燙得禿嚕皮了咋説?最後一代獵人老夫妻開網課教瀕危語言

來源:揚子晚報 | 2021年03月01日 06:18
揚子晚報 | 2021年03月01日 06:18
原標題:最後一代獵人老夫妻 開網課教瀕危鄂倫春語
正在加載

  曾經狩獵的照片 呼瑪河流域的最後一代獵人

夫婦倆接受採訪

  鄂倫春語是瀕危語言之一,年輕人會説的就更少了。從去年開始,住在大興安嶺地區呼瑪河流域的鄂倫春族最後一代獵人郭寶林就和同為鄂倫春人的妻子戈曉華一起,通過網上直播來教大家説鄂倫春語。為了傳承鄂倫春民族文化,夫妻倆退休後還辦了個小小的家庭博物館。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對話二老,他們向記者回憶了曾經的狩獵生活,也感嘆下山定居後的68年時間裏,日子過得越來越好了。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冰晶

  開起網課

  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已有100多人參加

  紫牛新聞記者了解到,鄂倫春族是世居我國東北部地區的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鄂倫春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通古斯語支,沒有文字,鄂倫春族現在主要使用漢語漢文。記者聯絡這對鄂倫春族的老夫妻,郭寶林今年75歲,戈曉華69歲,他們告訴記者,因為年紀大了,發現身邊會鄂倫春語的人越來越少,就想到能不能把自己所保留下來的鄂倫春語教給想學的人。

  “‘往上滑’怎麼説?‘燙得禿嚕皮了’怎麼説?”記者看到,戈曉華的網課從最簡單的生活詞彙開始教起,講解得清楚而有趣。戈曉華説,偶然的機會發現可以在手機微信群裏用直播的形式給大家上課,就和老伴琢磨著,開個小課堂。沒想到,群一建起,就有很多人報名,“我們也沒做什麼大力的推廣,就口口相傳,從去年3月開始,陸陸續續加了有100多人了。他們中間,有年輕人,也有比較年長的,有鄂倫春族的,也有其他民族的,只要他們感興趣,我都會教。”戈曉華説,一般的上課時間定在晚上八九點,她在群裏直播教學,老伴在邊上指點。

  看了二老的小課堂,不少網友留言鼓勵:“給你們點讚!致敬!”“高高的興安嶺一片大森林,森林裏住著勇敢的鄂倫春……”

  戈曉華説,自己有三個女兒,都嫁給了漢族小夥子,所以他們平時也都是講漢語,“只有我和老伴説話,才會講鄂倫春語,不過我開了課之後,女兒也會跟著我學習了。”

  打獵生涯

  曾打死一隻黑熊,現在想想還很後怕

  記者了解到,75歲的郭寶林老人,還有一個很特殊的身份,他是大興安嶺呼瑪河流域的最後一代獵人。他告訴記者,自己從十幾歲成為獵人,打獵五十多年,“現在像我們這樣的老獵人,幾乎沒有了。”

  回憶起曾經在深山裏的狩獵生涯,郭寶林仍舊覺得,那是一段刻骨銘心的歲月。戈曉華告訴記者,以前出早獵,早上五點多鐘就上山了,九點多打到獵物就回家,一天吃兩頓飯。夏天下午四點多太陽還沒落山,就去山上再打一次獵,“有時候是當天去當天回,也有一次去三五天,還有出去一個多月的,我們就在山上扎錐形帳篷過夜。”

  打獵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過很危險的情況呢?郭寶林説,幾十年的打獵生涯裏,驚心動魄的故事太多了,遇到過狼、黑熊……

