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從這裡出征留下“黨的根脈”|《法治日報》記者在上海探訪黨的百年足跡(上)

來源:法治日報 | 2021年01月19日 20:12
法治日報 | 2021年01月19日 20:12
原標題:一百年前從這裡出征留下“黨的根脈”|《法治日報》記者在上海探訪黨的百年足跡(上)
正在加載

  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歷久彌堅。今年是中國共産黨建黨一百週年,一百年來,中國共産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接續奮鬥;一百年來,中國共産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一百年來,中國共産黨開創歷史、奠定基業、開闢未來。

  1月19日起,《法治日報》開設“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專欄,刊發記者深入實地探訪黨史上重大事件發生地、重要遺址遺跡發回的報道,深入宣傳中國共産黨的百年輝煌歷程和偉大業績,深入宣傳英雄人物和各級黨組織、廣大黨員幹部在各條戰線、各個領域、各項工作中作出的巨大貢獻,充分展現中國共産黨在內憂外患中誕生、在磨難挫折中成長、在攻堅克難中壯大,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風雨同舟、生死與共,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偉大歷程,敬請關注。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余東明 實習生 張海燕

  黨的十九大閉幕後僅一週,習近平總書記就帶領新一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專程從北京前往上海,瞻仰上海中共一大會址。習近平總書記説,這裡是我們黨夢想起航的地方。我們黨從這裡誕生,從這裡出征,從這裡走向全國執政。這裡是我們黨的根脈。

  上海,是中國共産黨的誕生地,是中國工人階級的發祥地。黨的歷史上諸多重大標誌性事件、重要政治活動都在這裡發生和開展,應該説上海是中國共産黨帶領中國人民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最重要見證地之一。

  今年,我們將迎來中國共産黨建黨一百週年。新年伊始,《法治日報》記者從上海中共一大會址出發,探訪那些隱藏在上海大街小巷裏的黨的足跡。

  星星之火

  “大家請看,第一本《共産黨宣言》的中文全譯本被印刷成了《共黨産宣言》,雖然標題印錯了,但這本售價大洋1角的小冊子一經上市,依然被搶購一空。”

  站在《共産黨宣言》原本展示櫃前,武警上海總隊執勤第四支隊的兵哥黨史講解員陳伉向記者講述了這個不為人知的黨史故事——賣脫銷的小冊子。

  據了解,為了紀念建黨一百週年,武警上海總隊執勤第四支隊聯合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開展“兵哥説黨史”活動,一大批鮮為人知的黨史故事被發掘,並以現場講解和短視頻的方式廣為傳播。

近日,為紀念建黨一百週年,武警上海總隊執勤第四支隊聯合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開展“兵哥説黨史”活動。圖為兵哥黨史講解員正在給遊客講解中共一大歷史。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余東明 攝

  在陳伉的帶領下,記者走進興業路76號,這座飽經滄桑的石庫門建築在繁華的現代化都市中,更顯得莊嚴肅穆。而一百年前,這裡叫望志路106號。

  1921年7月,十幾名中共黨員在這裡連續召開了5天的會議,這就是中國共産黨第一次代表大會,會議的主要議程是成立中國共産黨。

  然而在第6天,突然有一個陌生男子闖入會場,有著豐富地下工作經驗的國際代表馬林心生警覺,敵人派探子來了。為了安全起見,李達的夫人王會晤提議到老家嘉興南湖,以遊客的身份繼續開會,於是就有了廣為人知的“嘉興紅船”的故事。

  如今瞻仰上海中共一大會議室原址,這個18平方米的房間按照當年會議場景復原佈置。

  “一場會議,兩個地點,第一批中共黨員便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夾縫生存,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播下了中國革命的火種,開啟了中國共産黨的跨世紀航程。”陳伉説。

  從興業路出來,記者又來到了位於靜安區老成都北路的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這裡珍藏的一本鉛印小冊子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這本32開的小冊子最後十頁收錄了《中國共産黨章程》,這是中國共産黨的第一部章程。它的誕生,標誌著黨的創建工作的最終完成,黨的事業由此走向更廣闊的新天地。

  站在中共二大會址黨章集錦墻前,這些不同年份不同版本的黨章似乎正在向遊客無聲敘述黨的百年征程:星星之火,終成燎原之勢,並正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偉大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解放上海

