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步星辰大海:“長七A”歸來的300多個日夜

行業先鋒 來源:央視網 A-A+

央視網消息:一道光亮劃破黑色長空。2021年3月12日1時51分,長征七號A改遙二(簡稱“長七A”)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的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

緊隨發射口令,30分鐘過去,跟蹤結果表明器箭分離正常,測試發射大廳頃刻間掌聲如雷。擔任這次飛行任務的航天科技集團一院試驗隊“01”指揮員馬忠輝後靠在椅背上難掩興奮之情,這根緊繃了一年多的心弦終於慢慢舒展開來。

新型號的挑戰

長征七號A運載火箭是在長征七號運載火箭基礎上製造的新構型火箭,它有效填補了我國地球同步轉移運載能力5.5噸到14噸之間的空白,能夠實現把衛星送入36000公里外的地球同步軌道。

新型號,也意味著風險與艱難。

2004年畢業,從2005年開始從事新型號研製工作,馬忠輝已經幹了16年。對於這條追夢路上的苦辣酸甜,她深知鑽研新型號要耐得住寂寞。“因為你的工作可能不會馬上見到成果,甚至要等到10年之後才能看到成效。”

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總設計師範瑞祥介紹:“長征七號A火箭于2018年3月開始方案深化論證工作,2019年正式立項,2019年12月完成了出廠評審。”從2018年開始,馬忠輝用將近兩年的時間畫出了第一張圖紙。

馬忠輝回憶起第一張圖紙剛剛畫出來的時候,整個人都脫了一層皮。用她的話説,設計老型號是利用和改進已有的産品,但是新型號是從無到有、從頭到尾創造出一個新的産品,這對整個研製團隊都很有難度。

馬忠輝從事新型號工作後最艱難的一次挑戰是“長七A”的主捆綁部分——在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的基礎上增加了第三級。她説,這不是簡單的“搭積木”,只要拿扳手把螺栓一擰就完事了,而是需要裏面的各種“血管”“神經”“肌肉”緊密地連在一起。

  馬忠輝在技術區工作(左一為馬忠輝)

新火箭的研製過程中,馬忠輝及團隊反復改進、試驗,直至通過驗證。研發團隊一共辨識出三項關鍵技術,高精度高空風場測量準實時雙向風修正技術、大長細比火箭姿態控制技術和適應典型故障模式的制導控制技術。短短兩年的時間裏,確認開展並完成共47項試驗,以確保火箭順利起飛。

逆風飛翔的勇士

時針轉回一年前,2020年3月16日的夜晚,“長七A”飛行到168秒時出現了故障,衛星未能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失利。當時在發射大廳的場景仍歷歷在目。

“我覺得我半年的生命都沒了……”坐在回北京的飛機上,一種難以言説的不安和難過涌上馬忠輝心頭。“很多事情不在我們的掌控範圍之內,我們能掌控的就是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做到無怨無悔。”

通過觀看錄像,大家發現在首飛過程中,火箭在一級飛行段末期,距離一級分離僅剩下幾秒時間時出現了異常。馬忠輝和隊員們爭分奪秒地開始了歸零工作。專家在會議室裏一遍又一遍地看視頻、判讀數據、分析原因;型號兩總組織各個單位確定各自産品的工作狀態……

“歸零最重要的是找到造成故障的原因,它並不意味著否定了以前的工作,而是將技術做的不到位的地方補上。”將遙測數據和飛行過程中的十幾個異常現象關聯起來,通過找到最初的異常現象的原因,用馬忠輝的話講,“就像是破案一樣”。

  馬忠輝和同事們在討論工作(中間為馬忠輝)

要定位故障,光有理論分析是遠遠不夠的,需要配合進行實驗論證。“試驗系統非常龐大、複雜,如果出現什麼破壞,沒有時間再做新的試驗件,會直接影響火箭復飛。”火箭院總體設計部二室、九室和十一室組織了專門的團隊,採用3個不同的軟體進行背靠背倣真計算。

倣真分析定位了故障,要通過試驗加以驗證。受疫情影響,40多名核心人員在長征賓館“集中隔離”,一邊做試驗,一邊分析數據,一邊調整方案,把時間無限細分,把效率不斷提升。終於,用10天時間完成了一個月才能完成的縮比試驗,15天左右得到了歸零結論。

復飛,全力以赴

2020年4月,頂著巨大的壓力,型號隊伍完成了“歸零”,提出要組織復飛。再次擔任試驗隊“01”指揮員的馬忠輝,在這300多天的時間裏和她的團隊一刻都沒有鬆懈,只為順利完成最後的復飛任務。

汲取首飛失利的教訓,型號隊伍制定了“自上而下型號牽引、自下而上全員參與”的“三再”工作思路,全面開展再分析、再設計、再驗證工作,按照45個線索梳理形成了201個工作項目,心中都朝著“成功復飛”這個目標不懈努力。

首飛失利之後,奮戰在伺服機構一線的裝配工人趙建華,工作更加要求做到“讓自己放心”。為了更加清楚産品狀態,出現問題便於查找,她每天都對産品做詳細記錄。即便是很多沒有要求記錄的信息,她都會詳實記錄下來。

按照以往,一發火箭從明確到飛行,按照研製流程需要兩年左右的時間。“多一發火箭的齊套,各個單位的生産壓力都很大。”為了保障火箭復飛的工作進度,各單位集中一切資源進行保障,歸零、生産、試驗、總裝同步進行。

“任何一個細小的失誤,都會使成千上萬人的心血化為烏有。”復查、歸零、試驗、跟産……每天高負荷的工作已經成為馬忠輝的常態。工作中,她容不得絲毫差錯。作為火箭設計關口的“守門員”之一,她會因為測試流程上的細節和其他人爭得面紅耳赤,也會因為任務中的故障排查通宵達旦,直至問題解決。

“決勝飛試、誓奪成功的發令槍已經打響,‘長七A’復飛只能成功,不能失敗。”2021年1月16日,總指揮孟剛在出征儀式上強調。孫海峰説,“一年時間就有了復飛的機會,大家都努力朝著這個目標去奮鬥,充滿了幹勁。”

  長征-7A遙二試驗隊員在組裝現場工作

組裝完畢的“長七A”遙二火箭挺拔高大,在完成一系列的總裝測試後,就進入發射前的垂直轉運程序。在轉運路的盡頭,巨大的發射塔架張開雙臂等待著將“長七A”遙二火箭攬入懷中。

“我期待圓滿成功。”在發射前星罩組合體上塔當天,馬忠輝坐在火箭技術區九層的座椅上平靜地説。她心中有些忐忑,不是因為不自信,是因為復飛的責任重大。

“5、4、3、2、1,點火!”馬忠輝見證了這座發射場裏今年第一個“點火”口令的下達。300多個日夜的奮戰,就是為了這一刻。

越不可越之山,則登其巔;渡不可渡之河,則達彼岸。首飛失利沒有阻止這個強者團隊的腳步,他們一直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直至目送長征七號A火箭復飛成功,刷新進軍太空的中國高度。那種不負眾望、不辱使命的喜悅,甜到了馬忠輝的心坎裏。(文/陳詩文 校對/陳延輝)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