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三峽工程:大國重器標注中國創新高度

來源:央視網 | 2021年03月12日 14:35
央視網 | 2021年03月12日 14:35
原標題:
正在加載

  央視網消息:來看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一百週年系列報道《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從一百年前的一個設想,到今天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水電工程,三峽工程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奮鬥精神的象徵,更是中國共産黨領導下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典範,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長江——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曾經也是一條洪水氾濫、災害頻發的河流。早在一個多世紀之前,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就提出了建設三峽水閘、開發長江水電的設想。新中國成立後,建設三峽工程逐漸從夢想變為現實。

  改革開放以後,得益於國力增強,建設三峽工程日漸可行。由於涉及技術難題、鉅額投資、生態環境保護等諸多問題,三峽工程論證內容之多、論證之全面世所罕見。中國工程院院士陸佑楣時至今日還對1986年的論證工作印象深刻。

  1992年,全國人大七屆五次會議通過了《關於興建長江三峽工程的決議》。從1994年12月三峽工程正式開工,到1997年實現大江截流,2006年全線澆築到頂,再到2020年,完成整體竣工驗收,三峽工程走過了漫長而艱辛、偉大而壯闊的建設歷程,中華民族的百年夢想終於畫上圓滿句號。

  建成後的三峽工程,使江漢平原最薄弱的荊江河段防洪標準從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年發電量超過1000億千瓦時,創造了單座水電站發電量世界紀錄,惠及半個中國;三峽河段年貨運量超過一億噸,比蓄水前提高6倍,運輸成本下降近四成,使長江航道成為名副其實的“黃金水道”,有力推動了長江經濟帶的發展。

  三峽工程:大國重器標注中國創新高度

  三峽工程是迄今為止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和綜合效益最廣泛的水電工程。回望三峽工程的建設歷程,從技術到管理,三峽工程走出了一條自力更生、敢於創新的堅實道路。

  不久前,由三峽集團組織研製的這臺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在白鶴灘水電站順利吊裝,這標誌著我國已成為世界水電行業的領跑者。而在三峽工程建設之初,我國還只能設計製造30萬千瓦的水電機組。

  而像特大型水電機組這樣的世界之最,在三峽工程一共有100多項。從大壩建設到水力發電,從三峽雙線五級船閘到世界最大垂直升船機,三峽工程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20多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00多項,形成發明專利近千項。

  將大國重器牢牢抓在自己手裏,三峽工程帶來的不止是技術上的重大突破。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機場之一,在施工高峰期間曾有5萬多人同時作業, 上千家單位同時施工。這樣浩大的工程,記錄著工程建設所花費的每一分錢、簽的每一份合同的系統,卻是由三峽工程的管理信息系統升級改造而來。

  如今,三峽工程的混凝土澆築、冷卻施工等技術被廣泛使用在青藏鐵路等一系列國家重點工程中;信息化管理系統被運用在水立方、京滬高鐵等一個又一個國家大型工程。三峽工程已成為國家重大工程建設、現代化管理的引領和典範。

  三峽工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範

  在三峽工程的論證階段,環境保護一直是各方關注的重點之一。如今,20多年過去了,現在的三峽庫區,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物多樣性不斷增加。

  在三峽壩區,不僅有雄偉的三峽工程和壯觀的高峽平湖,還有一個神秘的“植物王國”,這裡住著大量珍稀植物。在這裡工作了20多年的黃桂雲被稱為壩區珍稀植物的“活地圖”,在她和團隊的努力下,受三峽工程建設影響的560多種植物全部得到有效保護。

  如今,在三峽庫區,通過引種、傳統繁育、實驗室組培等多種方式培育了數十萬株的植物,保護的植物種類也從最初的560多種擴大到了現在的1181種,範圍也從三峽庫區擴大到了長江中上遊。

  在植物園的附近,還有一個中華鱘研究所。在這個大型的控溫養殖車間,工作人員正在對即將放流到長江的中華鱘進行PIT芯片植入和體外標記工作,以便更好地評估中華鱘的放流效果。

  工程與環境同步建設讓大壩左岸的亂石灘變成了大花園;打造三峽生態屏障使庫區森林覆蓋率提升到50%以上;通過泥沙調控確保了一江清水向東流;進行生態調度讓長江中游四大家魚的産卵量增長超過30倍;建立補水調節機制有效緩解枯水期沿江用水困難。今天的三峽工程,正在長江大保護中發揮著骨幹主力的作用。

編輯:趙延靈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三峽工程:大國重器標注中國創新高度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