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達百億級市場規模 財商課野蠻生長亟須“剪枝”

來源:法治日報 | 2021年03月08日 06:08
法治日報 | 2021年03月08日 06:08
原標題:財商教育將達到百億級市場規模但不規範現象叢生 財商課野蠻生長亟須“剪枝”
正在加載

  ● 煽動性的宣傳文案是理財培訓機構的常規操作,它在向人們傳遞一個觀念:你與財務自由的距離就差一門理財課程

  ● 2019年,我國新增“理財教育”“理財培訓”相關企業近2000家,較10年前增長了800%

  ● 財商教育獨特的金融、投資屬性使其區別於普通的培訓行業,對這類機構是否應該持牌上崗、實行監管日漸成為焦點

  □ 法治日報記者  趙麗

  □ 法治日報實習生 郭晶

  “限時0元,幹貨滿滿,馬上報名,告別死工資,實現財務自由”“只要一杯奶茶錢,學會‘錢生錢’,輕鬆享受‘睡後收入’”……如今,各類理財訓練營廣告鋪天蓋地,這些廣告宣稱,只要購買該類課程學習理財,實現“財務自由”是分分鐘的事。

  其實,財商教育早期多是銀行、保險或基金公司為招攬客戶而設置的課程,主要為特定産品導流。如今,隨著行業細分,財商教育已從中獨立出來。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這一能“緩解焦慮”的行業不斷“高燒”。但財商教育獨特的金融、投資屬性使其區別於普通的培訓行業,伴隨行業的野蠻生長,對這類機構是否應該持牌上崗、實行監管日漸成為焦點。業內人士認為,財商教育確有必要存在,但行業不規範現象亟須監管。

  製造焦慮吸引投資小白

  投資體驗課程暗藏玄機

  “如果有一天,你失去了工作和所有的收入來源,我們拿什麼來維持現有的生活,拿什麼來還我們的車貸房貸?”這是直擊每個人內心的質問,而這令靈魂顫抖的問題往往是理財體驗課程發問最多的。

  為了深入了解此類理財體驗課程,《法治日報》記者購買了兩家不同機構的理財課程,進行了多日調查了解。類似上述的質問在宣稱1元7天體驗理財課中很常見,至少每天一次,在課程快要結束時,頻次可能達到1天3次到4次。

  一起報名參加此次體驗課程的北京媽媽小陳告訴《法治日報》記者,“已經兩年沒工作了,對未來確實憂心忡忡,挺擔心因為錢不夠而沒辦法給孩子好的生活。”小陳希望通過學習理財課程,快速增加收入,緩解內心的焦慮。

  通過體驗課程,《法治日報》記者發現,這些商家大多擁有自己的微信公眾號、抖音賬號、微博賬號等推廣平臺,形成相對完善的宣傳矩陣。商家在課程推廣文章中大都有相對一致的“特點”:一是專業的講師團隊,創始人是國內外頂尖名校財經專業的科班出身,團隊講師經過系統專業的培訓;二是廣受學員認可,宣稱以往報名參與課程的人數已超過幾十萬甚至幾百萬人,其中有幾萬人通過進階課程學習實現工資翻倍;三是公司業界知名度高,已獲得諸多殊榮。

  《法治日報》記者查驗某機構所獲榮譽後發現,他們宣傳推文中出現的榮獲“CCTV·央廣網2020年度公信力教育品牌”獎項,並未出現在評獎機構官方公佈的名單中。

  對於這樣的結果,小陳很驚訝:“我看它文章裏寫的挺好,還有獲獎圖片,所以也沒想著要去查一下,不過一般人也不會想著去查。”不少參加培訓的學員也表達了同樣的想法。

  同時,在不少理財課程的宣傳中,培訓機構基本上會主動給自己貼上“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專注國民財商教育”的標簽,除此之外還會介紹公司使命、公司文化、公司發展戰略等內容為自身品牌增值,增加消費者的認可度和信任度。

  “‘從負債100萬元到存款300萬元,我是通過理財做到了。’這種具有煽動性的宣傳文案也是理財課程市場的常規操作,它在向人們傳遞一個觀念:你與財務自由的距離就差一門理財課程。曬出以往成功學員的聊天截圖是宣傳推文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聊天內容多是學員通過學習進階課程受益匪淺,感謝專業團隊的指導,推薦大家購買等信息。”曾經參加過理財訓練營的北京市民劉迪説,從電腦彈窗到被自動設置的電腦屏保,還有視頻網站,理財訓練營廣告正在肆無忌憚地轟炸人們。

  在調查中,《法治日報》記者發現,天花亂墜的營銷手段使得消費者眼花繚亂,一不小心就會掉進“投資自己”的陷阱中,沒有購買進階課程的消費者普遍存在“不到10塊錢,花了就花了,也並沒有覺得吃虧”的心理。

  熱衷講述理財成功故事

  進階課程導師夾帶私貨

  那麼,什麼是進階課程?