  戈曉華回憶説,老伴曾打死了一隻黑熊,她到現在想想還很後怕,“那天天快黑了,在山裏視線不好,他看到一個黑影朝他過來了,以為是駝鹿,就朝它開了一槍,當它站起來時,才發現原來是頭黑熊。當時他槍裏只有三發子彈,看到是黑熊,連忙又開了一槍,但沒打中,眼看著黑熊就要追來了,他趕忙往回跑,黑熊一直追著他到了他住的屋子裏。為了沒有腳步聲,他脫下鞋子,跑了出去。地上都是松塔,很扎腳,但他也顧不上。黑熊看到了他的床舖,就一直撕咬被子。慌亂中,他連忙又開了一槍,仍舊沒有打中。眼看黑熊又要朝著他過來了,他抱著沒有子彈的槍。他當時想著一定要拿到子彈袋才可以活命,於是又冒險進屋了。當時他離黑熊很近,拿子彈袋的時候都擦到了黑熊的皮毛,他飛快地拿了一顆子彈,扔掉了袋子,上膛開槍!眼看黑熊還在屋子裏胡亂撕咬著其他物品,隨著槍聲,黑熊哐當一下倒在了他的床舖上,血流滿地。”

  戈曉華頓了頓説:“老伴告訴我説,當時看到黑熊倒下了,仍舊十分緊張,只聽到咚咚咚的聲音,還以為又有什麼兇猛的動物過來了,直到過了好一會兒,才反應過來,那是他的心跳聲。”當天,郭寶林筋疲力盡,就和死去的黑熊一起躺在床舖上睡了一晚,直到第二天,他才緩過來,有力氣去處理黑熊的屍體。

  製作工具

  丈夫是“樺皮船”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雖然經歷了太多命懸一線的時刻,但戈曉華也表示,幾十年的打獵生涯,也留下了不少美好的記憶,“以前打獵,時常住在山上。夜晚,能夠看到滿天的星星,我還會和老伴一起在河邊打魚,然後一起烤魚吃,那時候的魚很大,打上一條,就能吃一整天。”

  説起河水,戈曉華告訴記者,他們民族因為依山傍水而生,所以有自己獨有的交通工具——樺皮船。樺皮船用松木做架,外麵包的樺樹皮,接頭處用柳條縫好並涂上松油,船長一丈多,寬約三尺,船兩頭尖而上翹。這種船在水上行駛,順水用槳,時速可達50里,逆水撐桿,時速可達20里。“夏天的時候,我們都是用樺皮船作為交通工具,狩獵、打漁……這種船大的能坐四五個人,還很輕便,一個獵人可以毫不費力地扛著走,航行起來也沒什麼響聲,所以很容易接近動物,是最好的狩獵工具了。”戈曉華説,老伴郭寶林是大興安嶺地區最後一位擁有樺皮船製作手藝的人。

  目前,鄂倫春族樺皮船主要的傳承基地是黑龍江省塔河縣十八站鄉和呼瑪縣白銀納鄉。鄂倫春族樺樹皮技藝已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郭寶林入選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如今,遊獵生産方式已經漸漸退出了鄂倫春人的生活舞臺,樺皮船卻以其獨特的魅力流傳至今。“現在不讓打獵了,捕點魚還行!”郭寶林説。

  生活改變

  建了家庭博物館,參觀的遊客絡繹不絕

  記者了解到,鄂倫春族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和黑龍江省北部的呼瑪、遜克、愛輝、嘉蔭等縣。

  戈曉華告訴記者,1953年,他們這裡的鄂倫春人下山定居。“2009年,槍支被收繳之後,老伴就正式結束了獵人的身份。”戈曉華説,自己退休前是一所學校的後勤人員,丈夫是當地鄉政府民族事務辦的幹部,“我們不再打獵了,國家落實了很好的民族政策,我們生活很安逸。現在有退休金,家裏各種電器一應俱全。很感謝政府,感謝中國共産黨,給了我們越來越好的生活。”

  2019年,戈曉華還和老伴一起成立了家庭博物館,“地方不是很大,擺了很多以前打獵時的照片、工具,包括一些自己做的打獵時穿的皮質衣物,這都是以前的記憶。我們希望讓更多人了解我們的民族文化。”

  記者了解到,從二老在自己家裏設立家庭博物館以來,每年來這裡參觀的遊客絡繹不絕,“很多遊客來了之後都説,沒有白來,真真切切地了解了當年的生活。”鄂倫春族人因為長期依山傍水過著狩獵生活,槍、馬、狗曾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空的時候,我和老伴還是會騎著馬上山,回憶回憶當年。”戈曉華笑著説。

編輯:董淑雲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燙得禿嚕皮了咋説?最後一代獵人老夫妻開網課教瀕危語言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