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10位參與規劃的權威人士聊完,我發現了未來的機遇

來源:玉淵譚天 | 2021年03月15日 22:43
玉淵譚天 | 2021年03月15日 22:43
原標題:
正在加載

還記得去年流行的一句話麼?

人類歷史將分為2020年前和2020年後。

在穿過2020年的“隧道”後,世界似乎看到了光亮。按照聯合國最新預測,今年全球經濟增長有望抵消去年的損失。

但有個前提,疫情控制得當,疫苗廣泛接種。

2021年,有機遇,但機遇,是複雜的。

這種複雜性在《經濟學人》的預測中,很直觀。

   ▲2021年全球主要經濟體GDP增長率預測

全球主要經濟體的經濟增速,都處在一個較大的波動區間。

2021年,對世界來説,不確定性,很大。對中國來説,特殊意義,深遠。

2021年,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接續點,兩個五年規劃的接力點,十五年遠景目標的起跑線。

這些特殊性,全部凝結在一本6萬多字的冊子裏。

3月13日, “十四五”規劃綱要全文公佈。

如果你今年25歲,這個綱要關係到你的30歲,40歲。其中的機遇,怎麼看?

譚主找到了10位“局內人”聊了聊,在字裏行間發現了一些線索。

看規劃,首先要看目標。

經濟增速指標是關注的焦點,然而“十四五”規劃,並未設立經濟增速指標,這很罕見。

為什麼這麼設計?可以從“十四五”開局的今年看出一些端倪。

2021年的經濟增長沒有明確目標值,只設定了一個範圍—— 6%以上。

這意味著,我們只劃定了一條底線。

   ▲2021《政府工作報告》

如何理解這一深意?在跟楊偉民的溝通中,他給譚主重點解讀了一個詞——就業。

楊偉民是一位資深“規劃人”,早在“十一五”規劃編制期間,他就曾在國家發改委規劃司任職。

這個機構,是編制五年規劃的主要職能部門。

順著楊偉民的提示,可以發現,今年設定了1100萬人的就業目標。

從GDP核算方法的角度,他給譚主分析了一下就業與經濟增長的關係:

GDP核算有三種方法,生産法、收入法以及支出法,如果從收入的角度算,假定這1100萬人就業,那麼他們每人每年的收入會增加多少,佔GDP的比例大概是多少,就可以直接推算出來GDP會增加多少。

經濟增長能帶動就業增加,反過來,同樣成立。就業,對每個人來説,更是實實在在的增長。

為經濟劃底線,底線之上,更重要的是人。

透過“十四五”規劃綱要,底線思維的脈絡清晰可見。

從20個指標中的兩個“第一”,也能看出端倪。

第一次設立“安全保障”指標,將糧食和能源綜合生産能力納入規劃。

另一個第一,則是規劃中數量最多的約束性指標——綠色生態。

約束性,意味著一定要完成。

這些指標如何測算?

國家發改委規劃司城鄉融合發展處的處長劉春雨給譚主做了兩個形象的比喻:“由遠及近”、“跳一跳,能摸得到”。

他解釋道:

有些方面2035年的目標值已經確定,以此來倒推“十四五”時期的目標;有些則遵循實事求是、科學合理、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原則,設置“跳一跳,能摸得到”的目標。

“跳”這個詞顯示出主動和決心。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王金南對此也深有感觸。

王金南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主持完成了國家“十一五”至“十三五”環境保護規劃,去年發生的一件事兒讓他印象深刻。

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中,習近平主席明確提出,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要知道,發達國家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時間,是40年-60年,中國提出,只用30年。

這引起了全球矚目。

王金南告訴譚主:

在此之前,政策層面,只提過碳達峰的目標,碳中和的目標一直沒有提過。相關的研究跨度,絕大部分只到2050年,沒有跨越2060年的。

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句話,展示的是“綠色”的決心,塑造的,還有新的發展機遇。碳達峰、碳中和的戰略會以點帶面,倒逼經濟結構轉型。

清潔能源是一個風口,據高盛預測,到2060年,中國的清潔能源基礎設施投資規模,將達到萬億,凈增的工作崗位將有4000萬。

誰能佔得先機?