  這正是回答為何很多理財訓練營都在推幾元甚至免費的多天體驗課的關鍵。

  據《法治日報》記者觀察,體驗課程的授課平臺是微信群聊,以文字、圖片、視頻為主要授課方式,授課時間一般為晚上,授課內容為入門簡單的基礎理財知識,而這些知識大多選自於熱銷的理財書籍《富爸爸窮爸爸》《小狗錢錢》等,結合老師的講解,一些參與者可以快速吸收幹貨。

  “但大多數賣家會以免費或低價為噱頭,吸引用戶零門檻入門,然後耗取你的時間和投入精力,而部分消費者囿于‘沉默成本’而會選擇購買進階課程。‘沉默成本’是指已發生或承諾、無法回收的成本支出。”具有參課經驗的北京市民白毅説,她在工作中逐漸有了一點積蓄,偶爾會購買一些理財産品,但整體收益率並不高。儘管被平臺定義為低風險投資者,她卻萌生大膽追求高收益致富的想法。

  上了半年的財商課後,白毅笑稱自己依然是那個“小白”,在理財上並未獲得更多收益。2020年疫情期間,她在某理財學堂前後花費了2000多元學習理財課程。

  根據以往的經驗,白毅也有了自己的見解:“一些學員在體驗課結束後會認為自己並沒花錢就學到了一些理財知識,並且付出了時間和精力,如果花了錢會獲得更加良好的學習效果。後來我在查閱相關新聞的時候,就有媒體直言,理財課程能夠火爆就是利用了這個效應。”

  根據這些“過來人”以及《法治日報》記者自身的體驗,這些體驗課大多在初始的時候,課程老師會耐心講解知識要點,並配有圖文和視頻,但在課程進入後半段的時候就開始“夾帶私貨”,課程老師會告訴學員們,進階課程是更為系統的“實操課程”,標榜研發的課程“學完即可上手”,且終身一對一專業導師指導,隨時解決理財過程中的所有苦惱。

  在這其中,陪伴式指導成為進階課程的“王牌”,利用成功案例佐證自家課程的有效性。《法治日報》記者觀察到,比如在某財商體驗課中,記者的課程老師阿成在群聊中就分享了學員小花的理財故事,講述其在講師指導下如何從“小白”變身理財達人。

  首先,專業講師會在小花財務狀況的基礎上制定個性化投研方案,答疑解惑,並進行漲跌提醒、行情分析、買賣建議的信息分享。故事講述的方式是微信聊天截圖,其中大多是“表揚截圖”“感恩截圖”。群聊內的“氣氛組成員”也開始活動,紛紛曬單,表示他們已經在第一時間入手穩賺不虧的實踐課程。

  接下來,為了鼓勵大家購買價值4980元或2980元的進階課程,課程老師又會娓娓道來,以“為你好”的口氣幫你算上一筆賬,“以一年365天為例,平均下來理財投資系統實戰課程每天13元,基金投資系統實戰課程每天8.1元,也就是我們每天不到一瓶果汁的價格就可以為未來買一份安心”。

  隨後,《法治日報》記者連續兩天收到課程老師的提醒:距離課程優惠報名截止倒計時1小時的類似消息,其話術兼備“銷售+老師”的人物設定,“同學,你想學習的話就要逼自己一把,學好理財就有機會,邁出第一步才有下一步。理財不能當作是一個商品,學習是在投資自己”。

  《法治日報》記者發現,在158人的微信群聊中,與老師互動提問的人總數不超過50人,堅持每天打卡、提問、完成作業的人數大約在15人左右。當記者詢問課程老師有多少人購買進階課程時,其表示目前已有30多人。

  理財教育成為藍海市場

  投資者風險意識需提升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發佈的《國民財商教育白皮書(2021年)》顯示,僅2019年,我國新增“理財教育”“理財培訓”相關企業近2000家,較10年前增長了800%。由此,很多專家預測,財商教育將是一個達到百億級規模的藍海市場。

  北京市民張潔同樣參加過該類課程。她報班的理由很簡單:“雖然網上也有不少理財知識,但總覺得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花錢或許會更好”。她認為,對於新手來説,財商課有用,比如老師會教怎麼挑選基金,也會帶著實操,但自己要去投資還是有點難,“我的本金不多,即便按照他教的投資,依然感覺離財務自由很遠”。

  “只是讓買課的‘財商教育’,對你下手還是輕的。”某券商投資顧問坦言,他曾經有個客戶,跟隨“授課老師”在某平臺做投資,遭遇“殺豬盤”,被騙去的20萬元至今沒有追回。

  企查查數據顯示,近幾年,理財相關的風險信息數量劇增。2015年理財相關風險信息數量約0.58萬條,2019年達到3.89萬條,上升了671%。

  針對財商課內容和教育流程,一位資深業內人士告訴《法治日報》記者,目前業內也沒有明確的標準,比如是否應該像給投資者進行風險定級一樣,區分不同等級的學員,以給他們教授不同難度的課程,這值得探討。

  《法治日報》記者注意到,早在2014年,國務院辦公廳出臺的《關於進一步加強資本市場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保護工作的意見》,就提出了“加大普及證券期貨知識力度。將投資者教育逐步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先行先試”。

  “如果你是投資‘小白’,那麼獲取投資知識的途徑還有很多。比如可以先閱讀一些基本的專業書籍,或者多關注一下財經新聞,在一些投資討論的社區多看多參與討論,培養自己在理財方面的獨立思考能力,不要過度追求高收益和短期收益。投資理財不能一味跟著別人走,還需要自己的理性判斷,投資理財之路沒有捷徑可走。”北京律師徐瑩説。

  徐瑩提醒,如果遇到宣稱“輕鬆實現財富自由”“一夜打造暴富神話”“輕輕鬆鬆拿到‘睡後收入’”“15%以上的收益率幾乎為零的風險”的培訓機構,要特別謹慎。如果是推銷購買電子書,那風險相對較小。如果是線上的課程教學,那教育部對此有嚴格的規定,即“教育培訓機構一次性收費不得超過3個月”,要警惕一次性收取高額學費的機構。

編輯:謝博韜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將達百億級市場規模 財商課野蠻生長亟須“剪枝”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