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醫者初心、致敬百年風華,大型醫療人文節目《醫心向黨》將於8月2日起在央視社會與法頻道播出

來源:央視網 | 2021年08月01日 14:57:19
央視網 | 2021年08月01日 14:57:19
原標題:
正在加載

為慶祝中國共産黨百年華誕,記錄中國醫療衛生發展,展現中國衛生界與黨同頻共振的偉大征程,8月2日起,由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中國醫師協會、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社教節目中心聯合推出的大型醫療人文節目《醫心向黨》,將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社會與法頻道(CCTV-12)《生命線》欄目播出,一共21集,每集20分鐘,每天中午12:00重磅推出。央視頻、央視網、健康中國等平臺同步播出。

“如今的中國,有足以戰勝疫情的衛生體系,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堅強的力量。如今的國人有更加自信的笑容,有更加強勁的體魄。健康報社,為人民衛生健康事業鼓與呼!”——健康報社黨委書記、社長 鄧海華(文字來源於《醫心向黨·初心記憶篇》)

“在黨的領導下,我們國家的新藥研究,醫藥産業能夠有更快更好的發展,使得我們從一個科技薄弱的國家,向著醫藥科技創新的強國努力奮鬥!”——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重大新藥創制”技術副總師  陳凱先(文字來源於《醫心向黨·初心記憶篇)

“北京協和醫院與偉大的中國共産黨,不僅同齡,而且同心同德、同頻共振。”——北京協和醫院黨委常委、副院長  韓丁(文字來源於《醫心向黨·初心記憶篇》)

“汶川地震我在,玉樹地震我在,新冠疫情我在;我們希望祖國平安,但是一旦有災情,我一定會再次打起行裝,衝鋒在前!”——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副院長  邱海波(文字來源於《醫心向黨·英雄抗疫篇》)

“越來越多的公民,尤其我們的黨員和黨員的領導幹部都&&來簽器官捐獻承諾書,看到重病患者的生命能夠延續,這是對醫生最大的鼓舞。”——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  樊嘉 (文字來源於《醫心向黨·大國醫療篇》)

“經過了1825個日夜3000多次的實驗,可降解涂層心臟支架終於被研製出來,我就是希望能讓中國的老百姓用上更便宜的支架,為更多患者帶去希望。”——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 葛均波(文字來源於《醫心向黨·大國醫療篇》)

作為建黨百年醫療衛生領域的獻禮片,回望百年、追憶過往、見證榮光、汲取力量、眾志成城,《醫心向黨》在鏗鏘有力的演講中,走進觀眾的視野。《醫心向黨》用細微的視角、真誠的講述,珍貴的史料,讓信仰的力量直射心底,深度呈現了中國醫療衛生工作者在黨的指引下一路前行,中國醫療衛生事業從艱難走向光輝的崢嶸歲月。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

身穿“老張加油”的防護服,張伯禮院士古稀之年,出征武漢,實施中醫藥治療新冠肺炎的方案。

在飛赴武漢的飛機上,張伯禮院士寫下“曉飛江城疾,疫茫伴心悌”的詩句。

在武漢,超負荷的工作,張伯禮院士膽囊炎發作,2020年2月19日接受了微創膽囊摘除手術。“我把膽留在了武漢,真的與武漢市民肝膽相照了。” 他笑著講述這段艱苦歷程。

在這位“無膽英雄”推動下,中醫藥全過程介入新冠肺炎救治。武漢16家方艙醫院累計收治患者超過1.2萬人,每個方艙醫院都配備了中醫藥專家,同步配送清肺排毒湯、宣肺敗毒等方劑,中藥使用率達90%。

在疫情防控一線奮戰的第53天,張伯禮院士度過了自己72歲生日,這一天,他得到了一個最好的“生日禮物”——武漢新增確診病例、新增疑似病例、現有疑似病例第一次全部歸零。

2020年9月8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名譽校長張伯禮被授予“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

2000年,作為肝膽外科專家的董家鴻,在一次西部牧區義診時,有一個場景讓他至今難以忘懷。

一位73歲的老奶奶,對義診的醫生講述著,因為包蟲病,自己家11位親人已經有7人相繼去世。

包蟲病,是一種主要流行于我國西部農牧區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蟲病。其潛伏期長,早期不易發現,特別是泡型包蟲病,可以向周圍組織侵蝕,甚至向更遠的器官轉移。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相關資料,未經治療的泡型包蟲病患者10年病死率高達94%,因其致死率高,又被稱為“蟲癌”。全國受包蟲病威脅人口曾一度達到5000余萬。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 健康扶貧成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舉措之一。

作為中國肝膽胰外科和肝移植領域領軍人物,董家鴻院士和團隊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多次組織國內頂尖專家奔赴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包蟲病最流行、也是醫療力量最薄弱的地區,深入基層,解決貧困地區看病難的問題。