數據顯示,中國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佔比最高的地區,在三北——西北、東北、華北,且增長勢頭不減。

綠色發展,也許會成為北方突圍的推動力。

而中國南北城市的佈局之中,同樣也蘊含著新的機遇。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蔡繼明跟深圳市副市長進行了一場對話。

蔡繼明的第一個問題,就切中要害——有無戶口在深圳有多大差別?

對不少城市新居民來説,戶口是安居的最後一公里,牽扯就業、醫療、社會保障、子女教育,甚至是退休養老。

蔡繼明,作為“十四五”規劃專家委員會成員,最關心的就是如何打通最後一公里。

兩個指標很關鍵——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和戶籍人口的城鎮化率。前者統計的是在城市居住6個月以上的人,後者統計的是有戶口的人。

2013年,中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只有35.93%,到2019年,這個數據變成了44.38%。這意味著,1億多農業轉移人口在城市落戶。

但同在2019年,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是60.6%。這意味著還有2.3億左右的人,身在城市,但沒有落戶。

落戶,是許多人的關切,也是過去許多工作的目標,但蔡繼明告訴譚主,“十四五”規劃綱要裏面沒有設定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的目標。

這意味著什麼?深圳,也許能提供一個樣本。

深圳市副市長吳以環説,落戶與否對生活在深圳的人來説,只有20%的差別,80%的基本公共服務是一視同仁的。這讓譚主想起一句耳熟能詳的口號——來了就是深圳人。

與其説戶口重要,不如説與戶口相關的公共服務是關鍵。

如果細看“十四五”規劃你會發現,在城鎮化篇章中,不少表述都有細微的變化。在“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章節中:

“推動更多人口融入城鎮”變成了“加快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

按照蔡繼明的分析,未來不是一味地討論戶口本身,而是讓與之相關的服務一項項實現。

規劃裏的這句話寫得很明確:

根據人口流動實際情況調整人口流入流出地區教師、醫生等編制定額和基本公共服務設施佈局。

這意味著,讓資源跟著人走。

人口,都在流向哪?

2020年,中國人口凈流入最多的十個城市是:

上海、深圳、北京、東莞、廣州、天津、佛山、蘇州、寧波和杭州。

一座城市究竟靠什麼來吸引人?譚主也做了一個調查:

這不僅是城市的小佈局,更是國家的大佈局。樊傑對這個佈局非常了解。

從“十一五”規劃設立專家委員會開始,他已經連續4次參與規劃編制,他還參與過京津冀、珠三角都市圈的規劃。

樊傑告訴譚主:

協調的關鍵是解決經濟發展不平衡。如果以人均GDP作為指標,既要優化分子,改善落後地區經濟水平,也要調整分母,順應規律,引導人口合理流動,使未來人口分佈和國家資源環境空間佈局分佈相匹配。

怎麼看中國的空間佈局?

樊傑給譚主分享了一篇《求是》的文章:《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佈局》。

文章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講話的一部分,雖然只是一部分,卻足以看出新時代“協調”二字更豐富的內涵:

不能簡單要求各地區在經濟發展上達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據各地區的條件,走合理分工、優化發展的路子。

發揮比較優勢,促進地區合作,細化功能區劃分,實現國家整體利益最大化。這正是“協調”的辯證法。

   ▲2013年安徽淮南,皖電東送淮南至上海1000千伏特高壓淮南變電站投入使用。

樊傑參與“十四五”規劃編制中還有一個很大的感觸:

