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評 | 跨行業造車謹防一哄而上

來源:央視網 | 2021年03月31日 12:16
央視網 | 2021年03月31日 12:16
原標題:
正在加載

  新能源造車,是當下最熱門的“風口”,在造車新勢力那裏,“市值超過寶馬、豐田、法拉利”“一款車沒上市,市值已經國內最高”“年底造出飛行汽車”“研究3個月,押上人生全部”……一個個故事足以讓人血脈賁張。

  這種信心來自需求,新能源車銷量給力,資本市場給力,都是翻幾十倍的行情。如今,地産、手機、空調、互聯網等跨業巨頭紛至沓來,帶來“互聯網+”“智慧+”,這種“鲇魚效應”對激活傳統造車業有好處,如果通過技術賦能、能源革命推動中國本土造車業的“彎道超車”,那就是更大的好事。

  可現實問題是,這種跨業式、跨越式發展要建立在雄厚的技術基礎之上,造車不是積木遊戲,如果門檻真的這麼低,那傳統車企“百年積澱”“工匠精神”豈不是鬧著玩的?

  仔細一琢磨,這背後其實難以擺脫那種創始人“嘴炮”、營銷引流、資本堆積的互聯網打法,他們嫁接在缺少流量、資本的傳統車企上,將之作為代工廠,“吃大頭”的依舊是新勢力。為了“搶賽道”“搶風口”,為了趕造車的時間窗口,ALL IN。

  以“終局”來看,共享單車的發展週期提供了很好的警示。風頭正勁時,滿大街“赤橙黃綠青藍紫”,集齊了一道彩虹,激活了傳統造車産能,但最後大多進了“單車墳場”,造成了資源錯配,內耗內卷浪費嚴重,還弄得共享經濟和租賃經濟不分。資本雖有巨大的推動力,也有短視逐利的“劣根性”,從組裝自行車、組裝手機,到可能正在組裝的汽車,我們要謹防一哄而上,再一哄而散。

  事實上,新能源造車,在“面子”上實在過不去。斷軸、自燃、三電系統缺陷等質量問題被廣泛投訴,里程注水、性能浮誇、售後甩鍋等虛假宣傳和霸道銷售比較普遍,消費者詬病的“槽點”越來越多,未見收斂之勢。不久前,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公佈的召回計劃中,4萬多輛問題車中純電動的新能源汽車就超過了33000輛。量的擴張不代表質的超越,規模優勢不代表綜合優勢。

  “裏子”上就更成問題。在傳統造車階段,我們在發動機、底盤、設計環節上都吃過虧,一度靠“市場換技術”。未來的新能源車,電池、芯片、車載系統、數據將是核心所在,我們取得了局部優勢,但在關鍵環節和核心零部件等方面還有“卡脖子”的風險,特別是汽車芯片的自給率不高,近日,一些國內車企就因為芯片缺貨而下不了線。即使在整車設計、做工質量上也有直觀的差距。

  前車之鑒,後事之師,歷史遺留問題,切莫再遺傳到新能源汽車身上。

  除此之外,一些地方在招商引資過程中,以老辦法謀新發展,缺乏頂層設計,為新能源車項目一路“開綠燈”,“攤大餅”式發展。産業引導要有標準、有門檻、有底線。還有一些市場分析師發表想象大於邏輯和事實的觀點,吸引眼球,推升估值,推波助瀾。

  新能源汽車是被給予厚望的戰略性新興産業。雖冠以“新”字,但在基礎研發、核心技術上精耕細作、創新突破、久久為功的硬道理是顛撲不破的,實體企業發展沒有捷徑可走,一味資本擴張,“超車”也要謹防“翻車”。

  我們既要給企業創新以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在産業上繼續鼓勵,也要防止在超前、過度吹捧中透支未來的發展,成為“吸金怪獸”,把好好的一項科技産業搞成資本套現、擊鼓傳花的遊戲。(文/崇弼)

編輯:戴萌萌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央視網評 | 跨行業造車謹防一哄而上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