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來中國共産黨成立一百週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
廣大脫貧群眾露出了真誠笑臉,這是對脫貧攻堅的最大肯定,是對廣大黨員、幹部傾情付出的最高褒獎,也是對革命先輩和英烈的最好告慰。《天天學習》特別策劃“笑起來真好看”系列,記錄鄉親們的幸福生活,帶您一同感受鄉村的美麗蝶變。
天天學習“抓一隻能下蛋的雞”是習近平擔任寧德地委書記時説的話。其核心思想是,科學運用本地的優勢資源,從而為地方發展提供長久的支持。這是具有長遠發展眼光的脫貧思想。
上世紀八十年代,福建最貧困地區在閩東。寧德地區是當時全國18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之一,經濟總量排在全省最末,俗稱“閩東老九”。下黨鄉更是寧德地區四大特困鄉之一,是全省唯一“五無鄉”,沒有公路、自來水、電燈、財政收入和政府辦公場所。
1988年,35歲的習近平來到寧德地區任地委書記。一年後的寧德地委工作會議上,時任下黨鄉黨委書記楊奕周説,對貧困地區,上級要關心,要扶貧。習近平聽後非常重視,表示一定要去下黨鄉一趟。
△1989年7月,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徒步深入下黨鄉調研。(資料圖片)
1989年7月,習近平第一次到下黨鄉調研。一行人早上6點多從壽寧縣出發,9點多坐車到了平溪鄉,再頂著烈日、冒著酷暑,走7.5公里的崎嶇山路,11點多才到了下黨鄉。
當時壽寧縣的幹部很少去下黨鄉,習近平更是第一位到下黨鄉的地委書記。為了迎接地委書記,當地鄉親們自發在路邊擺攤,為習近平一行人遞上清涼湯、綠豆湯,連連説“路上辛苦了”……
到了下黨鄉,習近平在一間小學教室裏開現場辦公會,聽取當地幹部情況彙報,與幹部群眾進行討論。之後習近平作了講話,具體指導下黨鄉的脫貧之路。
會議明確,要優先解決下黨鄉的通鄉公路、水電照明兩大問題。習近平説:“要致富,先修路,這一點,我同意。”
有人提議從鄰近鄉拉線過來,儘快通電。對此,習近平提出一個更加科學、長遠的思路:“拉線過來,看似見效快,實際背了電費的包袱。下黨有水利資源,咱們自己建個電站,等於抓一隻能下蛋的雞。”
現場辦公會結束,習近平一行人午飯吃的是當地鄉村小菜,下午接著去其他幾個村調研,晚上才回到壽寧縣城。從早上6點多到晚上8點多,一趟下黨鄉調研用了14個小時。
回憶起這次調研經歷,習近平感慨“異常艱苦、異常難忘”。同時,下黨鄉親們的淳樸、熱情和堅韌讓他深受感動,多年來一直唸唸不忘鄉親們的“那一碗綠豆湯、那一杯草藥茶”……
△1989年7月19日,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到壽寧縣下黨鄉調研並召開現場辦公會。(資料圖片)
下黨鄉調研之行,體現出習近平身上求真務實的風格、科學長遠的扶貧思路,還有“馬上就辦”的責任心。
回到縣城的第二天一早,習近平並沒有返回寧德地委,而是在壽寧縣政府開會,與各個單位的幹部們研究壽寧縣、下黨鄉的發展方案。
習近平當場拍板,地委支持下黨鄉建設資金72萬元,其中32萬元用於修路,40萬元用於水電站建設。他要求下黨鄉集中精力搞好電力和公路,辦一件成一件,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
實際上,習近平在福建任職期間,曾九次到壽寧縣、三次進下黨鄉,一步一步,用堅實的腳印丈量當地脫貧發展情況。
二進下黨,是1989年7月底。當時,下黨鄉遭遇暴雨洪災,習近平陪同省長冒大雨、蹚大水,現場察看受災情況。習近平一一慰問了受災鄉親,給受災最嚴重的32戶村民每戶發放1500元救災款,同時劃撥15萬元資金用於公路、堤壩修復和學校修繕。
三進下黨,是1996年8月。習近平一行人到下屏峰村察看災後重建工程,之後劃撥100萬元幫助下黨鄉修橋、鋪路和生産。他還是要求按照現實困難情況,實事求是,把資金用在刀刃上。
△2017年1月3日,去下黨鄉趕圩的大丘下村村民王明照(左)和王明全(右)老人乘坐中巴。
1991年1月,下黨鄉建成第一條公路,打破“五無鄉”的歷史;同年12月,一座250千瓦水電站建成,“點亮”鄉親們的新生活。
近年來,下黨鄉重點發展茶産業、旅遊業,鄉親們辦起定制茶園、民宿、農家樂等。2018年,下黨鄉建檔立卡的118戶貧困戶504人全部脫貧。
當年,習近平從壽寧縣城到下黨鄉需要乘車近3個小時、步行2個多小時,如今兩地車程只需要50分鐘左右。
△下黨鄉村民王光朝站在自家茶園裏露出幸福的微笑。
2019年是第一次到下黨鄉後整整三十年,習近平總書記收到了下黨鄉黨員幹部群眾的來信。
獲知下黨鄉脫貧的喜訊,總書記非常高興,回信時不禁回憶:“當年‘三進下黨’的場景,我至今還歷歷在目。”他勉勵鄉親們繼續發揚滴水穿石的精神,持續鞏固脫貧成果,努力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
掃二維碼 訪問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