醫者初心,任重道遠。6年多的時間,董家鴻院士團隊義診行程超過10萬公里,篩查18000余人次,診斷1900人次,開展包蟲病規範化手術580余臺次。

2020年底,青海省西寧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已經實現清零。希望在廣大醫務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實現 2030 年基本消除包蟲病的目標。 

 高原清滅包蟲病的路途遙遠且艱辛,在黨和國家的重視下,越來越多的包蟲病患者得到妥善救治,健康的陽光普照華夏大地,有著 30年黨齡的董家鴻院士激動地説:“我為我是一名黨員感到自豪。”

征途漫漫,惟有奮鬥

大女兒説:這是一雙皮鞋。

小女兒説:這不是皮鞋,應該是一雙棉鞋。

貴州省西北部大方縣的一戶村民家,兩個女孩正在為黃璐琦腳上的鞋爭論著,因為她們從沒見過這種旅遊鞋。

臨近中午,這戶村民家的午飯就是烤土豆,但令黃璐琦沒有想到的是,他們將僅有的三顆土豆,分給了黃璐琦一顆,這讓他非常的感動。

2011年11月11日開始,全國開展中藥資源普查,黃璐琦作為技術專家組組長,先後到了500多個縣。消除貧困、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産黨人的重要使命。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貧困人口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誌性指標,在全國範圍全面打響了脫貧攻堅戰。脫貧攻堅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

為了幫助這些貧困村民,黃璐琦帶領169名專家從全國832個貧困縣中篩選出774個適宜種植中草藥的貧困縣,進行實地指導。在此推動下,中草藥種植在這些地區得以大力推廣。

據統計,2019年初,全國約有44%的貧困縣開展了中藥材種植,規模達2130萬畝,年産值近700億元,共帶動222萬人脫貧致富。

黃璐琦院士説:“因地制宜發展中藥材産業是脫貧的良方,是鄉村振興之良策,道地種、生態種、産出好藥、用上好藥是我的職責所在,是我的使命所在。”

作為我國骨科領域的優秀代表,北京積水潭醫院久負盛名,但是它有許多艱難的發展史並不為外人所知。

上世紀90年代,骨科的醫療器械發展還不夠完善,在手術室樓下,會專門配備一個簡易的加工車間。手術時,年輕醫生變成車工,頻繁跑下樓車人工關節,再回來進行消毒安裝,不合適,再車再消毒。

2015年,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三代骨科導航機器人天璣,成為目前世界上唯一針對骨全科的手術機器人。

同年8月,在機器人天璣的幫助下,田偉成功完成了一場脊椎畸形手術,並在世界最權威脊椎外科雜誌上發表文章,引起骨科學界的轟動。

38年的從醫生涯,讓田偉院士感慨萬千,讓他心潮澎湃的不是眼前的成績,而是那些難忘的從醫往事。

20多年前,手術室樓下配備車間,那是因為當時沒有人會做人工關節,骨科前輩們只能拿著從國外學習時要來的樣品,照著樣子做。

暫時的落後,並沒有阻撓中國醫療工作者前進、拼搏的步伐,隨著改革開放,在黨中央的領導下,我們醫療技術的發展有了質的飛躍。諸多醫學成就和跨越式發展已經領跑世界。走出國門的醫療援助、共享世界的科研成果,彰顯了大國醫療的實力和擔當。 

不忘初心,讓主旋律直抵人心

古今欲行醫于天下者,需治其身、正其心、誠其意、精其術,可謂醫者仁心。當今的醫者,不僅修醫德、行仁術,更是一生向黨,心中裝有人民。他們以白衣為甲,逆行出征;他們懷救苦之心,做蒼生大醫;他們有醫者的擔當,更有中國共産黨一心為民的風骨,為大眾健康問題貢獻著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作為建黨百年的獻禮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社教節目中心《生命線》欄目傾情打造的21集特別節目《醫心向黨》,此系列節目開創性地將生命之觀、救治之任、民族之志、國家之興交織並述,清晰勾勒出建黨百年航程中,中國醫療衛生事業在黨的領導下蓬勃發展 ,人民健康水平不斷提升的宏偉藍圖,讓觀眾從全新的視角,看到每一次中國奇跡背後的中國力量、中國精神。

《醫心向黨》分為“初心記憶”、“英雄抗疫”、“健康扶貧”、“大國醫療”四個主題,每集由1位(或3位)嘉賓演講。節目以人物為峰,以黨史為鑒,邀請了3位中國科學院院士、5位中國工程院院士,6位院長以及多位醫療行業領軍人物和奮鬥在一線的卓越醫者代表們走上舞臺,深情講述與黨的情緣,彰顯信仰的力量,通過嘉賓演講的形式,知往鑒今、述往思來,引領觀眾重溫中國衛生健康事業的發展歷程,展現衛生系統與中國共産黨同頻共振的百年曆程,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健康中國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 

編輯:常悅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追尋醫者初心、致敬百年風華,大型醫療人文節目《醫心向黨》將於8月2日起在央視社會與法頻道播出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