後,決定將金牌捐獻給陳巴爾虎旗博物館。

  過去這幾年,蔡樂銘每年都會回到草原,乃日樂大家庭中的每一件大事,蔡樂銘幾乎都沒有缺席。半個世紀前的忘年之交,跨越時空,如今又有了新的延續。

  發展特色産業 奏響鄉村振興曲

  金秋時節,大興安嶺深處的內蒙古阿爾山市,林海茫茫、鬱鬱蒼蒼。位於阿爾山市政府所在地東南30公里處的白狼鎮林俗文化村內,一幅幅由白樺樹皮、苔蘚、幹花、樹葉等為原料繪就的十二生肖、花鳥圖、風景圖……栩栩如生、形神兼備,這便是內蒙古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白狼林俗樹皮畫。

  今年44歲的李艷紅,是該項目的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李艷紅生於林業工人家庭,林區森林茂密、數目繁多,當地婦女常常會將脫落的樹皮撿來,做成生活用品。由於白樺樹皮層次分明、顏色漸變,是製作樹皮畫的絕佳原料,李艷紅記得小時候奶奶會在勞作閒時,將白樺樹皮揭出層次,再剪刻粘貼為畫。

  據李艷紅介紹,樺樹皮畫是以白樺樹樹皮為原料經過精細加工製成,它以中國山水畫、界畫構圖通過精雕細刻後産生的藝術品,樹皮畫最大特點是集剪、刻、雕、燙等多種手法于一身,利用多年白樺樹脫落的樹皮經殺菌、剝皮等多種手法加工製成,色彩多以燙烙為主,不褪色。

  (李艷紅在展示樹皮畫 央視網記者 王靜遠 攝)

(李艷紅在展示樹皮畫 央視網記者 王靜遠 攝)

  50歲的趙桂華是白狼鎮的一位村民,她還記得剛開始上培訓課的時候,技藝有限,做出來的樹皮畫總是不符合標準,“當時畫了很多都廢了,賣不了”。後來在李艷紅的指導下,近兩年趙桂華的技藝不斷提升,已經成了公司的一級大師。

  2018年,樹皮畫(白狼林俗樹皮畫)被評為內蒙古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2019年被推薦申報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2020年被列為“自治區非遺扶貧就業工坊”。

  據了解,1998年以來,國家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阿爾山林區得以休養生息,旅遊業隨即發展壯大,當地不少林業工人“放下砍樹斧、吃上旅遊飯”。為了助力精準脫貧、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阿爾山市專門成立了公司扶持林俗文化産業的發展,“通過資金入股分紅,為全鎮建檔立卡貧困戶每年每人分紅近千元”,阿爾山市白狼鎮黨委書記祁學東表示,阿爾山市未來仍將大力推廣“非遺扶貧”的道路模式。

  鄉村振興的關鍵是産業振興。時下,正是“糖心沙果”大量成熟上市的季節,科右前旗俄體鎮齊心村的果園裏飄散著濃濃的果香,紅彤彤的沙果錯落有致挂在枝頭。這幾天,果農高德龍正和村裏的親友們忙得不亦樂乎,搭梯子、拉樹枝、摘果子、裝箱子,沉醉在秋天豐收的喜悅中。

  沙果是大興安嶺南麓的特産,由於科右前旗獨特的自然條件和氣候條件,所産沙果果實碩大,營養豐富,酸甜可口。過去,由於果品加工産業不發達等因素,導致果子多了賣不出去,老百姓種植果樹的積極性並不高。

  為此,當地政府實施一系列大力發展林果産業的民生舉措,打造1萬畝林果産業經濟帶,政府免費提供苗木,産出全部歸當地果農;在栽植大鎮建立保鮮庫;3000畝林果防雹網工程……

