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裝可視門鈴還應考慮鄰居隱私權

來源:消費日報 | 2021年03月05日 11:57
消費日報 | 2021年03月05日 11:57
原標題:安裝可視門鈴還應考慮鄰居隱私權
正在加載

  近年來,電子貓眼、智慧可視門鈴、帶有監控功能的智慧門鎖等走入了越來越多的家庭,被譽為“家庭門衛”,甚至在一些高檔小區成為標配。然而,本為安全、方便,卻惹“不安全”之憂,可視門鈴讓相鄰而居的其他業主倍感不便,引發不少糾紛。

  居民可否私自安裝可視門鈴?個人私採公共影像是否侵犯他人隱私權和個人信息權益?如何有效監管,促進智慧家居行業健康發展?記者進行了調查。

  可視門鈴打擾了誰?

  家住江蘇無錫的張某與吳某是對門鄰居。2019年,吳某給家中大門安裝了可視門鈴,該門鈴具有紅外夜視、自動攝錄、存儲、上傳網絡等功能,吳某打開可視門鈴軟體,就可以掌握家門口的所有情況。

  然而,鄰居張某卻因為吳某家新添置的“高科技”産品而倍感焦慮。

  張某認為,吳某家的可視門鈴不但記錄了自己出入房屋的時間,還拍攝到了屋內的情況,嚴重侵犯了他的個人隱私。為此,張某將吳某訴至法院。

  無錫市梁溪區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吳某安裝可視門鈴雖是為了保護自身人身及財産安全,但行為已構成對張某隱私權的侵犯,遂判決吳某拆除可視門鈴,並刪除相關影像資料。

  或存監管空白

  記者在網購平臺搜索發現,“電子貓眼攝像頭”“智慧可視門鈴”等産品價格多為數百元,有的還推出“0元電子貓眼被盜險”,還有售價兩三千元的智慧門鎖內嵌監控攝像頭,更為隱蔽。多款銷量靠前的産品有“監控貓眼,遠程看家”“高清夜視,門口漆黑也清晰”“AI人臉識別,隨時告知來訪者身份”“高清拍攝,雲存儲”等介紹,並宣稱功能仍在不斷升級。

  儘管目前人們對智慧可視門鈴態度各異,近年來,可視門鈴市場卻持續升溫,功能和科技含量不斷提升,也更加“平價”,吸引不少人購買。企查查數據顯示,我國目前可視門鈴相關的在業存續企業超過2000家。2014年全年註冊量突破100家,此後幾年註冊量呈增長趨勢,2020年是過去幾年中註冊量最多的一年,共註冊約320家企業。

  對於不少人擔心的可能影響鄰居隱私問題,記者發現目前網上售賣的多款可視門鈴基本具備大廣角、高清攝像、紅外感知等功能,有的還宣稱具有防水功能,有産品甚至在廣告中稱最遠偵測距離可達5米。

  記者在網購留言區發現,除了吐槽個別産品的質量問題外,不少買家對可視門鈴持歡迎態度。“這個視頻和拍照都很清楚,同時還帶了門鈴,又方便又美觀。”“老覺得有可疑的人在門口,現在一有動靜就可以收到視頻了。裝了以後感覺更加安全了。”“人不在家,快遞、外賣放門口,在貓眼監控範圍內,防丟更安全。”

  然而,隨著可視門鈴具備的功能越來越多,特別是雲存儲、AI人臉識別等功能,更容易導致“鄰居”個人隱私被收集、甚至洩露。業內人士透露,目前這方面的監管幾乎空白,取證難度較大,且相關法律法規滯後於行業發展,判定標準不明確,量刑難、定罪難……

  記者調查發現,可視門鈴的內存卡可以24小時不間斷錄製,錄製時間根據存儲卡容量、畫面清晰度、電池容量不等,有的長達半個月左右。“雲存儲”則是在畫面出現變動時才會錄製,畫面靜止時不會錄製。這也就意味著,從本地上傳至雲端存儲的錄製視頻中,有可能包括大量人員活動的畫面,甚至人臉信息。

  因此,不少網友擔心,錄製視頻的後臺存儲是否安全,就算鄰居沒有主觀惡意,但如果雲端錄製的信息洩露,一樣很危險。

  私採公共影像宜謹慎

  鄰里間共用的公共區域內,彼此是否獨立享有隱私權?住戶在自家門口安裝攝像頭之前,有沒有告知鄰居的義務?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現行法規或物業管理規定中並沒有針對此事詳盡的明文規定。而根據現有各地法院的典型判例,裝攝像頭的人家多不佔理,居民們爭議的焦點落在被拍攝的住戶是否知情和同意上。

  受訪的業內人士認為,智慧可視門鈴可能會將鄰居的日常出入信息完整記錄下來,可跟蹤分析,有窺探之嫌。由於主體複雜和缺乏相應監管,私人採集公共影像存在更大隱患。人臉等生物信息一旦遭到洩露會嚴重侵犯被採集人的個人信息和隱私,以目前的技術一般只能追蹤到第一洩露人,至於這些資料被中間轉移多少次,很難確定和追責。

  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一庭綜合組組長楊曉表示:“拋開侵權與否的討論,單從技術角度來説,類似産品也存在多種風險,供應商還應當加強信息安全保護。”楊曉説,一方面需要加強行業監管,另一方面公司在將産品投入市場前應做好相關法律風險評估,同時加快引入産品責任保險機制,切實維護消費者權益。(文 宗)

編輯:邢斯馨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安裝可視門鈴還應考慮鄰居隱私權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