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迄今已有上千年曆史,飽含中華傳統文化精髓,在國人心中一直佔據重要位置。
民間有關端午節起源和習俗的説法很多,其中一種説法稱“端午為崇拜龍圖騰的民族祭祖日”。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傳説華夏族的先人以龍為部落標誌,伏羲、女媧和禹都是龍族著名領袖,後人自稱龍的子孫、龍的傳人。每年五月初五,上古先民會舉行盛大的龍祭,故端午在當時是“龍的節日”。
習近平總書記曾這樣詮釋龍的傳人:“文化沒有斷過流、始終傳承下來的只有中國。我們這些人也延續著黑頭髮、黃皮膚,我們叫龍的傳人。”
從龍的傳人到龍文化的傳承,源遠流長、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滋養了世世代代的華夏兒女,賦予了中國人獨有的精神氣質,積澱了文化自信的豐厚底蘊。
內蒙古赤峰市,因城區東北部赭紅色的花崗岩山峰而得名,境內有8000年的人類文明史,紅山文化標誌性器物“玉龍”被史學界定為“中華第一龍”。圖片來源:赤峰博物館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018年3月5日他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再次提到了這一説法。“華夏第一村”“中華第一龍”等考古發現成果雄辯地説明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共同體。
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也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賽龍舟是端午節重要的節日民俗活動之一,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自古傳承至今。龍舟競渡,代表著拼搏進取、積極向上的民族精神,蘊含龍的傳人自強不息、與時俱進、團結奮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021年江蘇省龍舟精英賽(南京站)暨第四屆秦淮河龍舟競渡大賽舉行。
“咚咚”的鼓聲是衝鋒的號角,一聲令下,齊心合力,龍舟隊員們為共同的目標拼搏奮進。一葉龍舟,在碧波中穿行破浪,送來了濃郁的節日氛圍,也承載著中華民族“向上向善”的精神基因。
2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指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形成“向上的力量”和“向善的力量”;2021年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只要我們堅定道德追求,不斷激發全社會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就一定能夠為中華民族乘風破浪、闊步前行提供不竭的精神力量!”
正是在這種向上向善精神的滋養下,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接中國共産黨成立一百週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
“我們是中華兒女,要了解中華民族歷史,秉承中華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要時時想到國家,處處想到人民,做到‘利於國者愛之,害於國者惡之’。”
龍的傳人以愛國主義精神為指引。兩千多年來,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心憂家國、情牽百姓、勇於探索,清正高潔的人格魅力成為世世代代中國人的人格標尺。
一百年來,在中國共産黨帶領下,無數仁人志士前仆後繼。從趙一曼“甘將熱血沃中華”的信念,到焦裕祿“到群眾中去,和他們同甘共苦”的志向;從黃大年“祖國需要就是最高需要”的擔當,到袁隆平“讓所有人遠離饑餓”的誓言……一代代龍的傳人在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征程上,切實肩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用愛國主義精神托舉復興夢想。
2021年3月22日下午,正在福建武夷山市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朱熹園,了解朱熹生平及理學研究等情況。
2021年3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武夷山市朱熹園考察時談到文化自信:“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有什麼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麼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傳承不絕的寶貴遺産,以文化自信之光喚起億萬追夢人的壯志豪情,在邁向偉大復興的征途上凝心聚力、勇毅前行!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
掃二維碼 訪問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