  如今,齊心村林果蓊鬱寬展,半紅半綠的小沙果挂滿枝頭,林果鄉村的名氣越來越響,林果收入年年提高,全村76戶果農戶均增加收入3000多元。據了解,齊心村全村林果栽植面積已達8858畝,全村林果收入佔到大農業收入的三分之一,森林覆蓋率提高到76%以上。村民手上攥著“生態”掙票子,小林果也換到了“紅票子”。

  (小小沙果帶動當地脫貧致富 央視網記者 王靜遠 攝)

(小小沙果帶動當地脫貧致富 央視網記者 王靜遠 攝)

  無獨有偶,在興安盟烏蘭浩特市的義勒力特嘎查,這個遠近聞名的“花香小鎮”也靠著讓“孔雀東北飛”實現了村民增收、旅遊脫貧。

  今年44歲的周海燕是烏蘭浩特市蒙雀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也是義勒力特鎮致富&&人。

  愛上孔雀是緣于和舅舅的一通電話,當時舅舅跟她説自己正在吃孔雀蛋,周海燕對這種“南方的鳥”充滿了興趣,並逐漸萌生了養殖孔雀的念頭。一開始家裏人都反對,大家一致認為孔雀是南方的鳥,無法在北方存活。

  但周海燕還是不肯放棄,為了能買到孔雀,她帶著妹妹偷偷踏上了“冒險之旅”。然而,事情並沒有兩姐妹想象得那麼美好,買回來的孔雀先後因為溫差大、飼料問題沒能存活下去,養殖孔雀的前三年周海燕不但沒有賺到錢,還白搭進去了30多萬。

  好在姐妹倆沒有被困難打倒,2010年3月,周海燕姐妹倆建立義勒力特鎮孔雀園。2011年12月,姐妹倆又成立了烏蘭浩特市蒙雀養殖專業合作社。

  “創業成功後,我們倆就想著怎麼能讓更多鄉親們走上致富路”,從2016年開始,周海燕姐妹就開始為村民們進行免費的孔雀養殖技術培訓。前公主陵牧場的陳烏雲高娃是周海燕發展的第一個孔雀養殖加盟戶,過去她每天都要起早貪黑去山上放羊,非常辛苦,周海燕動員她養孔雀。如今陳烏雲高娃不僅把孔雀養得非常好,還建起了蒙古包,帶動餐飲,旅遊旺季月入萬元。

  義勒力特嘎查書記李德生介紹,烏蘭浩特市蒙雀養殖專業合作社通過加盟與手工藝製作兩種方式帶動農戶脫貧。周氏姐妹為加盟合作社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免加盟費、免飼料和藥品的優惠政策,2018年曾為農戶發放6萬元的孔雀種苗,幫助農戶創收利潤8萬元。

  經過11年的努力,她們不僅讓“孔雀東北飛”,還使“孔雀東北生”,真正把“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

  (蒙雀養殖專業合作社 央視網記者 王靜遠 攝)

(蒙雀養殖專業合作社 央視網記者 王靜遠 攝)

  漫漫黃沙變林海草原 密織生態安全屏障

  8月的內蒙古草長鶯飛、天藍水碧。北望神州,處處涌動著綠色的生機,一道亮麗風景線正徐徐展開。

  內蒙古地處祖國北疆,這裡的生態地位重要而特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內蒙古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國發展大局確立的戰略定位,也是內蒙古必須自覺擔負起的重大責任。內蒙古牢記總書記囑託,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全力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守護好祖國北疆的生態安全屏障。

  特殊區位,賦予特殊使命。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區強力推進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野生動植物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等六大林業生態重點工程,生態建設以每年超過1000萬畝的速度向前推進,森林面積和林木蓄積量實現持續雙增長,佔全國凈增面積的近十分之一,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1.03%。

  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擁有山水林田湖草沙7種生態系統,這裡綠野廣闊、林海莽莽、河湖潤澤、黑土肥沃。一直以來,呼倫貝爾就以生態環境良好、自然資源豐富聞名於世,曾有“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裏”的民間描述。