  “1949年5月27日的清晨,空中飄著毛毛細雨,響了一夜的槍聲終於停了, 一些膽子大一點的市民陸續走出家門,看到馬路兩邊濕漉漉的水泥地上,躺滿了身穿黃色軍裝的解放軍戰士……”

  華東政法大學交誼樓裏,《戰上海》一書作者、著名軍史學家劉統教授向記者講述了上海解放的歷史細節。

  記者所在的交誼樓,正是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司令員陳毅指揮淞滬戰役時,進駐上海的第一宿營地。

  隨著抗戰爆發,滬西租界成了“孤島”,當時的交誼樓屬於聖約翰大學校址,中共地下黨聖約翰總支部在“孤島”上空傳播紅色聲音,交誼樓便是黨總支部開展工作的根據地。也正是這個原因,陳毅選擇此處為第一宿營地。

  1949年5月26日淩晨,陳毅帶領華東局機關和接管幹部隊伍,從江蘇丹陽乘火車到南翔,再與華東局其他領導同志乘坐吉普車來到交誼樓,在二樓交誼廳直接打地鋪休息。第二天上午,他乘車到蘇州河南岸市區視察,下午又回到交誼室與鄧小平同志會面,後領導接管上海的工作。

  進城前,陳毅嚴格強調了兩點:一是市區作戰不許使用重武器,二是部隊入城後一律不得進入民宅。人民解放軍嚴格遵守軍令,在解放上海時儘量不使用火炮和炸藥,併為此付出了傷亡3萬餘人的巨大代價。

  “整座城市依然保持燈火通明,電話暢通,煤氣、自來水正常供應,市內公共交通車輛正常行駛,上海完整地回到人民手上,創造了城市攻堅戰中令人嘆為觀止的奇跡。”劉統説。

  1949年5月27日,上海全面解放,解放軍以秋毫不犯的作風,給了這個飽受戰爭災難的城市和忐忑不安的人們一個美好的希望。

  歷史證明,正是在中國共産黨的親手締造下,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為當之無愧的威武之師、文明之師、和平之師,他們不怕犧牲、奮勇前進,在忠實履行不同階段歷史使命中發展壯大,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並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中流砥柱。

  締造傳奇

  浦東大道141號,31年前這裡是一幢極為普通且破舊的小樓,然而從1990年初至2000年的近10年間,這裡卻一直是上海市政府浦東開發辦公室的工作地點,是當時最為繁忙的浦東開發開放的“前線指揮部”。

  如今,這裡已經成了浦東開發陳列館,當年的辦公室原貌依然展示於此,陳列館的導覽員向記者講述了141號選址的一段故事。

  1990年4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宣佈浦東開發開放後,上海緊鑼密鼓地開始了緊張的籌備工作,時隔六日,時任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的夏克強接到了一項“十萬火急”的任務:三天之內落實浦東開發辦的辦公地點。

  在多處尋覓後,浦東大道旁這幢墻壁斑駁的小樓引起大家注意,儘管樓房破舊,但地段、位置都不錯,經市委、市政府同意,“浦東開發辦”就設於此處。

  修補後的小樓儘管依舊簡陋,但也具備了對外辦公的條件,為新址選擇一個體現浦東開發精神的門牌號碼成了一件大事。在經過密集的討論後,現場一位同志説:“浦東開發一是一、二是二,一步一個腳印,何不用‘一是一’的諧音,定為浦東大道141號?”

  “141號的確立,反映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共産黨人實事求是的作風;簡樸的設施陳列,展現了改革開放大潮中共産黨人的初心堅守。”當年參與浦東開發的一位領導在日後的回憶錄中這樣寫道。

  1990年5月3日,浦東大道141號舉行掛牌儀式,浦東開發就此拉開序幕,上海從中國改革的“後衛”,衝到了改革的前沿,抓住了20世紀最後十年的歷史機遇,打出了一張張讓世界驚嘆的王牌。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要求上海努力在推進科技創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方面走在全國前頭、走到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

  歷史證明,正是在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堅持“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新牌”,創造了社會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新奇跡。

  記者手記

  歷史總是無言,老建築卻會説話。走進黨史舊址,追隨前輩足跡,百年來的坎坷與艱辛如在眼前,中國共産黨走到今天,由小到大、由弱到強,離不開開天闢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歷史。回首百年,心潮澎湃;展望未來,信心滿懷。

編輯:肖瀟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一百年前從這裡出征留下“黨的根脈”|《法治日報》記者在上海探訪黨的百年足跡(上)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