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媒體革命老區行】 河北邢臺:傳承紅色 播種綠色 收穫幸福的底色

來源:央視網 | 2021年06月19日 10:45
央視網 | 2021年06月19日 10:45
原標題:
正在加載

綠意盎然的太行山川

央視網消息(記者 李文亮):車輛穿行在邢臺市內丘縣、信都區、臨城縣連綿起伏的太行山區,大片大片的蘋果樹、核桃樹、板栗樹,將夏日的山巒裝扮得鬱鬱蔥蔥,生機盎然,這些經濟林木已經成了老區人民的“綠色銀行”。

6月18日,“在這裡讀懂初心使命——網絡媒體革命老區行”網絡主題活動(河北站)採訪團走進邢臺,深入了解革命老區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路上取得的成就。

邢臺太行山區是晉冀豫抗日根據地的核心區之一,紅色資源點多面廣,幾乎涉及到太行山區的每一個村落,在這裡,紅色革命精神的傳承,有力提振了當地群眾精神面貌,發展産業,開拓前行。

           位於前南峪村的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紀念館

信都區前南峪村位於邢臺市西部60公里的太行深山區,是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舊址。全村476戶,耕地746畝,宜林山場8300畝。

前南峪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郭天林回憶,1963年8月,一場大雨把鄉親們賴以生存的340畝農田,2000多棵板栗樹、柿子樹,衝得一乾二淨。面對天災,前南峪人沒有氣餒,下狠心墊地植樹、治理荒山。此後,治山治水大幹20年,換來了太行山裏的一片綠。

1984年開始,前南峪村先後興辦了15家集體企業。進入21世紀,又來了一次“急剎車”和“快轉型”。老書記郭成志帶領“雙委”一班人,實施“二次創業”,對生態經濟溝進行升級改造,引進8個國家22個新特優果樹品種,配套了現代化灌溉設施,按照綠色果品標準,實行科學管理。同時,將三家污染冶煉企業關停,改為三星級賓館、板栗加工廠、蜂蜜加工廠,産業結構得以調整,促進了農業産業化發展。

美麗的前南峪村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前南峪村堅持發展溝域經濟,走科技興山、生態富民之路,現在富在山林綠滿坡,建起了一個以板栗為主、幹鮮果樹達32.64萬株的果品生産基地,林木覆蓋率94.6%,被林業、生態專家譽為“太行山最綠的地方”“太行生態第一村”和“中國綠色村莊”。

除了紅色革命精神,老區兒女還在弘揚和延續著“太行山上新愚公”李保國的開拓精神。

“人民楷模”、太行山上“新愚公”李保國35年如一日紮根太行山,俯下身子為群眾脫貧覓出路。從前南峪村開始,李保國把“家”安在太行山區,每年進山“務農”超過200天,引導農民種板栗、核桃、蘋果、紅樹莓。30餘年間,他先後完成山區開發研究成果28項,使140萬畝荒山披綠,幫助10萬農民甩掉了“窮帽子”。如今,太行山區依然活躍著以李保國名字命名的科技服務隊,紮根山村,幫扶百姓。

            位於崗底村的李保國先進事跡展覽館

內丘縣崗底村是李保國教授生前親手扶持起來的靠治山脫貧致富的先進典型。為了幫助崗底村百姓致富,李保國潛心研究出128道蘋果標準化生産管理工序。僅蘋果種植這一項,村民人均年收入就從不足百元達到3萬多元。

多年來,崗底村通過科技治山,發展林果業,組建企業,走出了一條集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協同發展,依靠科技、依託市場、品牌化運作的發展路子。現在林木覆蓋率達90%以上,村民人均收入達到3.9萬元,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山村。

地處太行山東麓的臨城縣,是傳統礦山縣。近年來,全縣確定了“旅遊引領百業幹,一二三産相融合,工業向著綠色轉”的發展思路,大力關停礦山,積極發展以薄皮核桃、蘋果和板栗為主的林果業。僅薄皮核桃一項,就帶動全縣發展種植28萬畝,實現了“人均一畝核桃園”,吸納了全縣30%的勞動力和50%的流轉土地,帶動農戶4萬多戶,戶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太行山區的山綠了,民富了,荒山禿嶺變成了“生態綠色銀行”,生活在這裡的老區兒女,不僅有好山好水好風光,更有滿滿的幸福感獲得感。

編輯:陳詩文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網絡媒體革命老區行】 河北邢臺:傳承紅色 播種綠色 收穫幸福的底色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