  (呼倫貝爾大草原 央視網記者 彭俊 攝)

(呼倫貝爾大草原 央視網記者 彭俊 攝)

  呼倫貝爾草原面積993萬公頃,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好的草原。2020年,全市草原綜合植被蓋度為75.1%,且連續三年穩定在70%以上,位列內蒙古首位。

  夏營地是呼倫貝爾大草原旅遊區四個核心片區之一,位於陳巴爾虎旗中部,距離海拉爾市區60公里。夏營地擁有“天下第一曲河”莫日格勒河最美的河谷景觀,是呼倫貝爾市最大的也是至今保留的唯一一處傳統遊牧的夏季公共牧場。每年夏天,這裡都要舉辦那達慕大會,萬馬奔騰在河谷之中,呈現出繁榮震撼的牧場景象。

  (牧雲山頂的羊群 央視網記者 邢明 攝)

(牧雲山頂的羊群 央視網記者 邢明 攝)

  2018年7月,夏營地片區的牧雲山頂景區開門迎客,因其獨特絕佳的自然景觀受到遊人的熱捧。站在牧雲山頂俯瞰,莫日格勒河宛如一條泛著銀光的絲帶,點綴在綠寶石般的草原。河兩岸草浪滾滾、鮮花盛開、馬嘶羊咩。

  (牧雲山頂 央視網記者 邢明 攝)

(牧雲山頂 央視網記者 邢明 攝)

  提到呼倫貝爾,人們一般都會立刻聯想到大草原,但事實上,在草原深處有一塊面積巨大的沙地,位列我國四大沙地之中。沙地蔓延最嚴重的時候,牧民的家門都被黃沙封住,出入道路也被掩埋。

  2009年起,呼倫貝爾向沙地宣戰,啟動了沙區綜合治理工程。到目前,全市完成沙區綜合治理面積1300萬畝,荒漠化和沙化面積實現“雙減少”。

  生態是草原的生命線。近年來,內蒙古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嚴格實施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實現草原“帶薪休假”,打造北疆綠色長城。一幅幅壯美的畫卷,正是內蒙古加強生態保護的生動寫照。

  據介紹,“十四五”期間,內蒙古將繼續實施第三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此輪補獎政策中,中央財政按照禁牧補助每畝7.5元、草畜平衡獎勵每畝2.5元的標準進行測算,對農牧民發放補助獎勵資金。

  呼倫湖地處呼倫貝爾大草原腹地,素有“草原明珠”“草原之腎”之稱。然而,此前呼倫湖一度水面萎縮,生態環境面臨退化危險。2016年以來,隨著一系列保護修復以及治理項目實施,呼倫湖水域面積逐年升高,濕地生態逐步恢復,生物多樣性得到顯著改善。

  據內蒙古呼倫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呼倫湖水域面積恢復至2144.9平方公里,較2011年增加366.9平方公里。2013年以來,保護區記錄到的鳥類由333種增至345種,種群數量增加近萬隻。

  (牧雲山頂 央視網記者 王靜遠 攝)

(牧雲山頂 央視網記者 王靜遠 攝)

  呼倫貝爾不僅擁有大草原和湖泊,還擁有我國最大的國有林區——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區,區域內森林覆蓋率達78.4%,保存有110萬公頃從未開發過的原始森林、數百條奔流不息的河流和星羅棋佈的濕地。

  為了保護這片綠色凈土,2015年,呼倫貝爾禁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林區人從“砍樹人”變成“看樹人”。林下經濟、旅遊、碳匯……這些新的領域使林區發展具有無限可能,在發展中守好這如畫般的林區,成為林區人新的使命。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綠色打底,理念刷新,內蒙古這方浸潤著深厚感情的熱土,正聚力而行,其景日新。

編輯:黃佐春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石榴花開 籽籽同心】內蒙古:草原上盛開民族團結之花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