以人為核心的協調水平不局限在經濟收入所決定的質量水平,同時也包含社會服務設施水平以及當地的生態環境質量水平。

高質量發展的內涵,正在於此。

帶著協調的“底色”,城與鄉之間的流動,城與城之間的流動,區域與區域之間的流動,蘊含著中國發展的密碼,也蘊含著所有人的新機遇。

世界,也在共享中國的機遇。

就在兩會之前,歐盟統計局公佈了2020年的貿易數據,中國首次超越美國,成為歐盟最大的貿易夥伴。

   ▲2020年,中國成為歐盟的主要貿易夥伴,因為歐盟對中國的進口(+5.6%)和出口(+2.2%)均呈現增長,與此同時,對美國的貿易進口(-13.2%)和出口(-8.2%)則呈現大幅下跌。

更值得一提的是,歐盟前十大貨物貿易夥伴中,中國是唯一實現貿易雙向增長的。

這個唯一,貨真價值。

從2020年6月份開始,中國外貿已經連續9個月實現正增長,2020年全年的進出口、出口總值均為歷史新高,成為全球唯一實現貨物貿易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中國生産,在服務全球。

對此,有一個人的體會格外不同。她是國家發改委規劃司的張俏,參與了“十四五”規劃初稿的撰寫。

她撰寫的篇章,是此前的規劃從未有過的,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

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正是中國面向未來的基本坐標。

新發展格局蘊含的機遇,同樣是豐富的。

疫情讓全球産業鏈供應鏈一度中斷,一些國家試圖讓製造業回流,加速了封閉的趨向,中國則憑藉著強大內功——全世界完整的工業體系,穩定了全世界的供應。

但其實在2020年之前,中國製造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一直在波動中呈現趨勢性下降。

2019年,佔比僅為27%,達到了2012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這一趨勢在2020年出現了變化。

德國商業銀行經濟學家周浩,兩會期間發表了一篇解讀中國經濟的文章,題目就叫《做趨勢的朋友》。

周浩告訴譚主:

製造業具有更大的確定性,後疫情時代的趨勢之一是製造業的回歸。

   ▲周浩在《做趨勢的朋友》一文中對製造業的描述

劉元春的判斷也基本一致。作為中國人民大學的副校長,劉元春的理解對年輕人來説更有吸引力:

未來就業可能會呈現出“中間空洞”的現象。一方面是創新人員、高技術人員,另一方面是體驗式的服務人員。兩端的人員會更多,中間的傳統技工人員可能會減少。因為製造業正朝著高端化、智慧化、數字化的方向發展。

再看五年規劃,趨勢的變化早已經暗藏其中。

“十三五”規劃中,對實體經濟的表述是,“夯實實體經濟根基”。

到了“十四五”規劃,變成了“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

最引人矚目的,還有一個數據。

今年,中央本級基礎研究支出將增長10.6%。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告訴譚主:

目前我國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的比重大體與歐盟水平相當。但基礎研究佔研發投入的比重太低,剛剛超過6%,世界上主要創新型國家的這一比重大多在15%以上。

這也就有了“十四五”規劃特別新增的一節——持之以恒加強基礎研究,還有特別新增的一篇——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

未來,製造業要更強,也要更有含金量。但含金量,需要久久為功。

譚主想起今年兩會委員通道上,中國科學院微電子所研究員周玉梅的一席話:

集成電路是從業人員的長征路……希望有更多的優秀人才投身到集成電路産業,有更多的優秀學子報考集成電路專業。

五年,是時間坐標。

我們無法預想五年之內,還會有多少意想不到,但國家規劃和個人目標的交匯點始終不變,是樂業,是安居。

佈局,是空間坐標。

目標從不只是某時某刻完成某項任務,國家規劃譜就的是每個人都可以自由流動的藍圖,你可以在鄉村獨闢蹊徑,也可以在城市大放異彩。

人,是發展目的。

“十四五”規劃最多的指標是民生保障,每一個人既是價值本身,又在創造價值。

在時代的機遇面前,中國已經選擇修煉內功,乘勢而上。你,準備好了麼?

編輯:徐也晴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和10位參與規劃的權威人士聊完,我發現了未來的機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